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依托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健全人格”德育模式研究
2018-11-01于春波
摘 要: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驿站,它蕴含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内涵和魅力,并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传统节日文化是召唤人们文化归乡的源头和动力。例如,春节时的“开门爆竹”、给孩子们的压岁钱,蕴含了人们驱邪求福,保佑孩子们平安成长的美好愿望;清明节的祭祖扫墓伴随着怀念祖先、祭祀前人的情感诉求;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反映了千百年来人们对于伟大的爱国者屈原的热爱与怀念;中秋节的“月亮情结”,增添了一份“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浓浓亲情。
关键词:节日;传统;模式
一、 中职学生开展节日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 职业教育需要品德教育
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在十六七岁,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及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走进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经历了学业的失败,在自身成长的过程中出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在习惯养成、品德的培养上更是迫切需要加强。在以技能培养为主要目的的中职学校,要给予学生“先做人,后做事”的培养理念,培养“技能突出,人格健全,品质高尚”的新型职业人才。
(二) 学生的年龄特点需要传统文化教育
中职学生喜欢一切新奇的东西,更喜欢过西方的圣诞节、感恩节、愚人节等,认为这是一种时髦。而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价值观等知之甚少,多数局限在节日食物的层面。中职学生大多异地求学,除春节外,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要在学校度过,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契机。
根据校情和学情,确立了“依托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健全人格”的研究课题,并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开展系列研究,深入挖掘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开展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通过节日文化和价值观的示范引領,学生的个人文化素养、品德素养明显提升。
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为依托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精心策划、主题突出,内容丰富、收效显著。所形成的德育工作模式成为学校工作的有力补充。
二、 “依托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健全人格”的德育基本模式
在“依托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健全人格”的活动开展中我们以“文化赏析、民俗活动、师生共度、情感表达”为基本内容,遵循“思想引领、行为引导、情感互通、家校合作”的教育思路,以生活化、仪式化的节日活动为教育资源,入情入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弘扬传统文化,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
(一) 文化赏析
在活动开始前,精心策划,形成完整的活动方案。注重深入挖掘传统节日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和魅力,搜集欣赏与节日相关的著名的诗词、传说、民俗习惯及当代价值,明确活动的主题与意义,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引领学生在传统节日中,理解节日传统,实现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
(二) 民俗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广泛参与的民俗活动,如清明节祭扫烈士陵园,端午节踏青、观看赛龙舟、包粽子,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活动,在动手制作节日美食,品尝分享节日美食的感官体验中引导学生的行为,在活动的参与中引领学生继承传统,强化思想引领与价值认同。
(三) 师生共度
校领导、班主任教师以家长的身份和学生共度端午节、中秋节,以联欢、合影、分享节日食物的形式陪伴学生,在“团圆、团聚”的节日氛围中展开广泛的沟通与交流,传递“以校为家,爱校爱家”的情感,达到了情感互通的目的。
(四) 情感表达
节日前,要求学生向家长进行节日问候,表达思念与感恩,告诉家长自己节日期间学校以及自己的时间安排。节日后,号召学生让家长知道自己节日期间的体验和感受,达到家校互动,家校联合的德育工作模式。
课题实施以来,经过一个周期的在校学生,快速融入班级、学校,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融洽。学生虽身在学校,在节日中、节日后学生以各种形式与家长沟通,表达对家长的思念与感恩之情,学生的感恩意识突显,对传统节日的热情提升,家国情怀与爱校如家的意识明显建立,涌现出了一大批拾金不昧的典范,热心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典范。在教育实习中能够自觉遵守实习单位的要求,耐心开展职业活动,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为办学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及广泛的社会认同。
作者简介:
于春波,黑龙江省绥化市,绥化市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