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航”简史

2018-11-01

江苏教育 2018年62期
关键词:教海特级教师征文

这是一部关于教育的一项区域性征文竞赛的简史。

简史,顾名思义就是简单的历史。世界上这样的书已有很多:比如,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的《时间简史》,比尔·布莱森的《万物简史:从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成为地球的主宰》,以色列年轻作家尤瓦尔·赫拉利的代表作《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此外,还有《进步简史》《宇宙简史》《空间简史》《人间简史》《未来简史》《世界简史》《异端简史》,等等,像这样的简史可谓名目繁多,不胜枚举。但是,给教育的一项征文比赛写一部简史,应当是有简史以来第一次,至少在我的狭隘的视听世界里,至今尚没有听过见过。

或许有人不以为然:教育的一项区域性征文竞赛有什么写头?或许有人甚至不屑:教育的一项区域性征文竞赛是否有必要如此小题大做、述以“简史”?

的确,倘若你对教育的这项征文竞赛一无所知,有这样的非议是自然也是必然的。但是,倘若你对这项看似没有必要也没有什么写头的教育的征文竞赛有了深入了解,便会检讨自己当初的质疑。一项普通的区域性教育征文竞赛,一办就是10年、20年、30年,薪火相传,历久弥新。“你‘探航’了吗”成为江苏教师的流行语。“探航”受到成千上万教师的追捧,成为数十年不衰的“万人迷”“万人随”。在教师的心目中,“探航”至高无上,在“探航”获奖,就等于拿到了教育的“奥林匹克勋章”和“奥斯卡奖”,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作为一个小学(最初只在小学,后来不断拓展到除高等教育的所有学段)教师专业上的最高成果和最高荣誉。

教育上有那么多的征文竞赛,为什么只有“探航”征服了那么多的人和人心?“探航”是什么?“探航”有什么?“探航”为什么?……

这部《“探航”简史》,叙述的就是“教海探航”征文的发生和发展史,并通过对那些年代、那些人、那些事的回顾,试图揭示这项原本平常的区域性教育征文竞赛历久弥新、成为推动区域教师和学校成长重要力量的秘密。

1 “探航”是什么?

“探航”是什么?

往简单里说,“探航”就是一项教育的区域性征文活动。它的标准全称应是: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之前,它曾叫“我与教改”“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设计”“我的追求”。

但是在江苏,特别是在江苏小学教育界,“教海探航”却是个具有特别意义、特别感情和特别影响力的词语。无论是参与者还是旁观者,如今人们对它的认识、理解和评价,已经远远超出了这项征文比赛本身应有的价值。

江苏省首批语文特级教师、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老校长陈树民在第29届江苏省“教海探航”颁奖大会现场接受主持人采访时,异常激动地说:“教海探航”是一所没有围墙和楼房的大学校,一批又一批教师从中得到滋养,追求并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

在原连云港师专第三附属小学青年教师李超的心中,“教海探航”就是他梦寐以求的“情人”,从1992年一直追到1999年,虽然一次次失败,但他从不气馁,最终修成正果,如愿以偿登上了神圣的“探航”领奖台。

为了在更大范围内了解人们对“探航”的认识、理解和评价,笔者通过微信随机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教师做了访谈,就“‘探航’是什么”这个问题,收到的回复分人群实录如下: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副校长、青年教师王晓奕说:“探航”,是每位老师生命中永不褪色的芳华。

江苏省连云港市苍梧小学青年教师张礼霞说:“探航”是大树的根,她滋养每一片叶子,为每一片叶子提供展示的枝干。

江苏省常州市清英外国语学校青年教师殷郡伟说:“探航”就是为了寻找智慧的教育,为了智慧地进行教育,为了形成教育的智慧。

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青年教师吴鸽说:“探航”是告诉你要锻炼体魄就必须下水,但是水太深,浪太猛,很难游上岸。慢慢扑腾吧!

南京市拉萨路小学青年教师杨东亚说:一小群苏派教育的领航者,带着一大群“长大的儿童”,体验一场精神的狂欢!

江苏省常熟市实验小学青年教师夏莉莉说:“探航”永如初见般美好!

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副校长、青年教师俞亚萍说:“探航”是单薄的水手,向着起伏明灭的灯塔,写不完颠簸前行的航行日志。

江苏省宜兴市悲鸿小学校长、青年教师刘佳说:“探航”是我成长路上的“重要他人”,让我在一次次的美丽相约中遇见更好的自己,在教育追梦之路上留下让生命感动的足迹。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青年教师魏斯化说:“探航”就是一群执着、率真、美丽的人,“探航”装饰了他们的生活,他们充实了“探航”的梦。他们让“探航”从一次活动,变成了一次次可亲、可敬、可爱的相遇!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青年教师吴静说:“探航”是个“转换器”,它让一线老师从一亩三分的“农耕模式”走向四野辽阔的“游牧模式”,哪儿水草丰美,哪儿就有“探航”人迁徙奔走的健美身影。

——以上是受访青年教师的回答。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无锡市安镇实验小学校长倪凯颜说:“探航”是我成长过程里的一次“历炼性”关键事件。

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连云港市教科所教研员孙焱说:“探航”能让如米小的苔花也学牡丹开。

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小学校长庄惠芬说:“探航”是一段在教育的爱琴海中探索儿童密码的此岸到彼岸的航程!

