APP下载

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2018-11-02于巧

读天下 2018年23期
关键词:思维发展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摘 要:阅读,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课标总目标的第七条表述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的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课堂;思维发展

古人把学习称为“读书”“念书”,实在是抓住了学习语文的关键,只有“熟读”才能“静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这些都是古人的经验之谈,至今仍有着一定的意义,在重视培养学生素质的今天,我认为朗读依然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针对我在教学中的做法,做一些浅显的探讨:

一、 以读代讲

我们经常说“讲课文”,我认为语文课应该以读为主,以“讲”为辅,通过读来解决语感的问题。很多课文学生可以通过读,读出我们想要的东西,老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品评感悟及体味领会语言文字之美,用心灵和作者直接对话,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一堂语文课,我们不妨拿出五分之二的时间来“读”,让语文课书声琅琅。如:在教学《桥》这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朗读教学过程的:第一遍读,让学生从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弄懂在阅读中遇到的生字新词。第二遍读,主要是从中去理解课文。第三遍读,则是让学生仔细体会,即是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深入理解,也是对作者遣词造句的品味。如在引导学生理解洪水到来时凶猛的特点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谁能读出洪水急的特点?”“谁能读出洪水猛的特点?”“洪水到来时凶猛的样子是通过哪些句子表现出来的?”……通过这些问题,学生的朗读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纷纷跃跃欲试,在读与评价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体会到了洪水的凶猛无情,体会到了老汉在洪水到来时的光辉形象,这样一来,“读”代替了老师的分析讲解,既减轻了负担,又加深了印象,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以读促思

宋代文学批评家严羽在其《苍朗诗话》中说过“下字贵响”,这“响”无疑是要通过学生的诵读来体现,我们现下的教材是经过专家精挑细选编辑而成的,有很多篇目是要求背诵的。因此,重读是语文课堂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营养大餐。如在教学《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不免有怯意。在学习新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诵读了他们熟悉的古诗和论语中的经典句子,并告诉他们这就是文言,并一遍一遍声情并茂地范读、带读、引读,将学生由学其形,渐产转悟其神,读书方法被悄然收入囊中。教给了学生读书的方法,学生再读时自然得心应手,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理解杨氏之子的聪慧,扩大了学生的四维空间,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学完课文后,我又及时拿出《世说新语》中的另外两则小故事,让学生阅读,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使学生熟练掌握文言文的方法,培养了语感,通过入境地读,学生的疑问迎刃而解。如教《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二段“西沙群岛一带,海水呈现出多种色彩,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地交错着,五光十色,异常美丽。”一句时,让学生思考:这句话写西沙群岛的什么?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是什么样的?觉得这句话的哪个词最能表现这里的海水的异常美丽?课文怎样具体写海水的五光十色?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的确异常美丽,我们来齐读一下好吗?像这样,多遍朗读同一内容的课文时,每遍读提问的角度不同,训练的目的各异,学生经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加深了,朗读的兴趣更浓了。

三、 以读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象。”而把握课文的文学特征,注重情感的激发与感染,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课文中壮丽的自然景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包含丰富的情感和人文精神……而这些,都必须经过学生反复的朗读,吟诵,想象才能理解和感受,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文本中的形象,创设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情绪,而这必须凭借于朗读。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教学的根。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有的学生从“小金花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这个重点句子中体会到,这是爱与恨,悲痛与复仇怒火交织在一起复杂情感的体现,也是小金花刚强的表现,这样的认识和理解正是学生反复诵读的结果。学完课文后,我又不失时机地要求学生练写《小金花母女的故事》,启发学生通过想象,丰富充实故事情节,如“老王怎么会被捕?关押的环境如何?妈妈用怎样的巧妙办法迷惑敌人,引开敌人,小金花等待妈妈的心情如何?……”进一步去感悟,去思索,让情感体验得以升华。

记得有位前辈说过:朗读好比拨动琴弦,讲解好比疏通乐章。只要感情之弦跃动起来,那么不管作者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我们都可以成为他的知己,让我们重视“读”吧,让我们的语文课充满琅琅读声。这样,我们的语文课自然语文味十足了。

参考文献:

[1]陈林.把握阅读教学主问题的指向[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2(08).

[2]兰新莲.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J].文学教育(上),2012(01).

[3]胡亭亭.浅谈探究性阅读教学[J].教育探索,2010(03).

作者简介:

于巧,河南省许昌市,河南省鄢陵县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思维发展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在读说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
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分析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