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公共课课程设置及教学实践
2018-11-01黄锦敬李国华王军民
黄锦敬 李国华 王军民
摘要: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到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针对这个问题,介绍了计算机公共课体系建设的背景,并以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为例,分析目前课程设置存在问题,论述了课程改革思路及建设目标以及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改革,最后论述了课程教学实践。实践表明,课程体系设置及教学内容改革确实能提高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公共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18-0139-03
随着社会和计算机技术发展,对人才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计算机公共课課程设置也要随着当前的市场需求出发,改革计算机公共课课程体系,以适应当前人才培养的目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此以我校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为例,探讨计算机公共课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并付诸实践的案例。
1 计算机公共课体系建设的背景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和《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6)》等文件精神,高校目前非计算机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以“大学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为主[1]。一般“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以及常用的办公软件等,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主要是以某种程序设计语言为基础,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的能力。这些课程在设置上存在一定局限性,跟不上现在社会发展需要。
目前我校的计算机公共课课程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设置没有结合社会需求
现在社会对人才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变高了,需求学生掌握更多的计算机应用技能,以解决实际工作遇到的问题。计算机公共课课程设置方面,大部分沿用以前的课程,有些课程在社会需求方面逐步淘汰,因此,必须重新建立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以便让学生掌握社会需求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技能。
(2)课程内容陈旧固有
目前大学计算机公共课所开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一般主要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但这部分的内容在有部分学生中学阶段就有“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相似,如果没有新的内容加入,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弱,动力不足。而开设“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一般是以VF程序设计或VB程序设计为主要内容,这些课程现在使用较少,且内容固有,学习比较枯燥,给学生感觉难学。
(3)课程设置没有融入所学专业
目前的大学计算机公共课课程的设置根据专业大类来设置的。开设的课程相对单一,“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全校所有专业都开设,而“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会根据专业的类别不同,文科专业理科专业分别开设“Visual FoxPro 教程”和“C/C++语言程序设计”。这种课程没有结合专业需求,很难为学生所学专业打下所用计算机技能基础,这也导致了学生对该类课程学习的热情不高[2]。
2 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计算机能力的需求结合本校专业设置实际情况,将计算机教育分成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技术应用和计算机创新应用三个层次[3],如图1所示。第一个层次主是培养学生建立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第二层次是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自主选择学科专业辅助工具,使得与学习的专业相融合;第三层次是让学生了解当前计算机应用前沿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 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
课程体系建设目标的设定须要考虑如下几个问题,一是现在社会发展对人才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内容要符合社会需求;二是课程内容必须能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三是课程教学课时相对以前减少了很多;四是学生知识基础薄弱和素质不高等方面。基于以上问题,我们制定了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其核心是强调应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动手能力[4],体现课程的设置能为专业服务的宗旨,主要目标是为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的技能型、应用型和创新型的人才。
4 课程体系的设置及教学内容改革
4.1 课程体系设置
大学计算机公共课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包括计算机通识素养和能力与应用创新素养和能力。因此,必须对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设置,教学内容重新修订。
根据课程体系建设思路中计算机教育三个层次的培养目标,我院采用“1+X+1”的课程方案。“1+X+1”的课程方案即1门“大学计算机基础”+若干必修/选修课程+1门计算机科技创新类课程。第一个层次在全院内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必修课《大学计算机基础》,该课程大纲根据不同专业的课程大纲各有差异,其教学目标不同。在第二个层次是由各院系根据专业特点开设相应的X课程,学生进行选修。第三个层是为学生掌握互联网+背景下的应用,开设计算机科技创新类课程《大数据》和《物联网》供学生选修。课程体系设置如表1所示。
4.2 教学内容改革
各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基础特点做了全新规划,对一些不用或少用的知识进行舍弃,增加了跟社会需求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加大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同时能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以解决今后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5 教学实践
5.1 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要求,落实教学大纲的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所改革。
(1)采用多媒体教室教学,摒弃以前的大屏幕的大教室的集体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软件进行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做到边演示边操作。
(2)通过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方式
在教学中通过实际案例驱动教学,使得学生带着任务学习,目标明确,能够在较少的学时下使学生能通过实例既理解和掌握了繁多的基本概念,同时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其进一步学习的意识,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5]。
5.2 加强实验教学环节训练
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计算机公共课教学重点,它能评价整个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成效。因此,必须加强实验教学环节的训练,积极开展多方面的训练。
(1)根据课程掌握知识点不同,建立验证实验、设计实验和综合实验为不同等级的实践体系,让学生进行分级训练,锻炼对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2)进行实验机房管理,建立开放机房的机制,让学生有较好的学习场所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3)积极开展计算机学科竞赛,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技能。
5.3 课程资源平台建设
大学计算机公共课体系建立一项系统工程,除了课程设置及教学大纲制订及完善,还须有相应的课程资源平台跟课程教学相适应。
建立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资源,包括课程大纲、教学案例、教學PPT,练习和作业等等,开通网上答疑功能,充分发展资源平台在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
6 总结
经过教学实践表明,计算机公共课课程体系设置及教学内容等方面改革和完善,让学生能使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解决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大学计算机公共课课程体系设置及教学内容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很多方面,需要不断的探索实践,才能设置更加合理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课程及教学内容,让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 苏中滨,孙红敏,赵洁.中国大学教学[J].农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类教学模式探索,2009(6).
[2] 沈启坤.福建电脑[J].探讨面向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公共课课程体系建设,2014(9).
[3]叶惠文,杜炫杰.计算机教育[J].华南师范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思路与实施方案,2008(2).
[4] 肖建琼.教育信息化[J].高校计算机公共课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 ,2005(5).
[5] 李响,吕勇,李月强.学园[J].结合Matlab提高信息类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编程能力,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