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余颖说:“探航”给了成为更深刻自己的无限可能性。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原邳州市运河师范附属小学教师宋飞说:即便骨折也要趴在床上,拿到一场“赴约”的门票,如果世间有真爱,我想这就是“探航”的模样。

江苏省音乐特级教师、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黄美华说:“探航”是一群有情怀的教育人的诗意聚会。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薛法根说:“探航”是个家,远航水手的永远的牵挂。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孙双金说:“探航”是发现名师、培养名师、成就名师的平台,是江苏教育的金字招牌。

——以上是受访特级教师的回答。

江苏省人大代表、徐州市民主路小学校长周娅说:对彼岸无知有探究的愿望,“我不知道那里有什么,我要去看一看”;为了新领土为了新知识,探索开拓发现。哥伦布“探航”,发现了美洲;库克船长“探航”,发现了澳大利亚;人类“探航”,才有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那重要的一小步。带书名号的江苏教育领着“探航”,就有了江苏教育的精深丰富。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魏星说:“探航”让我永远向未知的方向前行,似乎就要穿越,却又永远无法抵达。这种探寻很刺激,很美好,却也历经折磨。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无锡市锡山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锡山区教育局副局长孟晓东说:“探航”是给一群有理想的教师的一份礼遇和礼赞。

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连云港市教育局副局长臧雷说:“探航”是一艘培养优秀舵手和杰出水手的“苏教号”航母。

——以上是受访非教学人员的回答。

我们看到,不同的人群,即使是同一人群,面对同一个问题,他们的回答几乎无一雷同,这正应了那句经典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尽管答案各不相同,但其基调却是基本一致的,这就是对“教海探航”满含热爱、向往和赞美的肯定。

作为“探航”的组织者、策划者之一,《江苏教育》主编张俊平在2017年扬州宝应“探航”颁奖活动期间,曾用一首《扬州慢·宝应“教海探航”感怀》表达了他的认识:

高邮湖东,古今望县,荷乡宝应初登。看千年运河,一帆万人景。妙手文章何所咏?下潜上浮,不屑平庸。义理领,考据辞章,水到渠成。

杰出水手,三两篇、岂是空名?纵文字优美,若无实践,理论难赢。二十九年过去,大船在、波澜不惊。问先生先贤,如今怎济苍生?

“探航”是什么?让我们倍觉尴尬的是,在标准答案大行其道的今天,这个问题偏偏没有标准答案。“探航”是一台播种机,一个加油站,一座航标灯?还是一道风景,一个传奇,一位长者?谁都无法决定“是”或“不是”。

其实,这已经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项看似平淡无奇的教育征文活动,唤醒了一代又一代教师,激活了他们内心沉睡的激情,他们从此树立教育理想,过一种理想的教育生活;同时,它也成就了一代又一代教师,他们教学、研究和写作同行,由此走上了一条“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专业生活道路,活出了作为教师的人生“大不同”。

2 一次例会上的“无心插柳”。

在江苏教育界,提起“探航”或“教海探航”,上至教育厅长,下至普通教师,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若问“它从哪里来”?能说出其来龙去脉的人实在是寥寥无几。

为什么会有“教海探航”?

世界上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历史的必然。“探航”也是如此。它的发生是带书名号的江苏教育(《江苏教育》杂志)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不带书名号的江苏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原江苏教育杂志社(1992年9月更名为江苏教育报刊社,2010年9月更名为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总编辑陆明德在《教海探航·征文十年精选本》序中道出了当初组织这项征文比赛的内外动因:

一是培育青年作者,以适应教育刊物发展的需要。《江苏教育》是江苏建省第一本正式出版发行的期刊(民间有“江苏第一刊”的传说),作为省教育厅(省教委)的机关刊物,它一直以敏锐的眼光、独特的视角,发现并报道江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典型,推出了以斯霞、李吉林为代表的一大批当代教书育人楷模,策划了一组组理论、教改和学校管理前沿的专题文章,引领、推动江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受到读者和同行的普遍好评。《江苏教育》办刊主要得力于两支队伍:一是素质过硬的编辑队伍,二是同样素质过硬的作者队伍。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江苏教育》的作者队伍出现了“断层”,原有的骨干作者逐渐老去,而有思想、有潜力的青年作者却寥寥无几,实在无法满足刊物推陈出新的需要。如何解决青年骨干作者偏少、缺少这个问题?编辑部一直在思考。

二是培养青年教师,以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后期,江苏已经基本上解决了“一无两有”,教育事业空前繁荣,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教师队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文革”前从教的教师逐渐老去,而恢复高考后毕业的师范院校学生刚刚走上杏坛,一时半会儿还无法“接过雷锋的枪”,胜任标准不断变化、提高的教育教学工作。怎么解决青年教师素质整体不高这个问题?教育行政领导一直在思考。

看似两个方面、两个问题,其实症结就是一个:如何发现和培养青年教师?症结找到了,但是,解药在哪儿呢?

问题还是问题。

历史许多时候都是在不经意之间创造的。据当事人回忆,那是1988年,大约在冬季的某一天下午,地点就在六朝古都南京的上海路209号,那幢今天看来有点老旧沧桑的小楼里。当时,《江苏教育》(小学版)编辑部正在召开工作例会,讨论下一年度工作计划。有人认为《江苏教育》稳健有余,锐气不足,在新的一年里,能否面向青年教师开展征文比赛,从中发现新锐,培养新锐,由此推动、带动刊物的创新?大家都觉得这是个“髦得合时”的主意,主持会议的是时任小学版主编马以钊,这位北大中文系毕业,一看就是个绝顶聪明的当家人,闻说顿觉眼前一亮,当即拍板:好,就这么定了!

