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耕耘・坚守与前瞻
——近十年建筑学毕业设计综述

2018-11-02作者陈佳伟

世界建筑导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深圳大学毕业设计课题

作者:陈佳伟

By Chen Jiawei

前言

建筑学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学校向社会输送专业人才之前最后且最为重要的教学环节。无论对于学院、教学小组、指导教师,还是对于毕业学生,都包含多重意义和目标。

就学院而言,首要关注向社会输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强化本校在建设相关邻域人才培养的特色并增强其竞争力?系统的专业教学如何在毕业设计阶段得到更好的总结、提高、深化,并从而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相衔接?而在时代变化的背景下,人才培养在确保专业性的同时,还需关注毕业生在更宽广的专业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灵活适应性。

毕业设计通常是一个建筑院校专业教学的最佳展现,每位指导教师都清楚,毕业设计的成果往往更为体现导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需要师生间比前四年课程设计更为密切的交流与互动。作为教学主体的毕业生,毕业设计课题对其的意义就更为复合:可以关注整个本科期间的学习总结和检验;关注最后阶段的冲刺和自我突破;关注多年来最向往的自由创作;关注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预热……

伴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深圳特区初创而生的深圳大学,其建筑学科的

建设与发展,始终立足于特区社会经济发展及城市建设需求,秉持着学、研、产一体化协同发展的特点,历年来为深圳的建设领域输送了大批优秀建筑设计专业人才,也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赞誉。建筑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一直以来是伴随着教学研究与设计实践并重的特色下展开的。当年的建筑学院与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二位一体的运营模式,形成教学与实践之间互惠互利的局面。教学和研究多方面受到设计实践的持续影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往往同时也是极为优秀的建筑师群体。也因此,毕业设计课程的设置、课题的选取、过程的训练等等,多方位地在教学研究型与设计实践性之间切换。正是这一点,确保了我们的毕业生培养质量,以及与社会实践需求的有效衔接。社会上对我们毕业生专业能力的评价通常为落地务实、视野开阔、操作性强、善于交流。

仲德崑院长主政学院后,于二零一五起主导试行的建筑的教学特色。这在毕业设计阶段尤为突显。值此深圳大学建校35周年之际,文章试图客观呈现我们的的毕业设计教学面貌。

在历史延续的进程中,深圳大学建筑专业历届毕业设计的课程设置表现为主旨明确下的多样化状态,既体现共设计主干课程纵向教学体系(详见仲德崑、彭小松《深大实践:“一纵多横”建筑教育体系的探索》),更旨在既保持和发扬深圳大学建筑教学的既有特点,更有的放矢地强化建立设计课程的特色趣味和年级间的衔接交流。在毕业设计层面,近年来各纵向教学组的差异和特色更为显现:在深耕建筑专业本体问题的同时,拓展关注信息技术、环境要素、气候适应、城市文脉、社会关怀等相关领域,毕业设计呈现更为丰富的教学成果。

教学目标

无疑可以说,毕业设计是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中最为特殊的学习阶段。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需从以下两方面予以持续关注:其一,毕业设计阶段既需指引和训练学生对过往历年专业学习的总结和深化,也是学生释放自我、拓展思维的全方位专业提升过程。建筑设计所关注问题的主题及变化,新型建筑思潮和设计方法的影响,理应在毕业设计课题中重点体现。其二,相对更为全面的专业梳理也是学生与未来工作实践及后续深造相衔接的桥梁。社会焦点问题的建筑关怀、城市产业的定位和转型、建设法规的出台和调整、城市及环境问题的彰显和演变,等等,都需通过设计训练让毕业生有所了解及尝试应对。正是基于毕业设计的上述特点,也同时基于深圳大学建筑学科二位一体的鲜明特色,我们的历届毕业设计课程设置呈现为主旨明确下的多样化状态,既体现共时的差异性,又体现历时的变化性。其中尤为注重“两重性”,即通过较为系统而紧凑的课程设计训练,既关注毕业生如何得以较快速高效地适应未来的设计实践,又充分鼓励学生的创作热情和时代关怀。在此双重关怀的意图下,近十年来毕业设计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建筑认识论的进一步梳理与全方位提高;

专业认知既是对建筑专业领域初涉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必须贯穿于专业素养提升的全过程。通过系列的课程训练,学生的专业认识论呈现出螺旋上升的态势,从而建立自身的建筑观。这在深圳大学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教学中是尤为注重的。老师们以明确的教学理念、独到的专业领悟、丰富的实战经验言传身教,熏陶及感染历届的毕业学生。

2.思维方法及设计方法的训练;时的差异性,有体现历时的变化性。本文就深圳大学建筑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目标、课题设置类型与特色、教学交流与促进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总结相关教学经验和不足,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优势、强化特色、扬长避短,持续改进我们的毕业设计教学。

