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阳县深化“一次办好”改革
2018-11-01陈波
●陈 波
宁阳县围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深入推进“一次办好”改革。聚焦“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的目标,编制“一次办好”服务清单,建立“一次办好”服务机制,推出“一次办好”服务套餐 。
推进“一次办好”改革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是回应群众期盼、提升群众满意度的重要措施。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围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入推进“一次办好”改革,加快培育“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群众获得感强”的营商环境,有效激发市场活力。
一、聚焦“审批事项少”目标,编制“一次办好”服务清单
围绕为企业“松绑”、群众“解绊”、市场“腾位”、发展“减负”,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坚持自我革命,厘清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及责任边界,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一是2015年以来,先后八批调整县级行政权力事项,立足“职权法定、全面彻底、权责一致”原则,编制行政许可事项清单252项、权力清单4414项、责任清单3491项、中介服务事项51项、公共服务事项586项,划清部门单位权力“边界”,亮出权力“家底”。二是按照“放无可放、减无可减”的目标,尽力减少束缚创新创业的审批事项,提高含金量,解决了企业投资经营和群众创业办事审批事项多、门槛高等问题,提升行政服务效能。近三年来,共削减行政权力事项261项,削减审批前置中介服务项目24项。结合推进磁窑经济发达镇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下放及委托县级审批许可事项58项。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将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下冠县、市级行政区划名称的有限公司登记注册管辖权限下放至乡镇(街道)市场监管所,实现“就近办理、一次办好”。三是为切实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内容模糊、来回跑的问题,坚持“一次办好是原则,多次办结是例外”,将依申请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拆分为“颗粒化”最小运行单元,做到拆无可拆、分无可分,形成可在政务大厅或网上直接办理的事项。拆分公布49个部门单位“一次办好”事项清单2130项,其中行政权力事项1670项、公共服务事项460项,推进“一次办好”事项精准化。四是深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组建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将有关部门行政审批及政务服务事项整合,并集中到行政审批服务局办理,梳理界定“一件事”审批服务全流程标准清单,彻底解决审批职能分散、协同审批脱节等问题,真正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
▲宁阳县政务服务中心不动产登记综合受理窗口
二、聚焦“办事效率高”目标,建立“一次办好”服务机制
围绕打通服务企业和群众办事“最后一公里”,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负担,对网上能办的实现“零跑腿”,必须要跑的“只跑一次”,着力破除部门壁垒,整合服务资源,努力让企业、群众“进一个门、找一个窗、办全部事”。一是聚焦涉及企业和群众利益较多的重点领域,推进“优化企业开办、优化不动产登记、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简化水气暖报装、简化获得电力、便捷获得信贷、优化政务服务、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推进信息共享”等事项流程再造,取消“重叠”审批、消除“搭车”审批、归并“同质”审批,编制和修订行政审批事项“全链条”操作规范和流程图,大幅压缩审批周期,推进审批服务“提速”。二是针对“一次办好”单个事项、关联事项分散的问题,创新工作思路,对县域内量大面广、与企业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进行全链条整合。根据业务关联,整合社保综合服务、投资建设项目、商事登记、纳税服务、不动产登记、农业综合服务、社会事务7大领域“全链条”,按链条把分散在不同部门的事项整合到审批服务“一条龙”上来。在商事登记服务方面,梳理出餐饮服务、药品经营、人力资源等20个业务链条,集中开展“并联审批”。三是深化“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推行“前台统一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政务服务模式,设置前台受理区、后台审批区、统一出件区和自助服务、快递服务等综合服务区域,推动构建“部门围绕窗口转,窗口围绕群众转”的新格局,避免群众和企业来回跑、上下跑。推动不动产登记“一窗办理”改革,实行“综合窗口受理、内部循环、限时办结”,各类登记业务办结时间压缩至3-5天。四是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推倒“数据烟囱”,打破“信息孤岛”,推动与上级政务服务平台纵向贯通,推进54个部门单位间信息数据的横向联通,实现更多事项“网上办”,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2018年以来,政务服务平台办理事项提前办结率达99%。
三、聚焦“服务质量优”目标,推出“一次办好”服务“套餐”
坚持需求导向,将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作为改进服务的重点,持续创造公平营商环境,当好企业和群众的“店小二”,提升企业群众满意度。一是推行投资项目代办服务。推进投资建设项目审批改革,组织发改、住建、国土等部门对涉及的项目立项、规划许可、评估评审等事项容缺受理、压缩时限、简化环节,将审批时间压缩至42个工作日,加快项目落地。围绕提升项目服务水平,成立项目代办服务中心,对涉及项目立项、环评、安评等手续办理,提供全程免费导办、帮办、代办服务。二是做优市场主体创业服务。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降低门槛促进创业就业。在“五十证合一、一照一码”基础上,全面推行“六十二证合一、一照一码”,推出“照后办证承诺制”、“容缺后补先行注册”、注册登记业务“审核合一、一人通办”、个体工商户“口述办照”等举措,最大限度减少审批环节,推进审批前移,提高审批效率。进一步优化企业开办服务流程,实行公章刻制、银行开户、涉税事项、社保信息通程办理“一条龙”服务,企业开办实现3个工作日办结。2018年1-8月全县市场主体为36133家,同比增长14%。三是完善便民利民就近服务。健全县、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实现“一厅式办理、一站式服务、让群众少跑路”,提高了服务效能。制定《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建设运行规范》和《村(社区)便民服务代办点建设运行规范》,明确基础设施建设、文化理念、事项进驻、服务与管理制度、监督考核运行标准,推进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规范化。
四、聚焦“群众获得感强”目标,提升“一次办好”服务实效
坚持问题导向,聚力解决企业和群众的痛点、堵点、难点,把企业和群众的感受作为评价改革的标准,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营造服务优、效率高、门槛低、体验好的发展环境和办事环境。一是群众诉求由逐级反映变为多元直通。发挥“12345”政务服务热线作用,健全完善督办体系,确保群众反映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从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会人士中聘请社会监督员,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准确了解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及时打通发展痛点堵点,着力提高服务精准度。在电视台设立政务服务热线专题栏目,公开曝光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促使问题快速解决。二是服务理念由“政府端菜”变为“群众点菜”。对群众反映问题较为集中的户籍办理、车辆和驾驶人证照办理、事务公证、社保缴纳、劳动就业、民政救助、残疾人证办理、养老机构设立、民办教育机构设立、个体诊所设立、药品零售企业设立等民生领域事项,逐项编制工作规划和办事指南,推行一次告知、一表申请,明确改革重点、措施和路径,更加精准的消除管理的堵点和服务的盲点。三是服务方式由“坐等办理”变为“贴心代办”。围绕创新创业、投资建设、社会事务等手续比较麻烦、涉及多个部门的事项,推行“贴心代办”。按照“自愿委托、无偿代办、合法高效、就近办理”原则,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委托方必须交纳的费用外,一律实行免费代办服务。推进政府转观念、干部转作风、办事转方式,由群众找政府办事向政府为企业和群众办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