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美育心 墨华裳裳
——通过书法教育促进学生心灵成长的实践与探索
2018-11-02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而文字是文化的支撑与记载。中国文字主体——汉字更为殊胜,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集音、形、义于一体,蕴含着独特的魅力。中国书法艺术的表达,使得汉字被赋予了生命与力量,成为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世界艺术的瑰宝。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书法教育应如何定位,如何开展才能生生不息,永葆魅力,成为每一个书法教育人思考的话题。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文化的继承者,笔者认为书法教育如果能够秉承“探美育心”的理念、贯穿“审美育人”的始终、行走自由发展的道路,可能会更容易做到学书一阵子,受益一辈子;教育一代人,影响几代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一、“探美育心”的理念与内涵
学校书法教育是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技能训练和书法艺术欣赏、探索、创造能力的培养过程,它不是一个短期的计划,而是一项长远的工程;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技能,而是一项综合的训练;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完善,而是一个整体的提升。一个人从接触书法到学习书法、喜爱书法,再到运用书法、弘扬书法,很可能就是一辈子的事。这一路前行,离不开美的陪伴与跟随,离不开内心的磨砺与成长。书法教育的发展之路正是美的探索与创造之路,也是心灵培育、人生锤炼之路,还是华夏文化、民族精神的复兴与传播之路。所以说书法教育探美育心的理念与内涵意味着可以通过书法教育对美的欣赏、崇尚、创造与探索,达到心的纯静、阳光、快乐与成长。教学自由、精神自由、笔法自由是真正实现这种跨越与升华的阶梯。“探美育心”的实施预示着书法教育的兴起将带动着学生心灵的成长与进步,为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国民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做出贡献。
二、“探美育心”的实施与要点
1.教学自由与赏美激发。
书法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基础教育,它更应是素质教育、美学教育,所以它的教与学都可以更自由、更灵活、更丰富。除了教学时间,教学任务上的自由,还可以有教学场所、教学方法的自由,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孩子学习书法的兴趣,保持赏美的热情与心灵的纯静。在教学中不仅要“静”,也要“动”;要“学”也要“赏”。既要凝神静练养性情,也要精彩生动多引导;不仅要形式多样促参与,也要关注欣赏促分享。笔者从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总结出三点体会,概括为三个字“趣”“恒”“长”。比如在教学之初,要突出一个“趣”字,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自由方式,让学生与书法“一见钟情”。以自己的独特方式与直觉在书法学习中进行身、心的交流,让好奇心得以延续。在教学之中,也要培养一个“恒”字,用多种方式去引导、鼓励,激发内在动力,通过成就感、集体场、凝聚力提升自觉性。在教学之余,强调一个“长”字,即“趣恒相长”,兴趣与毅力相互促进,久久为功,让持久心得以巩固,让目标感得以加强。唯有如此,学生才能走得远,走得宽,对书法“不离不弃”。俗话说,功夫在诗外,除了教学写字,也要注重教学欣赏,因为书法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字里行间透着书写者的格调与品味,只有学会欣赏美,才能做到创造美、展示美。既要让学生能欣赏方方正正的、规规矩矩的美,也要能感悟灵动的美、变化的美、自由的美。既能欣赏形体的外在美,也能领会精神的内在美,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的心灵美。
以教学片段为例:
(学习水字的教学)
师:正所谓“上善若水”,水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呈现各种形态,满足不同需求,静有静的典雅,动有动的豪迈,同样的,“水”字在书法中,不同的体也会表达不同的情感色彩,呈现不同的韵味。大家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去观察、练习下面几种水字的写法。写好后交流分享,相信只要我们每位同学用心去学,认真去练,去学习像水一样谦虚、包容、自信、坚持不懈的精神,就都会有很大的收获,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体
2.精神自由与尚美自发。