深圳大学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的课程设置,尤为注重对学生在工作方法方面的训练。通过引导学生面对课题、系统分析、提炼问题,从思想源头梳理为何设计、如何设计、主题聚焦的渐进式过程。从而使学生理解建筑设计的缘起,自有其直接的服务对象和核心动因,只有通过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切身体验,方可充分领悟为谁而设计,为什么要设计,以及有哪些可取的设计方法。通过目标明确、收放有序的训练,希望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切身感受、体会专业的及职业的观察方法、思维方法、工作方法。

3.建筑设计的本体问题;

建筑设计学习的基本问题始终是对个体及人群活动的场所支持系统的营造。毕业设计旨在使得学生更全面系统地理解和解决建筑设计的基本问题,具体可分别重点关注:空间、环境及场所问题;建筑形态、塑型及建筑美学问题;建筑材料运用、色彩与肌理搭配问题,建筑技术对设计意图的制约与支持问题,从图像、模型、视频到语言的方案表达问题,等等。

4.专业视野的拓展:

建筑学科的发展,与关联领域密不可分。持续的高速城市化、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疑对城市建设、建筑设计带来全方位的挑战和机遇。不经意间,深圳已悄然成为亚洲城市密度最大的特大型城市,人口密集、空间资源制约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及城市问题,是我们毕业设计课程密切关注的对象之一。另一方面,大数据及信息技术对建筑学科的影响权重日益明显,学科的发展必须要持续关注、适应和利用时代科技的进步。因此,深圳大学的毕业设计课程教学,也旨在启发和引导学生拓展专业视野,关注社群及社会问题、城市空间活力问题、高强度建设问题、城市更新问题、城市交通影响问题、环境及地域气候适应问题、信息技术及数字技术问题,立体城市及未来建造问题,等等。

课题类型及特色

深圳大学建筑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一方面大量结合指导教师参与深圳市城市建设的相关设计实践,在此过程紧扣深圳这座特殊城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地域特征,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另一方面,也结合老师们各自的学术特长、针对学生施教的目标侧重,进行梳理提炼,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历年来形成既切合毕业生培养目标,又关注城市热点问题的,丰富多样的系列课题类型。

1.公共建筑——场所营造和形态生成

公共建筑设计是深圳大学建筑专业毕业设计中最为面广量大的选题,主要的课题类型包括:聚焦大学校园活力的学生活动中心、学校档案馆及科技成果展厅、高校专家公寓、大学图书馆、大学创意学院等;关注城市公共活动的群众艺术中心、社区中心、时代艺术馆、文体中心、美术馆、图书媒体中心、创意产业中心、国际会议中心等。每一类课题都有各自的教学重点,较为普遍关注的主要方面是:

公共建筑是既有建成环境中的一部分,课题训练学生首要考虑的是如何与周边环境融合共生,形成既切合现有环境,又形成领域性的目标场所。(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学生活动中心设计,学生:03级杨朦,指导教师:宋向阳)

其次,课题训练多强调公共空间系统的丰富性和多义性。公共空间系统不仅是一座建筑的组织者,其多样性适宜尺度及场所氛围的营造,也同时激发不同范围内人际的交流互动。课题深化熏陶毕业生对建筑公共空间场所的认知理解,以及相关设计策略的运用驾驭。(蛇口街道文体中心设计,12级刘紫乔,指导教师:杨文焱;深圳技术大学创意学院,13级刘洪元、张潇允,指导教师:杨文焱、刘尔明)

场所空间品质的塑造,也是毕业设计课题的重点。训练学生在空间塑造时关注空间序列对场所感知的影响,探讨空间尺度、围合度、光影效果、界面材质肌理及色彩对场所氛围营造的作用。(深圳市街区公共艺术中心,10级赵思源,指导教师:杨文焱;时代艺术馆,12级李根,指导教师:龚维敏)

建筑形态的塑造是设计训练最为绕不开的话题。我们的毕业设计训练,在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发挥想象的同时,更倾向培养其对形态生成的逻辑思维:建筑形态必然来源于两个前提,其一是在其周边环境中的存在方式,其二是其内部空间序列、场所特征的真实反映。(深大档案馆及科技成果展厅,04级欧阳华,指导教师:杨文焱;深圳虚拟大学园院校产业化综合楼,05级王玮,指导教师:高青;深圳市南山四海艺术中心,13级秦桐,指导教师:龚维敏)

