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德育中运用隐性教育方法的策略研究

2018-11-01张云芳

现代交际 2018年14期
关键词:中学德育隐性教育策略

张云芳

摘要:教育在某一程度上可以分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当中,可以说大部分都属于显性教育,但是,隐性教育作为显性教育的有益补充,作用同样也是不容小觑的。本文将从隐性教育的内涵及特征入手,浅析其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如何运用,以期产生良好的德育效果。

关键词:中学德育 隐性教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4-0137-02

一、隐性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一)内涵

隐性教育是指在宏观主导下通过隐目的、无计划、间接、内隐的社会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顾名思义,隐性教育是通过“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实现教育目的的。

(二)特征

借鉴国内外优秀研究者对隐性教育的分析以及对其内涵的界定,隐性教育具有如下特点:

(1)教育过程的随意性。在隐性教育当中,教育者或者受教育者总有一方是处于无意识的状态,无论哪一方处于无意识状态,效果总是会出其不意。例如教师一方处于无意识状态,而学生处于有意识的状态,那么老师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可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相对于教师苦口婆心的灌输式教育,隐性教育所传达的思想会顺其自然地传递给学生,学生更不会反感。

(2)教育资源的丰富性。显性教育会受到时间、地点、教学工具的限制,而隐性教育由于是隐含性的,因此不会受到此种限制。教育者也不能控制各种教育因素,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当中的各种因素都可能会成为受教育者的教育资源,其丰富性可想而知。当然,隐性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层次也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3)教育内容的隐含性。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意图越隐蔽,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为教育对象的内心要求。”也就是说,隐性教育的教育内容是隐藏在周围的事物当中的,受教育者不会感到自己在接受这方面的教育,这种教育内容的获得是间接传递给受教育者的,例如,教师和家长的行为、教室的黑板报以及家庭的气氛都会影响学生。

(4)教育主体的自主性。由于隐性教育的内容是隐蔽的,并且不会像显性教育那样对受教育者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那么,此时的受教育者一定是处于一种开放的、轻松的状态,至于学与不学、学习这个或者学习那个,都取决于受教育者本身。

(5)教育结果的深远性。隐性教育因素很多,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规章制度等等,而受教育者是根据自身的意愿接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再通过自身的同化和顺应潜移默化地起着作用,它不同于灌输式的教育,强制学生接受某种影响,因此隐性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甚至会影响其一生的成长与发展。

二、隐性教育在中学德育中的实施策略

基于对隐性教育的内涵和特征的分析,接下来,谈一下隐性教育在中学德育中该如何实施。

(一)利用好教育者自身的隐性教育资源

其一,教育者自身的道德素质与学识深深影响着受教育者。韩愈在《师说》中曾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一位好的教师会使学生受益一生,相反,则会对学生产生恶劣的影响。教师的一个行为、一句话甚至是一个眼神都可能会影响学生。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在于把一种思想、一种观点传递给学生,哪怕能够对他们的一生产生一丁点积极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呈现给学生积极的一面、正能量的一面,尤其对于中学生来说,其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观还尚未形成,思维能力还达不到成人水平,容易受到被各种不良信息所干扰。因此,这个阶段教师一定要做好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领者,指引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其二,要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学校中,学生其实受很多种关系的影响,包括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老师与家长的关系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一种便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学习与老师教学的开展。良好的师生关系会成为一种优秀的、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有助于教学的开展,课堂气氛的活跃,学生快乐的成长与学习。另外,由于老师和学生相处的时间较长,所以师爱对于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自身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最后,老师也应该处理好自身的各种人际关系,尤其是与学生家长的关系,经常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共同促进其健康成长。

(二)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主要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等。

其一,关于校园物质文化。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这其实就是在说校园物质文化对学生的重要性。例如可以在教室当中,除黑板外的其他三面墙上贴标语、办黑板报、粘贴学生优秀作品等,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另外,学校建筑物的设计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例如学校的行政楼总是在最显眼的位置,可能会给学生一种权利至上的感觉;教学楼的封闭性也会给学生带来压抑的感觉。这些都是学校应该注意的,要尽力为学生营造舒适的教学环境。

其二,关于精神文化方面。“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强调了环境对植物生长的重要影响。那么对于人来说,环境的影响就更为重要了。相对于物质文化来说,精神文化就显得更为隐蔽。一个班级的班风、一个学校的校风其实都是自觉形成的,学校可以做的只能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良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使其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到学生。因此,教师一定要传递社会正能量。

其三,學校的规章制度也会影响学生德育的发展。学校相关部门一定要注意规章制度当中所存在的隐性教育资源,善于挖掘其中对学生产生良好影响的内容。

最后,我们在有了良好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合理的规章制度之后,还需要一个社会大环境的烘托。社会就像是一个大染缸,给每个人提供了不同的生长环境,为了使其可以健康成长,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共同努力。现在,我们处在习近平主席领导下的新时代,国家特别重视人文精神的建设,提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相信社会大环境一定会得到优化。

(三)挖掘各学科当中的德育资源

学生的德育,并不是政治老师一个人的事情,要靠所有学科老师共同的努力,要在其他学科中渗透道德教育。例如,语文课中对作者的生平事迹的了解,增强学生不畏艰难的精神;历史课中通过对历史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数学课上通过对数学家的了解,使学生有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当然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避免过犹不及,否则,不仅未完成本学科的任务,学生也会对学习感到厌烦,真正的德育课也会失去其应有的价值。

(四)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展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校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合理的规章制度等一些措施确实会对学生良好德育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仅仅靠这些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实践当中的隐性教育资源让学生有更深切的体会。例如,学校可以定期带领学生去养老院看望老人,去福利院看望孤儿,积极参加社区实践活动、关爱弱势群体等,通过这些真切的体验,学生内心一定会有所触动,那么这些实践活动也就具有了意义。学生在书本上通过显性教育而得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活动而得到升华。

三、结语

隐性教育最大的一个目的就是于无声处听惊雷,教育本身也应该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因此在德育领域,我们更应该注重隐性教育的应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去影响学生。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2]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3]沈嘉琪.论隐性教育[J].教育探索,2002(1).

[4]王浩.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隐性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6(1).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中学德育隐性教育策略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中学德育工作形成合力探析
中学德育工作形成合力探析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