说做就做,“创世纪”于无声处开始了。1988年12月出版的《江苏教育》(小学版)刊登了该刊下一年度的工作要点,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1989年,还打算搞两项征文评选活动:其一,由省教委初教处与《江苏教育》编辑部共同举办“我与教改”征文评选活动。参赛对象限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论文、经验文章、教改体会文章、教学设计均可,但文章要有新观点、新经验,体现青年教师在教育改革中既尊重科学,又敢想敢干的精神品质。其二,“新时期学生思想工作例谈”,每篇一例,说明一个道理或一点体会。……

这就是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比赛的历史原点。朴实无华,在现在看来似乎土得掉渣,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个不起眼的娃娃竟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当时,大家都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好了就办它个三届五届,不好就“鸣锣收兵”“改弦更张”。结果,一办就是30年。当初,“教海探航”征文活动只是《江苏教育》编辑部一艘船独自航行,如今,随着《小学生数学报》《阅读》(2010年)《早期教育》(2015年)《现代特殊教育》(2017年)四个编辑部的加入,“教海探航”征文活动已经扩充壮大为一支蔚为壮观的联合舰队,纳入了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的总体工作布局。“探航”的人员和范围也由最初的小学教师、教研人员和教育管理工作者,陆续拓展到中学、职教、学前和特教的从业者。正应了那句老话,“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或许有人会问:当时并不叫“教海探航”啊?是的,那时它就像一个刚刚诞生的孩子,它的父亲母亲沉浸在初见孩子的喜悦之中,还没有想好该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在今天看来,最初有没有叫这个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已经呱呱坠地,实实在在来到了杏坛,走进了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虽然没有出现“教海探航”这几个字眼,但“教海探航”的种子已经实实在在地播下。

3 波澜不惊的第一届。

首届并不完美,甚至有许多遗憾。现在回过头去看看,有一种那时的“黎明静悄悄”的感觉。据当事人回忆,两项征文启事刊出之后,读者有一些反响,但总的来说,基本上是波澜不惊,远没有今天这样波澜壮阔,让人心潮澎湃。

征文像涓涓细流,一篇一篇,陆陆续续寄到编辑部。截至评奖时,总共也只有区区几百篇文章。尽管如此,编辑部还是非常重视,组织了一个在今天看来仍然不失豪华的评委阵容:王世华,时任江苏省教育委员会普教局副局长;郑君威,时任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主任;成尚荣,时任江苏省教育委员会初教处副处长;陆明德,时任江苏教育杂志社总编辑;陈树民,原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特级教师;孙俊,时任南京市夫子庙小学校长,特级教师;马以钊,时任《江苏教育》(小学版)主编。

1989年12月的一天(具体时间当事人已经无法准确忆起),评委齐聚南京市鼓楼实验幼儿园,开始了首届征文评审工作。那时评委评审没有评审费,都是“义务劳动”,对他们一天辛苦的唯一“报答”和“酬谢”,是承办单位鼓楼实验幼儿园的时任园长陈国强亲自下厨做的一顿在当时看来还算丰盛的晚餐。

尽管如此,评委们的评审工作依然是一丝不苟。从早到晚,几位评委经过一天紧张的劳作,最终从几百篇征文中选出获奖征文61篇,其中,一等奖4篇,二等奖15篇,三等奖42篇。此外,还评出了3个组织奖,获奖单位分别是南京市玄武区教育局、溧阳县教育局和吴县东山实验小学。

这是“探航”30年,唯一一届没有举行颁奖大会(仪式)的征文比赛。参赛作者在1990年《江苏教育》(小学版)第5期杂志上看到了以“我与教改”评委会名义公布的获奖名单。获奖作者没有奖品,只在各自的学校陆续收到编辑部通过邮局寄来的一本红彤彤的获奖证书。

尽管如此,本届征文对获奖作者个体来说,依然是影响他们作为教师的专业生活的“重要事件”。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校长、“全国十佳好校长”洪亮,是当初一等奖的4个获奖者之一(当时他还是苏州金门中心小学的普通教师),30年后他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当时的一切仍然历历在目”:

每一个人都会成长为最好的自己,在适合的时光和土壤里绽放自己的精彩。这篇《想学 爱学 会学 乐学》文章,也让当时只有20多岁的我,登上了当年《江苏教育》的封面,成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样板。成就学生的精彩,也释放了老师的风采。如此厚重的获得,让我感受一次美妙的心灵之旅,怀揣着对数学教学的热忱,思考的火花不断喷发。在接下来的几十年“教海探航”中,我继续在数学课堂“跌打滚爬”,探索数学教学的奥妙,在肯定与否定中辩证前行,百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公开发表于全国各大教育教学专业刊物。“教海探航”载着我的教育梦想驶向远方。

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苏州市首届中小学教育名家、原苏州市吴中区苏苑实验小学校长高本大,也是这届征文4个一等奖的获奖者之一。当时他是苏州市吴县东山实验小学教导处副主任,分管语文教学。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无激动地说:成事都需有个激励性很强的打开方式。就是此次获奖,激励我对教育教学怀情更深,并倾情滋润着自身信仰;也激励我在此后20多年的办学治校中发力更准,并勠力书写着整体成功。

“我与教改”征文获奖证书

4 “东山”的意义。

说起“东山”,人们自然就会想到一个成语:东山再起。但是,对“教海探航”这项征文比赛而言,“东山”的意义不是“再起”,而是“初起”,以致今天人们谈起“教海探航”,大都以为它的第一次是从东山起航的。

据当事人回忆,第一届征文比赛结果发布、证书寄出之后,大家心里空落落的,总觉得少了一点什么。那少的究竟是什么呢?《江苏教育》(小学版)的编辑与第一届征文的评委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说来说去结果都说到一点上去了:太静,没有氛围。

能不能搞个“教学设计”,让获奖者会课?能不能请名师、名家到场,给获奖代表上堂示范课、做场报告?

