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情咨文中情态动词的人际意义研究
2018-11-01范菁菁董俊虹
范菁菁 董俊虹
摘要:本研究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为理论框架,分析了美国国情咨文中的情态动词,旨在研究文本中情态动词用法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所反映的人际意义。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使用TagAnt软件对文本进行标记和处理,并用AntConc软件根据韩礼德的标准对情态动词进行分类,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分析其特点及人际意义。结果表明,美国总统在国情咨文中更倾向于使用中值和低值的情态动词。这反映了总统对听众的尊敬和谦逊的态度,也表明总统有意建立一个平等、放松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人际意义 情态动词 国情咨文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4-0073-02
多年前韩礼德创立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他的理论中,语言有三个功能,或者说三个意义,即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文本意义。语气和情态被视为实现人际意义的两种主要方式,而情态动词则被视为分析情态的有效手段之一。
国情咨文不仅包含大量的信息,而且包含丰富的人际意义。通常而言,总统将在国情咨文中明确当前国内外形势,并宣布政府将采取的政策措施,以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寻求与国会合作的机会。因此,深入地了解国情咨文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美国的政策和国际政治局势。
一、功能语法概述
韩礼德的功能语法中有一个功能部分,即用功能的配置来解释语法的结构,他认为社会对语言的需求有助于其结构的形成,他从功能的角度来解释语言的发展,并提出了语言的功能理论。
在韩礼德的观点中,语言包含三个元功能,即概念、人际和文本功能。概念功能建立经验模型和逻辑关系;人际功能反映社会关系;文本功能可以在语言和上下文之间建立联系。
(一)人际功能
人际功能是语言最重要的社会功能,人们依赖它来建立和维护他们的社会地位。在功能语法中,人际功能关注的是说话者和受话者在一定语境中的互动关系以及说话者对自己所说的内容的态度。例如,人们称呼别人的名字和称呼自己的方式(如,亲爱的妈妈,谨启)反映了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
韩礼德认为,意义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功能。人际意义指说话人与听者在语境中的互动关系。人们使用语言来与他人交流、传递和交换信息。这些过程主要属于人际意义。人际意义反映的不仅是语言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互动,还包括说话人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二)情态系统
韩礼德指出,情态有两种类型:情态(modalization)和意态(modulation)。情态是指从说话人的命题中判断(可能probability和经常usuality),而意态指命题的可取性(义务obligation和倾向inclination)。这两种情态类型主要由情态动词实现。
情态承诺反映说话者对自己所作承诺的遵守程度。情态动词的值反映情态承诺。表1显示了情态动词的值。
二、国情咨文中的情态动词
(一)国情咨文中情态的类型
韩礼德将情态分为四个类型:义务obligation,倾向inclination,可能possibility,和经常usuality。文本中使用了倾向、可能和义务,从表2中我们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二)国情咨文中情态动词的值
值可以区别情态动词。据韩礼德观点情态动词也可以称为情态助动词且每一个情态助动词都有值。下面的表格显示了国情咨文中积极情态动词和消极情态动词的值。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在国情咨文中找到三种情态动词:义务(37.27%)、倾向(35.45%)和可能(27.27%)。我们还可以从表3看出,文本中更偏向于使用低值和中值的情态动词。这表明演讲者避免过于激进,并留给听众空间自己思考是否接受演讲者的想法。通过这种方式,演讲者可以为人们建立一个舒适的交流和反应的氛围。
三、研究结论
通过研究美国国情咨文中的情态动词,几个主要的发现如下:首先,针对国情咨文中情态动词出现的频率,“will”出现频次最多,为32次,“can”出现频次第二多,为20次,“should”出现频次第三多,为17次,“have to”出现频次第四多,为12次,其他情态动词(“cant”“may”“wont”“might”“would”“shouldnt”“couldnt”“must”)排在后面。
其次,出現的情态动词有三种类型的意义——义务(37.27%)、倾向(35.45%)和可能(27.27%)。义务主要是关于美国政府的责任,现在美国面临的挑战和需要采取的措施;倾向主要是关于总统的承诺和造福美国人民的决心;可能主要是鼓励美国人民取得进步并提醒说这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第三,出现的主要情态动词为中值情态动词(54.55%)。27.27%为低值,18.18%为高值。这些值表明,总统的态度正式而礼貌,试图建立一个与听众平等的关系。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1994.
[2]Thompson, G.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 Edward Arnold,2000.
[3]马丽娜.基于评价理论的中文仲裁裁决书情态动词人际意义研究[D].重庆大学,2014.
[4]孙静.英语政治演讲中情态动词的人际意义研究[J].英语教学研究,2011(6):66-68.
[5]孙小洁,毛文梁.面向不同听众的政治演讲中情态动词的人际意义研究[J].商界论坛_前沿探索,2013(14):303.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