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普通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瓶颈问题及建设思路
2018-11-01佘晓庆
佘晓庆
一、地方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特色专业设置盲目跟随市场
在特色专业研究中,笔者发现地方高校由于面临争夺生源的压力,导致专业设置往往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大,专业设置的原则是市场导向,而不是资源导向,更不是师资导向。如此,一方面会使得专业设置,尤其是特色专业设置更多时候会出现盲目跟随市场的倾向,而且总是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陷入被市场牵着走的窘境;另一方面会出现地方高校的师资力量、办学水平无法跟上专业设置变动的步伐,使得特色专业设置陷入仅仅只能满足独特而成色很差的局面。
2.特色专业结构不合理,同质化严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大学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在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许多地方高职院校急于大规模扩建,试图通过增加专业数量来实现专业建设,在专业建设方面出现人才培养方案雷同、办学模式类似等专业同质化现象。
二、地方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有效对策
1.质量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高职院校作为特色专业建设的主体之一,必须从发展理念与战略层面上下功夫,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应对国家战略需要、克服学科逻辑与社会需求相脱离的现象。增强质量文化自觉,不断提高特色专业建设的意识与行动。高职院校应把专业建设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加大研究力度,认真研究学科建设与专业的关系、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的关系、专业与就业的关系、专业与地方经济的关系。如此才能以前瞻性的指导思想作为特色专业设置和建设的引导方向,拓宽专业口径的同时,保证在某一个或两个细分方向,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形成特色、建设特色、强化特色。
2.内涵与要素方面要苦练内功
高职院校要重视特色专业的内在要素的培育。特色专业不仅要涉及质量理念的培育,也要涉及具体质量工作的细化和保证。特色专业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要素:用户反映(结果)、教师队伍(关键)、培养方案(手段)、资源保证(基础)。
第一,高职院校要把提高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对学校的满意度作为改进特色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如果高校特色专业无法培养出适应经济文化需求,有较高人文素养与专业素质的学生,那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办学质量、办学优势也无法得到社会认可。人文素养的培养有赖于特色专业的文化建设。特色专业文化建设立足于校园文化、地域人文地理,在凝练专业办学思想、观念、精神的基础上升华专业的文化理念与文化感知。
第二,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特色专业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予以高度重视。提高教学质量,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教师的素质、能力與水准是关键。在强化教材编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协调跨专业与跨学科之间的沟通、竞争与合作,引入别的学科先进的文化理念,充实自身学科的文化积淀。
第三,要更加重视培养方案在特色专业中的作用。人才培养方案凝聚着高校的办学理念、师资水平、资源保证和制度建设,所以为了不断适应新形势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专业成为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人才的源泉,必须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始终使其成为人才培养过程的高起点,始终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服务。
特色专业建设体现了学校核心竞争力,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反映学校对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和职业岗位的适应程度,关系到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在内涵发展的新时期,高职院校要以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带动质量文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等的整体建设,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寿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内容与方法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11).
[2]何茂勋.高校质量文化论纲[J].高教论坛,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