主编老马听了眼前又是一亮:好主意,这样不仅动静大了、热闹有了,而且一定还有档次、有吸引力!

这的确是一个“金点子”。但是,也带来一个新问题:角儿多了,排场大了,档次高了,就要花钱,就要花很多钱。钱从哪儿来呢?!

正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人嘀咕:苏南人有钱,何不找苏南人!

一语惊醒梦中人。大家都说:对呀,苏南地区商品经济发达,一定不缺有钱的学校、慷慨的校长。但是,苏南地区这么大,哪一所学校有钱,哪一位校长愿意为征文比赛慷慨解囊呢?

有人建议找吴县的高本大试试。为什么偏偏是高本大呢?据当事人回忆,选择高本大的理由有二:一来他是第一届一等奖的获得者,与编辑部、组委会有着特殊的感情;二来他是吴县(现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的中层干部,与校长更能说得上话。

果然,编辑部电话打给高本大,说明意图。高本大二话不说,放下电话就去找校长。当时东山实验小学的校长叫邹进泉,他一听《江苏教育》编辑部有事相求,心里有点激动,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你告诉马主编,征文颁奖活动就放在我们东山,花多少钱都不是问题。编辑部这边接到高本大反馈过来的信息,从上到下也是“皆大欢喜”。

1990年初,第二届征文比赛开始启动,主题为“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设计”,颁奖及相关活动也正式确定放在吴县东山实验小学举行。一切都在按组织者预设的程序进行,征文,评审,通知获奖代表,邀请名师名家,等等,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到了这一年的秋天,东山实验小学——这所太湖之中的小学,迎来了它有史以来规模、规格都空前的教学盛会。据当事人回忆,应邀与会进行示范教学的是当时江苏小学教学界两位赫赫有名的特级教师:一位是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通师二附小的李吉林,一位是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南京市拉萨路小学的孙丽谷。

最让人充满期待的是,已经80岁高龄的斯霞老师也应邀与会讲学。众所周知,斯霞是江苏小学教学界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特别是她的“童心母爱”教育,奠定了她在江苏乃至全国小学“第一人”的地位。不管怎么说,斯霞与会讲学是东山活动最吸引人眼球的地方。

消息不胫而走,东山轰动了,吴县轰动了,苏州轰动了。到了活动正式开始那天,离得近的教师,或者骑自行车,或者坐拖拉机;离得远的教师,则乘大客车,有的甚至先乘火车再转汽车。所有的人心灵向往、脚步渴望走到的地方,就是“东山”。讲课、讲学的阶梯教室座无虚席,就连讲台前、窗台上,都坐满了听讲的教师,以致征文获奖代表进场都找不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

斯霞(右二)、李吉林(右三)与获奖教师合影

首次举行颁奖大会暨青年教师会课、名师名家讲学讲座活动,就有如此热烈的反响,这既让组织者意想不到,也让组织者倍受鼓舞。多少年之后,组织者忆起“东山”之举,依然兴奋不已。

这是为什么呢?

倘若把“东山”之举放在“教海探航”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考量,就很容易发现它的“划时代”意义:

一是有了颁奖仪式。作为一项征文比赛,开始让获奖者有了仪式感。尽管最初的颁奖仪式极其简单,但还是让获奖者感到无比的荣耀。毕竟,只有很少的人能荣幸地登上领奖台,从领导和名师的手中领到荣誉证书。

二是有了青年教师会课和名师讲学讲座。不要小看了这一举动的意义,事实上,它拓宽了征文的边界:从纸上谈兵到课堂演绎,一下子便将理论与实践的手拉到了一起,从此,“教海探航”征文便有了最突出的特征,这就是一个字:“做”——从做中来,到做中去。

三是有了承办单位。从“东山”开始,“教海探航”征文比赛已经不是编辑部(组委会)一方面的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而是开启了与另一方面——承办方携手同行的新模式:主办方负责出题、征文、评选,承办方负责颁奖大会和青年教师会课、名师讲学讲座,各扬所长,各得所想,各享所乐!

1991年“我的追求”征文获奖作者和与会名师等合影

5 创机制:1992,泗洪。

把征文颁奖大会“下放”到学校去,并与青年教师会课、名师讲课讲座嫁接,不仅拓宽了征文比赛的边界,同时还给它植入了动力,带来了活力。

1991年,编辑部复制“东山模式”,启动了第三届征文比赛,主题为“我的追求”。尽管颁奖大会地点换到了太湖西岸的宜兴市实验小学,但是,依然挡不住太湖东岸东山小学的涟漪效应,活动大获成功,反响强烈,就连应邀与会的省教委副主任周德藩也兴奋不已,称赞《江苏教育》编辑部“为江苏青年教师发展做了件大好事”!

既然是件“大好事”,自然“要继续办下去”!但是,话说起来总是那么轻飘飘的,事做起来可就沉重的多了。纷繁复杂的会务不说,单是经费一项,就让主编老马焦头烂额。

宜兴活动,尽管主要活动经费都由宜兴市实验小学承担,最后依然有6000余元的亏空需要由老马化缘填补。一次他有这个面子,那两次、三次呢?老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这张老脸下次是否还能够卖得出去?!

