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高校日语专业就业能力状况研究
2018-11-02王琳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王琳 西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 陕西西安 710127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世界各国均对于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投入较高的关注,日本对于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方向进行着长期的记录和分析,在关于大学生就业去向的社会调查结果发现,学生接受大学教育的理由中,[获取专业知识]、[对就业产生有利影响]、[拥有高等素质教养]、[获得高等学历]、[拓展人际关系]均占有较高比率。另一方面,社会经济条件和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变动也要求高校也做出相应的转变。学校教育法第七十条指出高等专科学校以传授高深专业技术和培养学生职业所必需的能力作为目的。
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市场需求减弱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困扰着整个社会日语专业就业难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本研究将以日语专业课程为中心,研究大学四年本科课程具有的就业能力发展机会,着眼于就职与专业技能之间的关系,将就业力以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和解读,阐明就业实态,指出陕西省日语专业课程就业能力发展机会的总体特征和存在问题,为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模式、培养优秀的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实证数据,从而建立日语专业优秀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推动陕西课程改革,拉动经济新发展。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根据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会提出的建议,毕业生就业力应涵盖以下4个内容维度:生涯规划和就业(简称生涯规划);工作经验获取和实习机会(简称实习机会);认证的专业课程(简称认证课程);课业内的就业能力培养(简称课业内培养)。
本课题将选择综合性大学、工科大学和外语类大学三所不同类型大学的日语专业课程作为研究对象。然后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日语专业学生的课堂学习、创业创新、个人规划、就业预想、实习经验积累、师资培训等内容,收集日语专业学生对学校、教师及对日语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中所具有的就业能力发展机会的评价等,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出其总体特征以及各院校之间的差异。
同时与在这方面已有所研究的日本就专业课程就业能力发展机会进行对比。再将对比后发现的差异、原因进行归纳总结,为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实证数据,以便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学模式之间有何差别;不同的教学模式对日语专业生有何影响;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就业最有帮助;如何形成一个全新全面全优的教学模式。
(二)研究方法
整个研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陕西省不同类型高校的日语专业课程的就业能力发展机会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首先是文献法。收集国外相关研究的文献及实证数据,进行研读分析。
其次将问卷调查表的内容在三所不同类型的高校日语专业课程进行调查、取证。
最后将采集来的数据,通过数据分析软件SPSS进行处理,得出三所高校日语专业课程就业能力发展机会的特征,与国外课程就业能力发展机会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异,提出相应的课程改革策略。
三、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三所大学的学生总体上认为在校所学日语课程对个人就业能力发展的帮助性一般
就业能力发展机会共设有九个方面,分别是1.就业能力2.工作实习3.个人发展规划4.创新能力5.不同情境下的学习6.职场活动7.未来就业8.生涯发展学习9.课外活动。
在问卷调查时,关于在校所学日语课程对个人就业能力发展的帮助性共划分为五个等级,从1到5依次增强。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选择3,即都认为帮助性为中等一般水平。此次调查在三类高校各投放了175例调查问卷,由于各高校均有半数以上学生选择等级3。
(二)关于在校所学日语课程对个人就业能力发展的帮助性上,综合类院校和外语类院校学生的认同度高于工科类院校
据调查问卷显示,西北大学和西安外国语大学学生的认同等级定在3到3.5之间,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生认同等级为2.5到3之间。而造成此种差异的原因有如下两点:一个是因为男女比例。在调查的三类大学中,日语专业的男生远远少于女生,性别之差造成了结果之差。另一个原因是院校类别不同,学校的环境气氛及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都不同,对于偏重实用性的工科类院校来说,学生们更加看重平时的实践性,而这一点在日语教学上很少有机会被满足,因此认同感变低。
(三)总体而言三年级学生对教育课程的认同感高于二年级学生,但工科类院校相反
据调查显示,西北大学和西安外国语大学三年级学生的认同等级定在3到3.5之间,而二年级学生认同等级为2.5到3之间,但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三年级学生认同等级低于2.5,二年级学生却高于3.5,差异化更为明显。
随着时间增长,学生们对于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逐步加强,所参加的体验活动也越来越多,日语能力也发生了巨大进步,因此三年级学生相比于二年级学生认同感就进一步增高。但是在工科类院校,日语专业学生较少,男性又多于女性,如同第二点一样,此种差异化再次显现。
(四)各个大学在就业力培养上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三所大学共同之处包括:学生普遍认为课程设置、日语专业硬件设施、学校教材的适用性都一般;毕业后总体上偏向于就业;想找日语相关工作但是觉得形势不太乐观。
不同点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种是综合性大学学生普遍认为专业课课时一般甚至不充足,在师资力量上和日语专业教育水平上同属于一般。
第二种是外语类大学学生数量众多,外教配备情况也明显优于其他类型院校。
第三种是工科类大学男性对于毕业打算更偏向于就业,女性偏向于考研,而在其他类型大学,男性偏向于考研,女性偏向于就业。
四、启示和借鉴
(一)高校应认识【买手市场】下毕业生就业的问题点
所谓“买手市场”是指在国内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主动性较弱,主要依赖于企业的需求而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企业发展势头强,相对于后期的职业培训,更倾向于直接筛选专业技能,安排相对应的职位。对此,就需要毕业生较高的专业性和技能。因此高校在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就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各高校应该与社会企业取得密切的联系,获取企业专业技能需求的第一手信息,培养学生对于专业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其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转变高校培养模式
1.提高学生的【社会人能力】
日本经济产业省于2006年进行了【作为社会人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的研究】,提出了“社会人能力”这一词汇,定义是{个人所具有的,与不同职场和地域社会的各种人共同工作的必要基础能力}。应该具有“社会人能力”的对象,普遍认为是即将就业的学生,也就是说,担任着目的性教育这一责任的就是大学。这种能力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在校园里可以通过与其他专业的交流合作触发语言学习之外的个人发展能力。在校外可以与相关企业单位或政府机构展开义务合作,提高了个人的社会实践力。
2.提高学生的【训练可能性】
大学教育使学生获得专业技能的同时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能力的培养。学生除了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之外,同时也具备了忍耐力,抗压力等心理素质和相应的体力。这种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后会降低企业的训练费用,能够更加迅速的投入实际工作,也更受到企业的青睐。这就提示了各高校在学生的培养方案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提示高校教育应该打破校园与社会的壁垒,更多的联通和合作将更加提高学生的“训练可能性”。
3.提高学生的【雇佣可能性】
提高【雇佣可能性】是从大学到职场的第一要求,要提高这一可能性,即是提高学生被雇佣的能力。三类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在一二年级多集中于基础语言学,三四年级加强了听力翻译和实用对话,但是多拘泥于文学方面。要更进一步提高日语学生进入职场之后的【即时战斗力】,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进入高级语言学习阶段,应该增加特定的职业教学,例如商务日语,计算机日语,新闻媒体日语等,开设相应的课程,供学生选择更加精准的学习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