2.城市问题的建筑策略

在中国的城市建设中,重视视觉感观的大尺度城市空间比比皆是,宽马路、大广场随处可见,从而导致宜人尺度的城市活力空间的集体缺位,悠然的市井生活寥若晨星。深圳也不乏此类非人文关怀的消极城市公共空间。对于即将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通过城市设计相关课题的设置,引导其对城市文脉的理解、对城市问题的思考,既可拓展其对城市现实的逻辑判断,进一步了解其即将面对的真实世界,也反过来强化其对城市空间场所与人的活动方式、行为心理的密切关联。

毕业设计课题选取深圳典型的大尺度城市公共空间,训练学生通过现状调研、行为观察、分析推理,从而自行提出问题,尝试以多路径手段、综合建筑策略予以解决。通过课题训练使学生认识到,对于城市空间行为的激发与活力的营造,着重在三个方面的处理:一、城市空间场所的连续性、可达性、易达性,需要合理的交通导向、舒适的步行尺度控制、不同区域的有效衔接。二、复合功能区块的合理配置,成群成组且多样化的活动类型选择是区域吸引力的根本。三、空间场所的适宜尺度、围合及开放度的把控、户外空间舒适性及气候适宜性的保障。从某种角度来看,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空间场所具有相似性。城市问题的建筑策略课题打破了建筑专业的局限,深化毕业生对建筑问题的认知。(兑现市民中心的承诺,04级王婧、林恬,指导教师:张之杨;CITY PLUG-IN,04级黄中汉、廖怀明,指导教师:张之杨)

3.高强度城市综合体

城市空间资源紧张、土地昂贵是近十多年来深圳城市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必然导致高强度和高密度的城市综合体的大量出现。毕业设计课题适时选取相关问题,指导学生提前进入真实语境。

高强度的城市综合体设计,具有诸多限制条件和设计难度。设计既要充分理解和驾驭课题的外围因素,如综合体周边的各类交通接驳、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与建筑单体间的空间过度和衔接、高密度城市片区内各建筑物相互间的物理环境影响、建筑外围作为城市界面片段所应承担的责任,等等。同时,大型城市综合体必然面对超高层建筑的结构问题,大跨度空间的结构方案,消防安全等各类法规限定,等等。与此同时,课题设置并不希望学生的作业成果仅限于工程技术的梳理,而仍然注重建筑创作的训练。(车公庙地铁上盖超高层综合体,08级伍嘉洋,指导教师:覃力)

4.校园空间场所再探

现行大量中小学校,在既有规范限制等因素下,普遍存在形象单一、空间乏味的状况。另一方面,社会对应试教学模式的质疑也引发建筑设计专业领域的更多思考。以改变中小学校校园空间环境为目标的毕业设计课题,启发学生观察、分析建筑场所与校园活动的密切关联。几乎所有的毕业生对自己过往的校园空间及所接受的教学方式记忆犹新,可以籍此思考场所的适宜性,进而重新探讨现行中小学的教学模式。课题旨在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体会和专业思考,判断中小学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关注的行为心理及场所需求,并寻求设计解决的方法路径。同时,结合深圳的地域气候特点,可为校园场所的营造提供丰富的图景。(深圳外国语学校国际部,05级邓雅雯,指导教师:黎宁;南山望海小学,07级李蕊,指导教师:曹卓;南山区外国语学校高中部,09级陈颖华,指导教师:覃力)

5.城市更新与城中村改造

随着蔓延式城市扩张的式微,城市建设也从增量规划向存量更新转变。城市更新是近年来深圳迫切的城市课题。把城市更新与城中村改造作为毕业设计课题,可以极大启发学生对城市发展现实问题的思考。

虽然,面对有限的城市空间与快速的城市人口扩容矛盾现实,城市更新往往以大幅度提高建设强度的推倒重来的方式进行,然而,城市的发展终究需要关注社会群体、空间肌理、城市文脉,乃至文化认同的连续性。作为一种城市关怀,引导学生探讨建筑学对城市问题的专业贡献,可以拓展视野、开阔思路,提高人文关怀的专业素养。(保障社区综合体——城中村改造实验,08级曹泰铭,指导教师:饶小军)

6.既有建筑改造

近年来,既有建筑改造成为建筑学更多关注的话题。正类同于尊重既有空间肌理的渐进式城市更新,建筑改造是延续建筑寿命、激活场所活力、传承历史演变的有效方法。

深圳大学建筑学的毕业设计课题设置给予建筑改造足够的重视。改造设计对于几乎所有的毕业生而言是全新的课题,往昔无羁绊的设计策略在此类题目面前大受制约。也正是这种约束,更启发学生对既有环境的尊重利用和合理改造,在诸多限制下依然拓展创造性策略。(德风小学改造,12级邹满,指导教师:刘尔明;深圳市南山图书馆改造,13级林嘉,指导教师:李勇)