下一届征文颁奖活动放在哪里?哪个地方、哪所学校有承办颁奖活动需要的条件与能力?

正当老马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人恰逢其时、恰到好处向他抛来了橄榄枝。这个人就是也在宜兴参加活动的泗洪县实验小学时任校长张强。

张强问老马:下一届征文颁奖活动能不能放到泗洪举行?有人主动申请承办,老马自然高兴,但是,他的一双大眼睛看着眼前这位来自苏北的校长,心里却在犯着嘀咕:承办活动需要花钱,你们行吗?张强虽不“绝顶”,但也是一个聪明的人,他似乎看透了老马的心思:您放心,我们不差钱!老马还是有点不放心:真的?要花好多钱!张强是个爽快人:您就直接跟我说要花多少钱吧!老马伸出了两个手指。张强说:不就两万吗?没问题!老马说:不准用学校的钱。张强说:行,我找酒厂赞助!

老马这时才真正激动起来,带着张强立即找到与会的省教委副主任周德藩和江苏教育杂志社总编辑陆明德汇报。他们两位听了连连点头:我看可以,我看可以!

领导说可以,自然就可以了。老马立即付诸行动,《江苏教育》(小学版)1992年第一期正式刊出关于举办“双洋杯”教海探航征文活动的通知。张强回去立即向县教育局和县政府有关领导做了汇报,得到了“全力支持”的积极回应,县里还成立了以副县长王道治为组长的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本届颁奖活动的相关工作。

1992年10月,“双洋杯”教海探航征文颁奖暨名师讲学活动如期举行,泗洪县政府显示了强大的行政动员力量。据当事人回忆,开幕式那天,整个泗洪像过节一样喜庆热闹,大幅标语一直挂到县城50公里外的交通要道上;全县的小学教师都到县城参加活动,把个新星剧场(颁奖活动主会场)挤得水泄不通。

颁奖活动圆满成功,当然,泗洪也是花费了不少财力、物力和人力。王道治特意设宴款待(那时还没有“八项规定”)来宾,他在敬酒时一语道破“天机”:这次活动得益最大的是泗洪,我们把全县的小学教师轮训了一遍,这岂是花2万元能买来、能办到的事?!

回溯“教海探航”的发展历程,如果说1990年的“东山”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那么,1992年的“泗洪”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完善并创新了一种活动机制,这就是“媒体搭台,教育唱戏;地方申办,社会买单”。

其实,“媒体搭台,教育唱戏”,东山活动已经初具雏形,只是经过宜兴活动的历练,到了泗洪这一届,已经完善并最终定型。具体地说,媒体利用自己联系广泛、影响力强的优势,进行活动的整体安排与策划;活动的主角是获奖青年教师的代表,他们自己除了要会课、赛课,还要观摩名师名家的讲座、讲学和承办地学校的教育教学展示。这也充分彰显了活动的主旨:一切为了青年教师的成长。

“地方申办,社会买单”,是泗洪活动的创造。承办颁奖活动必然花钱,而且数量不菲。第一届不声不响,除了购买和邮寄证书外,编辑部基本不用花什么钱。第二届、第三届有了声响,就需要花钱,而且声响越大,花钱就越多,好在有东山实验小学和宜兴实验小学兜底,但花的都还是承办学校自己的钱。泗洪的创造在于他们充分发挥学校的影响力,调动社会资源支持颁奖活动,收到了“一石二鸟”的效益:承办学校有效化解了“有心插花”却又“囊中羞涩”的尴尬,冠名企业也通过颁奖活动传播了自己的品牌,实现了自己的商业价值。

由此可见,任何一件事情都存在着事实上的“利益相关方”,只要能有一种机制让他们走到一起,他们自然就会握手言欢,唱响“同一首歌”。

6 像申办奥运一样。

泗洪不仅创新了“探航”活动的机制,也开启了“探航”活动地方(学校)申办的历史。之前,东山和宜兴的“探航”活动,是编辑部主动找上门、送上门的,而泗洪则是自己主动抛出橄榄枝、争取来的。前者是“要我办”,相当于“先结婚后恋爱”;后者是“我要办”,相当于“先恋爱后结婚”。虽然活动都取得了圆满成功,但从长远来看,泗洪“自由恋爱”式的主动申办,意义要来得更加深远。

泗洪颁奖活动期间,与会代表耳濡目染,无时无刻不被“探航”活动勃发的激情感动。活动还没结束,便有一些地方的代表接踵向编辑部表达意愿:下一届泰兴承办,下一届东台承办,下一届吴江承办……

时任主编马以钊最享受这种申办者“排队”甚至“插队”的状态。他的笔记本里还夹着江苏教育杂志社总编辑陆明德在颁奖大会主席台上写给他的一张小纸条:我看“教海探航”这个活动不错,既体现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教改精神,又唤醒了青年教师对理想教育的追求。不妨一直办下去,每年一届,办出小学版的特色!此时,老马把那张小纸条重新取出来,看了一遍又一遍,脸上露出了久违的阳光般灿烂的笑容。

老马的笑是由衷的,因为他从一个又一个申办者的表情和语气中看到了“探航”颁奖活动无限美好的未来。从此,作为这艘“探航”之船的掌舵人,他基本上可以高枕无忧、乐享其成了。

1993年,“探航”颁奖活动在泰兴市襟江实验小学举行;

1994年,“探航”颁奖活动在张家港市实验小学举行;