正所谓“书为心画”“艺如其人”,书法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练好技、写好字,更要塑好心、做好人。自由而高贵的灵魂才能真正写出令人赏心悦目的字,才能将尚美成为习惯。著名书法家白蕉也曾经说过,“书当以人传,不当以书传”,所以书法教育要注重审美教育和育人功能,课堂上不必过分强调技法训练,而应培养学生对书法作品、书法家的理解与感受,引导他们提升艺术的审美能力。书法教育普及的真正意义在于能让平时快节奏、高奢求的生活慢下来、静下来、简单下来。使人们在练习书法时,不仅掌握技能和知识,更让心灵得到净化、安宁,压力得到释放、疏导,以此磨炼耐心、开阔心胸、愉悦身心。书法教育要少一点功利,多一点敬畏;少一点束缚,多一点自由;少一点媚俗,多一点清风。在选择碑学帖学的素材时,也要注意精心、细心、用心。就像白蕉所形容的那样——像挑选婚恋对象一样倾心、上心。好的语句、好的文字、好的文章配上相应的书法体,便会相得益彰、珠联璧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书法艺术的表达功能和书法艺术对心灵的塑造作用,根据学生的情绪、情感、性格、气质去选帖、作业、练习,体现因人施教、因材施艺的原则,注重通过书法打开学生的心扉,提升精神的世界,培养完善的人格。因为书法精神像极了水的精神,源远流长,亦柔亦刚,包容万象,至美至善,让每一个学生都去体验、坚持、发扬这种精神。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汉字的解读与感悟,也是在传递千年的正能量。比如一个“舒”字,告诉我们舍得给予他人便利,自己也能收获舒服快乐;一个“途”字则告诉我们,给别人留有余地,自己才有路可走。“劣”字表明,少出力就会比别人差,你的付出与努力多少,决定着人生的优劣。“怕”字则表明,当心里一片空白,就会感到害怕,所以每个人都必须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才能变得勇敢、强大。
3.笔法自由与创美迸发。
当书法教育渐渐深入人心,审美意识慢慢渗透心灵,书法追求的最高境界也将显露。当欣赏美成为一种习惯,创造美也将成为一种行为。正如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书法教育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因个人的悟性差异、努力程度而经历多个阶段并达到不同境界。要想达到“笔随心转”“美随手出”的最高境界,做到“心手无碍”“自然流露”,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但也并非高不可攀,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坚持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开花结果,灵感和美也将不断迸发。对书法教育而言,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书法家,但对每个人来说,都可以成为自己生活的艺术家,美好人生的创造者。通过书法教育培养出来的优秀品质、审美意识,在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给学生带来收获,带来成长,带来改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学生临摹之外,也将创作理念、创作精神不间断地融入教学,积极主张“先沉下去,再走出来”,临摹百遍,其意自现。引导学生体验感悟从“无我”到“有我”,再到“无我”的过程。身心浸润在美的艺术中,规则意识、心灵智慧也在不断增长,美的作品也将不断绽放。在未来的世界,中国思想、中国文化将远播海内外,而这一伟大的使命可以从中国书法的教育与传承中看到,代表着文化自信、智慧结晶的中国书法可以作为一种引领,向全世界展示它的艺术魅力。笔者带领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公益活动,让学生体验活动的意义,创作的乐趣,生活的多彩,收获了自信、自律与自强。学生在书法学习、创作中不断提高进取心和民族的自豪感、荣誉感。
三、“探美育心”的展望与期待
美是对情感的培养与寄托,在泼墨挥毫之间,在方寸天地之间,在诗词歌赋之间,传统美德、情感、被熏陶、被重视、被显现,浓浓的家国情怀,铮铮的民族气节,深深的情感链接,这或许正是美的生命力所在;美是对意志的修炼与展现,在简单而又重复的书写中,在期盼而又平静的等待中,在短暂而又漫长的坚持中,心性得到磨炼,意志得到增强;美是对自由的渴望与心灵的升华,虽然每个时代的美都有不同的特点与理解,但这些基本的标准与内涵不会变。
从古至今,从南到北,从国外到国内,支撑人类文明与进步的就是对美的追求与自由的向往,所以美的历程也就是人类心灵的历史,美的艺术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正所谓“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笔者希望通过“探美育心”书法教育理念的推行,不仅将书法艺术发扬光大,也将相关艺术带动起来,一起绽放精彩,带动中国进入大美中华的时代,呈现文化盛世;也可将国民素质、精神价值、传统美德宣扬起来,进入大爱中华的时代,展现一个人人向往的和谐社会;更要将艺术的美与真,人性的善与爱结合起来,渗透进学生的心灵,带给世界,带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