7.都市活力——建筑与城市互动

当代城市中,由于传统产业的凋敝,或者原有社群的迁徙,或者交通接驳的式微等原因,存在诸多的衰败区块。激发城市行为活动发生的有趣宜人的建筑往往成为创造都市活力的有效手段。纽约的高线公园、塞维利亚的“蘑菇云”都是很好的例证。

我们在毕业设计中,也尝试启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特别是在社区出行尺度的空间范围内,倡导具有体验感和参与式的社区商业、亲子、文化活动,是促进社会交往、提升城市空间吸引力的有效方法。对此,建筑设计对都市活力的贡献大有作为。通过对尺度宜人、体验丰富的都市活力空间的营造,可启发学生的城市及社会问题认知,对其建筑设计思维及方法的训练极有帮助。(深圳新洲商业文化广场,13级杜莎莎,指导教师:陈佳伟、何柯;13级黄钧琳,指导教师:陈佳伟、何柯;13级陈择奇,指导教师:曹卓)

8.新型建筑初探

学生对新型建筑形态,以及对新的建筑辅助设计技术的运用,总是抱有极大热情。我们在毕业设计教学中,也不失对此方面的适度鼓励。

当然,新型建筑形式的获取,需要建立在更为合理的结构逻辑、更为优化的建筑物理参数支持下,才会彰显其价值。对于大胆尝试的部分学生,往往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相关软件的运用上,可以提高其对于先进科技的熟练和掌握,也促使其对建筑空间及形态的塑造更摆脱固有思维的约束。无疑对其往后的专业生涯是有益的。(深圳新洲商业文化广场,13级郑楚燃,指导教师:艾志刚)

教学交流

深圳大学建筑学的毕业设计,历年来比较重视与校外业界的交流与互动。每届的毕业设计答辩,都邀请深圳市优秀的建筑师群体全程参与。通过这样的教学交流活动,一方面,学院向社会推介、展示我们的教学成果;另一方面,校外评委的点评,往往也提示我们对培养方式、教学目标、课题选型的优化,从而形成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各建筑院校间的教学交流日趋频密,各个课程设计阶段的教学合作广泛开展。稍早时期,本科二年级曾与香港中文大学进行同一课题的联合设计教学;多年来,学院由刘尔明老师负责与东南大学等进行延续至今的四校联合设计工作坊。近两年,学院组织连续参加“8+1+1”十校联合毕业设计,也更在2016年作为两个联合出题方之一,以深圳“二线关”为背景承办了当年联合毕业设计的全程活动。

多校联合毕业设计,促成校际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方位的交流。从老师的选题讨论到教案拟定,从学生的现场调研到问题研究,再加上中期和期末的集中评图,大大促进了校际的交流互动。在同一课题下各校毕业设计的最终成果,也展示各自的特点和风采。深圳大学在此过程中,既看到我们与各优秀院校的差异,从而寻求教学改进的措施,也通过展示自身的优秀教学成果而获得自信。(城市绿岛,11级欧阳凯欣、梁天吉、刘晓津,指导教师:杨文焱、刘尔明、曹卓、朱宏宇;铁西铁、铁西4.0进化论、曲艺中心,12级王霓裳、高曼、于文妍,指导教师:齐奕、陈佳伟、彭小松、肖靖、杨镇源)

不足与展望

深圳大学据守南方热土,建筑学科默默耕耘、砥砺前行,顺应国际发展潮流,立足地方社会经济需求,坚持“学、研、产”一体化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这在毕业设计环节尤为彰显。然而,比起更优秀的院校,我们仍有长足的进步空间。检讨我们的教学,尚有诸多可以改进的方面:

1.课题聚焦:

基于对“两重性”的关注,部分课题的教学目标尚需更为聚焦,这样方可强化对问题探讨及解决方法的深入。

2.时间安排:

由于学校规定毕业时间提前至每年五月底,毕业设计课程用时受到较大影响。近年采取提前至上学期末的措施,尚因与生产实习等其他课程安排冲突的因素需协调完善。

3.设计深化及图面表达:

课题设置需对设计深度、细化有更明确的要求及控制措施,否则,在良好的认知、独到的构思、巧妙的方法基础上,缺少最后的完善和细化,总是不大不小的遗憾。而图面的表达,也往往因时间匆匆而多有草草收尾,有失真实水准的反映。

我们期待不久的将来,随着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在保持已有成功经验的同时,深圳大学建筑学专业的毕业设计,将会提交更为优秀的丰硕成果。

猜你喜欢

深圳大学毕业设计课题
深圳大学与深圳综合粒子设施研究院签约共建产学研专用线站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21 年分类总目次
高校毕业设计展吸引业内眼球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20年分类总目次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毕业设计优秀作品选登
基于FPGA的毕业设计实践平台实现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