1995年,“探航”颁奖活动在金坛市金城镇中心小学举行;

1996年,“探航”颁奖活动在东台市实验小学举行;

1996年“教海探航”征文获奖作者公开教学

1997年,“探航”颁奖活动在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举行;

1998年,“探航”颁奖活动在吴江市实验小学举行;

1999年,“探航”颁奖活动在金湖县实验小学举行;

2000年,“探航”颁奖活动在建湖县实验小学举行;

2001年,“探航”颁奖活动在海门市实验小学举行;

2002年,“探航”颁奖活动在邳州市实验小学举行;

…………

老马这一笑一直笑到他“光荣退休”那一天,而且让他的接班人许元新在他继任的6年里,依然有无锡市南长区、武进市星辰实验学校、常熟市实验小学、扬州市育才实验小学、淮安市实验小学和常州市觅渡桥小学相继申请承办,直至2008年4月转任江苏教育报刊社事业发展部主任,在老马精心营造的江湖里,他驾着“探航”这艘大船乘风破浪,继续向前。

2008年4月,张俊平接任《江苏教育》编辑部主任,成为“探航”这艘大船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掌舵人。申请承办“探航”活动的地区与学校热情有增无减。盐城市第一实验小学的张斌、无锡市锡山区教育局的孟晓东和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的薛法根,都是“教海探航”的杰出水手,他们有感于自己的成长经历,在成为一校、一地教育的掌门人或分管领导后,竞相申办并先后成功取得了2009年、2010年和2011年“探航”颁奖活动的承办权。特别让这位新掌门难忘的是,为了能够承办2012年“探航”颁奖活动,2011年年底的一天下午,江阴市华士实验小学新任校长王冀敏在前任校长吴辰的陪伴下,冒雨候在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楼下,等着他出差归来。他们见到张俊平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要申办!当时,“探航”颁奖活动已经形成了一条“不是规则的规则”:一年在苏南,一年在苏北或者苏中。这样做的目的,是尽可能辐射全省。但是,因为孟晓东和薛法根这两位“探航”过来人矢志还愿的特殊原因,2010和2011年,“探航”颁奖活动已经先后两届在苏南举行,这让苏中和苏北的局长、校长心里多少有些“不爽”:为什么又是苏南?为什么总是苏南?当时张俊平真实的想法是:2012这一届无论如何也要放到苏中或者苏北,特别是连云港的墟沟,他们早就提出要“办一届真正有海的‘教海探航’”,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能如愿。于是他问她俩:你们看过一部电影吗?她俩有点摸不着头脑:什么电影?他说:《2012》。她俩答道:看过。他说:看过你们还要申办?她俩毫不犹豫地答道:即使地球毁灭,我们也要申办!张俊平深深地被她俩的执着感动了,再也找不出可以拒绝她俩的理由。“探航”颁奖活动不得不又一次放在苏南。但是,由此也引发他思考一个问题:口头申办,口头允诺,这样做是否合适?是否服众?能否像申办奥运会一样,制订一个申办条例,由承办方书面申请,主办方现场考察,最后决定由谁承办?怎样做才能让苏南、苏中、苏北感到公平?他把想法说给自己的工作伙伴听,得到了同事们异口同声的赞同;他又征求苏南苏北一些局长、校长的意见,他们也是不约而同点赞。于是,他便着手拟订并于2013年正式颁发《申办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颁奖暨相关活动的条件与程序》,对申请承办“探航”颁奖活动的地区和学校提出了“标准化”的硬性规定,同时也对确定承办地和学校提出了“程序化”的规范要求。

这是第一个关于决定征文颁奖活动承办地的规范性文本,从随意指定到标准衡量,在江苏乃至全国具有“开先河”的意义。由此,“探航”颁奖活动走上了一条按标准申办的规范化道路。

7 冠名权。

引进企业资助“探航”颁奖活动,是泗洪人的妙想与创造。首次通过冠名为“探航”颁奖活动提供资金支持的企业,是泗洪县双洋酒厂。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副校长、体育特级教师倪晨瑾是那一届的一等奖获奖者之一,她曾非常自豪地告诉张俊平主编,她的家里至今还保存着2瓶双洋大曲酒,现在每当看到这两瓶尘封的老酒,都会唤起她关于那次参加“探航”颁奖活动的美好记忆。

继泗洪双洋酒厂冠名“探航”颁奖活动之后,又有许多企业把目光和资本投向这项征文颁奖活动。如今回过头去梳理一下,我们发现冠名赞助企业涉及衣食住行等各行各业:

“教海探航”历届颁奖活动名称与承办单位

1994年,“探航”颁奖活动在张家港市实验小学举行,冠名的企业是当地著名的烟草生产企业“东渡”;2007年,“探航”颁奖活动在淮安市实验小学举行,冠名的企业也是一家烟草公司“一品梅”。1999年在金湖举办的“探航”颁奖活动和2010年在无锡锡山举行的“探航”颁奖活动,冠名的企业分别是两家房地产企业,一家是金湖的“飞达”公司,一家则是锡山的“华夏”公司。2000年在建湖举办的“探航”颁奖活动,冠名的企业是一家以生产皮鞋闻名的上市公司“森达”;而2005年为在常熟举办的“探航”颁奖活动冠名的企业也是一家上市公司,这就是以生产床上用品闻名的“梦兰”集团。2008年为在常州钟楼区举办的“探航”颁奖活动冠名的企业和2012年为在江阴举办的“探航”颁奖活动提供资金赞助的则是两家高科技企业,一家是常州的“科试”软件公司,一家是江阴的“隆天”科技。

最让获奖选手津津乐道的是在盐城举办的“福瑞迪杯·教海探航”征文颁奖活动。据当事人回忆,2009年10月,“探航”颁奖活动在盐城市第一小学开幕,当获奖选手走进校园、走在通往主会场的红地毯上,发现两边的广场上停放着一辆辆崭新的福瑞迪轿车,选手们的心跳陡然加快:今年该不会奖给我们每人一辆轿车吧?!虽然最终一等奖获奖者得到的是每人一张价值2万元购买福瑞迪轿车的优惠券,与最初的美好猜想和期待相差十万八千里,但心里毕竟激动了一把,也不错!

