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家庭教育形成原因及影响研究
2018-11-02庹雪竹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41
庹雪竹 四川大学 四川成都 610041
一、研究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39年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人民经济水平,生活水平及方式得到了极大改善。在这个社会背景下,人们自身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以及社会竞争渐趋激烈化,父母们更多选择地将生活重心转向了自己的下一代。有了社会需求和盈利空间,越来越多的辅导机构,兴趣班开设起来。父母们在工作繁忙时也乐意把孩子送往这样的机构辅导孩子学习,培养孩子的兴趣。但是这样一个极有可能是单向交流的结果引起笔者注意。从幼儿园开始给孩子报各类辅导班,期望孩子“全面”和“健康”的成长与发展,以及家长中出现的非理性焦虑成才心理,如朋友家小孩报了英语辅导班,家长会出现我也必须给孩子报一个的情况。到孩子成年后,觉得孩子成人了觉得应该降低对孩子的干涉接着就让孩子“自由”的这种家庭教育观念,在当今社会较为普遍,也引起笔者思考,这样的社会现象应该如何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去解释?这样的家庭教育观念是否能给孩子造成积极的童年快乐成长的体验并且最终让孩子真正受益?
二、概念界定
(一)教育:由张威(2016)在论文中提出德国社会教育学概念,教育分为广义教育和狭义教育。其中狭义教育是指家庭或学校中教育者那种传统、严厉、权威、家长式的狭义教育行为;广义教育则是指所有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与狭义教育相比,广义教育更加关注的是被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自我学习的过程,即被教育者是否能从教育者身上学习到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或者行动方式,而并不是像狭义教育只是单纯的接受知识信息的教育过程。其中广义教育的教育理念其实与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笔者认为,当代中国家庭教育观念更趋近于上文所说的狭义教育,即学校或家庭中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权威式教育理念。而对于广义教育概念在目前中国普通家庭中其实并没有普及。
(二)儿童:《联合国儿童公约》(1989)中对儿童的定义。“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成年年龄低于18岁。”其中联合国还提出了儿童最基本的4中需求权利,分别是生存权、发展权、保护权、参与权。同时按照一个人在学校的求学过程为标准的,即一般界定小学和小学以前的时期为儿童期。中国法律、医学界则把儿童定义为0-14周岁的小孩。
综上可知,儿童是指0-14周岁的孩子。在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在进行初级社会化,家庭(2016)是孩子第一个进行社会化的场所。在这个场所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以及父母在家庭里的行为,对儿童早期情绪和性格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其次,《联合国儿童公约》提出儿童具有四大基本权利。但是并没有考虑到儿童是否有能力感知这个权利的实际情况,儿童并没有能力维护自己的权利等问题。张威(2017)提出,儿童权利的保障必须依赖于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成人首先履行他们的权利,如教育权,照顾,不伤害等,其次儿童的权利才有可能得到保障和履行。
三、研究内容
问卷调查由量表和结论题组成。其中量表共有23道题,主要分为两个维度。第一是在与父母相处和被教育过程中感受到积极体验的部分,此类题有8道;第二是在与父母相处与被教育过程中感受到的消极体验的部分,此类题有15道。量表的层级分为4层,分别是从不,偶尔、经常和总是,分数为1、2、3、4,且强度逐级递增。本文依照量表测量被调查对象父母教育模式是否适合被调查对象成长与发展。其中,在第一维度8道题,总分低于19分以下;第二维度中,总分在36分以上,则说明被调查对象父母的教育模式并不能让被调查对象获得良好的成长与发展的积极体验。结论题和量表结合分析,测量父母与子女的相处与被教育过程中的相关关系。
(一)量表题分析
第一维度主要测量子女与父母相处和被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体验。根据量表使用说明,得分在19分(包括19分)以下则说明子女在与父母相处和被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积极体验程度低。
据spss统计可知分数19分以下共有78人,其中众数为19分,有17人。最低分数为9分,有1人。本次参与问卷调查共有146人,第一维度得分19分以下有78人,占比53.42%。数据表明被调查对象中有超过一半的人认为自己在与父母相处和被教育过程中没有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尊重。由量表测量可知,低于12分以下应引起重视。这说明被调查者与父母相处过程中存在极大的问题,被调查者没有收获积极体验且家庭教育与相处过程中多以父母意见为主导,没有考虑到真正的需要。父母与子女的交流属于单项交流,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模式是传统的家庭教养模式,即忽略型家庭教养模式,父母缺少对子女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
综上特征说明,此类教育属于传统典型的狭义教育,即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学校式权威式的经验传授、观点传授,是单向交流的过程,其间并没有引导子女的自我思考,自我学习的能力。
第二维度主要测量子女与父母相处和被教育过程中是否存在消极体验,根据量表使用说明,该维度得分36分(包括36分)以上则说明子女与父母相处和被教育过程中消极体验程度高。
据spss统计可知,得分36分以上共有53人。其中众数为36分,有8人。最高分数为57分,有1人。本次参与问卷调查146人,第二维度得分36分以上53人,占比36.30%,数据表明超过三分之一的子女认为自己在与父母相处和被教育过程中的消极体验程度高。
表2-6系数a
a.因变量:你希望改进与父母关于教育方面的相处模式吗
上表是从第二维度的三个子维度中各抽取一题来检验与问卷第26题的线性回归关系。其中说教类题R16=0.000<0.05,说明该类题子女的选择与是否希望父母改善关于教育方面相处模式呈显著相关,即父母应该日常生活中关注自己的说教方式是否适合子女所面对问题的改善。再次打骂类题R14=0.004<0.05,即父母日常生活中对子女的打骂行为与子女是否想要改善父母教育模式呈显著相关。最后控制类题R20=0.007<0.05,即父母对子女的控制程度与子女反馈是否想要改善父母教育模式呈显著相关。综上可知,第二维度的量表测量结果表明,子女在与父母相处和被教育过程中的消极体验程度与子女是否想要改善父母教育模式的关系呈显著相关。
综上所述,证明了研究假设,即狭义教育程度越高,对孩子成长与发展越带有消极影响;
(二)结论题分析
通过spss分析得出,28.1%的子女认为父母现在的教育方式并不适合你的成长,其次70.5%的人认为合理的教育方式应该是能够促进启发、自我思考和成长的教育方式。这说明在D县存在着广义教育的思想,且子女和父母都明白哪一种教育方式才是对他们社会化影响最好的。但是当前仍是以狭义教育为主的社会环境,广义教育思想在D县处于发展阶段。
由此证明了研究假设,D县的家庭教育总体应成积极方向发展,但对广义教育概念并不清晰,多以狭义教育为主.
