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提问设计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研究
2018-11-01靳莹莹
靳莹莹
摘要:提问是促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通过提问,教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问题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学生针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磨合,从而实现教学目的。但在提问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师的提问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的方式和手段单一,教师对于提问的操作技能水平不高,等等。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提问就是无效的,是有待于改进的。
关键词:教师提问 有效性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4-0179-02
提问就是教师在教学中针对某一知识点或某一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有效的提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讲,通过有效的提问可以及时得到学生反馈的信息,找出教学活动中的薄弱环节,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一、教师提问的实施及存在问题
(一)教师提问的实施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师提问在每个教育阶段都必不可少,有效的提问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相比较而言,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师提问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呈阶梯式递减,在一定阶段趋于直线。也就是说,在幼儿阶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考虑通过提问需达成的目标,还要考虑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心理发展程度和接受水平、其生活經验和已具备的技能,等等。而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中,教师提问虽然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但没有学前教育阶段的要求那么细致。而实际情况是,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存在诸多问题,提问并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学生对于教师的问题无感甚至反感,而教师提问一旦遭遇这样的情况,教学活动便寸步难行,即使勉强结束,也空有其形而无实质。
(二)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
(1)提问的目的不明确。部分教师对于问题的设置存在弊端,导致学生理解进入误区。提出的问题边界不清晰,理解层面存在歧义。教师可能仅仅针对问题而提问,忽视学生的主观性和思维的发散性,教师预想的问题答案和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生成的答案相冲突。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决定答案生成的多样性,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可能就会偏离教师的初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了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以及对教学活动的理解存在偏差。教师提问目的不明确,学生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感觉似是而非,面对教师最终的答疑解惑仍然一脸迷惘而非醍醐灌顶。
(2)提问方式单一或提问过多。初等教育中,很多教师依赖于课堂提问,依据教材内容进行答疑解惑,方式单一,缺少发散性思维和兴趣点。教学设计传统而乏味、提问按部就班、循规蹈矩,重视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发展仍然是现代教学的一大弊端。教师不能及时根据时代发展的潮流调整教学方式,很多情况下,教师对于问题的设置过多,学生不能对问题作出充分的理解而又要考虑诸多方面,结果就会“消极怠工”,课堂教学成为教师一个人的发言讲演课,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赋予新的使命。新时代的教师需要借鉴传统教学的设置和安排方式,但必须依据现实情况及时更新和调整,不仅要着重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也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心理发展,提问对症下药,投其所好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对提高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建议
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对促进教学活动顺利实施、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以及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
(1)提高提问操作的技能水平。教师操作技能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具体要求,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的实施中。它涉及教学各方面,包括多种要素。针对教师提问来说,单纯的提问看重的是过程,而提问的有效性看重的是提问技能,提问技能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学的完成程度和水平。提高提问操作技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从提问的设计来看,核心要求要契合教学目标,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以集中精力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和创造,不会偏离教学主题;提问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情境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是最大的变数。教师需要将预设教学与生成教学巧妙结合,达到有效性目的。
其次,从提问的难度来看,教师抛出的问题要具有层次性,循序渐进、水到渠成。乌申斯基说:“善于提出问题并逐渐增加问题的复杂性质和难度,这是最主要和极其必要的教学技巧之一”。问题设置简易,会失去自身的价值;问题设置过难,学生望而却步。教师在提问之前要先引入,提醒学生做好准备。在学生心理对教学活动有基本预估之后,抛出的问题的难度如阶梯式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如此不仅利于学生明了地掌握重难点,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教师也能够保证逻辑清晰,顺利安排组织教学。
再者,从提问的方式来看,教师提问应注意新奇和富有趣味。提问的方式一定要灵活多变,不能按照固定的“套路”进行。因为新的提问刺激不仅仅可以出其不意,更能引起学生探求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最后,从提问的时机和形式来看,提问无须拘泥于固定的时间和模式。预设性课程在实施中一旦发生了变化,活动设计也要作出调整,教师的提问在这种情况下要抓住一切可能的时机,在学生与教师互动之间发现教育目标实现的契机,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完成课程目标。
(2)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进行探索的最好的引路人。一旦激发起内心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便会自发自觉地寻求问题的答案,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孔子支持“循循善诱”的主张,在与弟子传课授业解惑中主张以学生提问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引领教学活动的进行和走向,学生的配合程度决定教学活动的成败。“思维自惊讶和疑问开始”,只有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促使他们主动探究讨论问题,进而提出问题,才能成就朝气蓬勃、有活力的课堂,才能顺利地达成教育目标。
(3)尊重学生、重视学生。学生没有好与坏之分,入学之初,每个孩子都是一样的,都是平等的,但在后来的教学中,老师发现:这几个学生上课很乖,是好学生;那几个孩子整天调皮捣蛋,不配合老师,是坏学生。教师自己将学生进行类别划分,这种划分也伴随着他们的成长逐渐根深蒂固。不同的孩子共同向老师喜欢的学生看齐,最终教出来的仿佛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孩子。学生各有千秋,教育也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教师任重道远,但不能望而却步。在课堂提问中,教师提问区域不能过于集中,要统筹全局,均匀分布。提问学生的时候不能拘泥于标准答案,要重视学生的每个回答、每条思路,并给出积极的反馈,使学生在此基础上反思改进。尊重学生、重视学生同样可以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提问交流,提高课程教学活动的质量。
(4)经常反思。提问是一门艺术,问得多不如问得好,问好不如问得巧。在任何时候,有技巧的提问才更有可能达到目标。对于教师这个群体而言,他们承担着传课授业解惑的基本责任,也承担时代赋予他们的新的使命,不仅仅要“教”学生,更要“育”学生,运用一切技能,抓住各种时机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问通过言语交谈,增加师生互动,反馈教学信息,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通过分析各项综合因素,调整课程具体设置,辅助后期教学。教师提问的有效性仍存在问题,教师团体需要不断地完善自己,努力融合学生,提高提问操作技能的水平,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苗畅.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课堂提问设计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2]危婷.中学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现状及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16.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