当然,在申请承办“探航”颁奖活动的过程中,也不乏“有钱就任性”的地区与学校。比如,2011年“教海探航”征文颁奖活动在吴江盛泽举行,校长薛法根就底气十足:我们不要企业冠名赞助,要冠就冠我们自己的校名。于是这一届“探航”颁奖活动就用了他们的新建校区冠名“舜湖杯”。2013年在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举办的“探航”颁奖活动也是惊人的相似,校长洪亮是首届“探航”4位一等奖获奖选手之一,他说:我们不差钱,要让世界听到星海小学“洪亮的声音”,我们这一届就叫“星海杯”。

一些同样“不差钱”的地区,或者用本地区的地标冠名,比如1998年在吴江市(现为苏州市吴江区)举办的“垂虹杯”;或者用本地区的风景名胜冠名,比如1997年在连云港举办的“花果山杯”;或者索性就用承办地的地名冠名,比如2004年无锡的“南长杯”和2006年扬州的“广陵杯”,等等。虽然冠名者的身份、动机千差万别,但是,对于这项活动的主办方来说,其意义和价值都是一样的,这就是有效地化解了一直困扰在心头的“经济危机”。这也应了一句老话: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从1992年泗洪双洋酒厂冠名赞助“探航”颁奖活动开始,到2013年苏州工业园区“星海杯”为止,企业、学校和地区冠名赞助“探航”颁奖活动的方式延续了22届,直至2014年,有关政策规定公益活动不得有任何形式的企业冠名赞助,“探航”颁奖活动冠名“某某杯”才“寿终正寝”,成为历史深处永远的记忆。

8 年年岁岁花相似。

与一般的“大杂烩”“一锅炖”征文比赛不同,“教海探航”征文是一项主题教育征文活动。今天,站在第30年的时间节点回望既往,从历届征文主题的表述中,我们竟然发现了隐藏在这些征文主题背后鲜为人知的秘密。梳理一下“教海探航”30届征文的主题,有几个关键词一直隐含其中:

其一:追求。1991年,征文的主题定为“我的追求”。这个主题,明白无误地道出了这项征文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的“良苦用心”:唤醒青年教师的专业自觉,追寻理想的教育和教学。从这个意义上说,“探航”30年的历史,就是一批又一批青年教师的“追梦史”。正如著名特级教师、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校长薛法根所说:自从1991年第一次参加江苏省“我的追求”征文活动以来,我便与“教海探航”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我是在“教海探航”中成长起来的一名水手,它给予我的,不仅仅是一张张获奖证书,更为重要的是,它给予了我追求教育事业的无限动力,不断激励着我努力前行,划向理想的彼岸。

其二:教改。1989年,首届征文的题目为“我与教改”;1992年和1993年,征文又把主题回归到“教改”上,推动青年教师致力“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优化教学过程”。与此同时,着力引导青年教师“努力钻研业务,练好教学基本功”。1994年,征文特别把推动广大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加速提高自身素质”作为核心内容。将教师基本素质提升与课堂教学效益提高进行“捆绑”,也反映了当时江苏教育的一个严峻现实:师资队伍水平亟须提高。

其三:减负。继1992年把“减负”作为课改的价值追求之后,1995年至2000年,征文又连续6年将“提高课堂效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作为征文的重要内容。一届又一届将征文主题瞄准“减负”,可见“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到了多么严重的程度。

其四:素质教育。从1995年开始,征文开始将主题聚焦到“素质教育”上,之后除了为数不多的几届,虽然表述不同,但基本上都在唱“素质教育”这“同一首歌”。这也客观地反映了当时江苏以“45号文件”为抓手,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的现实。

其五:课程改革。2003年,征文首次提出“推进课程改革”,之后,基本上每一届都将“深化课程改革”作为征文的主题之一。这也说明这一时期的江苏教育改革已经走进深水区:一方面强调要把国家课程开齐、开足、上好,另一方面则强调学校因地制宜,开设富有特色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以此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其六:“苏派”教学。2011年,征文把“研究苏派教学,深化课程改革”作为主题。2013年,征文进一步将征文主题表述为:高举“苏派”旗帜,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育人品质。直至2017年,征文始终围绕“苏派”这个核心概念展开,这与《江苏教育》编辑部率先提出“苏派教学”这个概念并得到时任省教育厅主要领导认可和推动有密切关系。

“教海探航”历届征文主题

其七:适合的教育。2018年,征文的主题悄然发生了变化,“坚持立德树人,深化课程改革,推进适合的教育,提高办学和育人品质”,从征文通知的表述中,我们发现“立德树人”与“适合的教育”成为征文的重要内容。与此对应的是这一时期的江苏教育也在悄然改变,教育部职成教司司长葛道凯“空降”江苏接任教育厅长,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之后,提出要大力发展适合的教育,征文主题的变化正是对江苏教育发展现实的恰当回应。