四、研究结论
(一)从问卷分析中可以得知,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对象男性76人,女性70人;在读年级均为小学五年级,平均年龄11-12岁左右;77.6%的被调查对象表示家庭月平均收入在5000元以下,按照人口学、经济学和统计学因素分析,该收入水平处于G省低等收入水平,表明参与本次调查的主要阶层是中低收入水平的家庭为主;且从问卷分析中得知,被调查对象父母的文化程度95%以上接受过最低小学教育;此外,本文选取G省D县中学为抽样总体。第一,D县原先是国家贫穷县,通过十年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社会流动量变大;第二,大量外来企业进驻D县开发项目,带给D县的不只是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观念思想的转变,比如家庭教育观念就受此影响;第三,成为G省东北部交通枢纽,经济相较十年前得到飞速增长。与中国改革开放大环境有相似之处。因此D县的社会环境满足转型时期的特点。
从经济和父母文化程度两个社会环境因素分析对家庭教育模式的影响,通过相关回归分析表明这两个因素与家庭教育模式呈显著相关。即证明了假设,转型时期家庭教育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二)通过对问卷量表题的分析证明了研究假设,即狭义教育程度越高,对孩子成长与发展越带有消极影响;子女在与父母相处和受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消极体验并没有得到父母的重视,子女希望父母改善现有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模式。从数据分析中表现出来的两种家庭教养模式,忽略型家庭教养模式和专断型家庭教养模式是典型的传统狭义教育的表现特点,即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学校式权威式的经验传授、观点传授,是单向交流的过程,其间并没有引导子女的自我思考,自我学习的能力。在子女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父母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父母的过于介入会给孩子造成无法正常社会化的后果。过于主导和控制,不让子女主导社会化过程,子女会形成依赖父母或者厌恶父母控制的性格。一种合理的参与方式应该是在孩子认为自己无法完成面临的困难时去引导他解决问题,而不是帮他完成或者指责他。在父母与子女的相处过程中,父母应该推动发展子女自我成长,自我学习的能力,引导他们学会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将自己的行为方式灌输给子女。
(三)最后对问卷结论题型的分类证明了研究假设,即D县的家庭教育总体应成积极方向发展,但对广义教育概念并不清晰,多以狭义教育为主;从问卷数据可知,28.1%的子女认为父母现在的教育方式并不适合你的成长,其次70.5%的人认为合理的教育方式应该是能够促进启发、自我思考和成长的教育方式。这说明在D县存在着广义教育的思想,并且子女明白哪一种教育方式才是对他们社会化影响最好的。但是在社会环境大潮的影响下,当前仍是以狭义教育为主的社会环境,广义教育思想在D县处于发展阶段。
五、研究建议与反思
(一)应加强学校、家庭、政府三方的教育联系,为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
(二)普及广义教育思想。D县的家庭教育观念目前仍是以狭义教育为主,虽然广义教育的观念在开始慢慢普及,但是子女的社会化过程是陪伴终生。好的教育观念应该得到政府、学校的支持,同时向家长输送正确的广义教育观念,让他们也了解教育的不同分类以及自身的教育模式究竟属于哪一类,对孩子的成长与发展作用如何等;
(三)加强家长教育。孩子的教育只有一次,同样的父母对一个孩子的教育也只有一次。政府应该倡导有关部门协同建立家长教育的学校。让家长能够有权威专业的场所学习有关子女成长过程、教育过程以及自身有关技能培训的知识等,有效避免家长教育依靠前人经验和自身认知等的不足所造成的家庭困境。
(四)由于条件有限,导致本文收集资料的方法和对象太过单一,并没有收集到学生家长和学校方面的资料。这也不得不导致了研究结论的只针对子女这个群体,其代表性可能存在不足。同时考虑到寒假时段、学校等因素,所以问卷数量过少也是本文的不足之处。因此,本研究仍有待完善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