与“教海探航”征文30年的主题一起律动的,是同一时期江苏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透过“教海探航”征文30年主题及其变化,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30年江苏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追寻的方向、关注的重点、推进的历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海探航”征文主题的变化,演绎的正是这一时期江苏教育(主要指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路线图”。

9 不是“年轻的朋友”也来相会。

如前所述,“教海探航”征文最初锁定的目标,是青年教师和同样是青年的学校管理人员。

前期历届征文启事,都对征文的对象作了具体而微的规定:参加教育教学论文比赛的对象,为在校任教的35周岁(含35周岁)的小学各科教师和教育教学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研究人员,省内外不限;参加学校管理论文比赛的对象,则为小学青年管理工作者,含40岁以下的青年校长、文教助理、教导主任、总务主任等,省内外不限。

由征文启事对征文对象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征文的策划者和组织者矢志不渝的追求:发现青年教师,培养青年教师。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追求和坚持,“教海探航”征文活动才有口皆碑,被誉为“小学青年教师成长的摇篮”,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青年教师在“教海探航”中茁壮成长。正像青年教师段安阳吟唱的那样:

心中有个梦想/梦中有位新娘/键盘为舟/笔为桨/日思夜想为你做文章。

论点是纲/论据是网/引经据典/纲举目张/实践探索进课堂。

千推敲/万思量/谋篇布局去探航/挑灯笔耕自难忘/成长的幸福在路上。

远方有个太阳/温暖我的心房/勇敢的水手们/插上隐形的翅膀/奔向梦想的那方。

教海探航/我梦想的翅膀/是你为我指明了方向/是你赋予我成长的正能量/是你让教育变得如此芬芳。

教海探航/我心中的太阳/梦里的新娘/我为你朝思暮想/我为你歌唱/我为你痴狂。

任何事物都似一块硬币,有它不可分割的两面性。“教海探航”征文活动也是如此。一方面,活动深得青年教师的钟情与追捧;另一方面,也让不是青年的教师“羡慕嫉妒恨”。原镇江市润州区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刘友开不止一次呼吁:为什么只有35周岁以下的教师才能参加?!“教海”应当是所有教师的海,只要有理想、有追求,不管年龄长幼,都应当欢迎他们一起“探航”!南师附小老校长、著名特级教师陈树民更是唏嘘不已:年轻的时候专业想发展,苦于没有“教海探航”,只能一个人“摸着石头过河”;等到有了“教海探航”,自己却没有下海的资格,只能站在海边,眼巴巴地看着青年自在地“探航”!

这样的呼声越来越高,有的教师为了能参加“教海探航”,甚至不惜篡改自己的出生日期,直到登上颁奖大会主席台因为老幼反差强烈而真相“败露”。但是,掌舵人马以钊不为所动;许元新上任后依然抱守既定的规则向前。直到2012年,这项对35周岁以上教师尘封了23年的征文活动才在现任主编张俊平的撬动下把舱门完全打开。据当事人回忆,2012年暑期的一天,江苏教育报刊总社B楼6楼,张俊平正在办公室处理日常事务,有编辑来跟他说:陈老来了!他问:哪个陈老?编辑说:就是陈树民先生啊!他赶紧出门迎接:陈老,天这样热,您怎么来了?!陈老很认真地说:我是送“探航”的稿子来的。一个星期之后,陈老的身影又一次出现在编辑部,出现在张俊平的面前。他非常惊讶:陈老,您怎么又来了?!陈老依然是很认真的样子:我发现我的文章有几处表达得不够准确,回去之后又改了一遍,今天赶在截稿日期之前我把修订稿给你们送来了。

陈老当时83岁,已经退休20多年。大家都不明白,这位早已功成、名就、身退的老人,为什么还要如此虔诚地对待“教海探航”征文?在当年在“天下第一村”华西村举办的颁奖大会上,陈老接受主持人现场采访时不无激动地说:“教海探航”重新点燃了我心底的理想教育之火,只要生命不息,我将“教海探航”不止。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之后每一届“教海探航”,他都撰文参赛,而且一再请求出席颁奖活动。因为他的年事实在太高,他的家人不放心,他原来的学校不放心,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江苏教育》编辑部的编辑们更不放心。每次都要三方联动,想尽办法劝他放弃。但是,每一次都抵挡不住他的似火热情。《江苏教育》编辑部的编辑们不无纠结地说: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为这位老人的“探航”之旅保驾护航。

教海沸腾,越来越多的老教师投身到“教海探航”中来,他们说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圆自己的梦”。

10 “探航”之歌。

2008年,时任盐城市第一小学校长张斌从时任常州市觅渡桥小学校长许立新手里接过“教海探航”杯,率领他的团队开始了承办第21届“教海探航”征文颁奖活动的征程。

这是一届注定要载入史册的“教海探航”征文颁奖活动。之前,在常州钟楼区举办的第20届“教海探航”征文颁奖大会上,20位“杰出水手”集体朗诵了一首歌咏“教海探航”的长诗,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强烈共鸣。这首诗是由同样是“杰出水手”的吴勇创作的。吴勇11次参加“教海探航”征文比赛,7次得一等奖,2012年被评为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有感于自己的“探航”经历和成长经验,他满怀深情地创作了这首11章的长诗:

(1)火辣辣的七月/总有一处地方/吸引了我们目光/一封封厚厚的邮件/一篇篇热热的文章/都轻轻飘进一个大大的邮箱

(2)于是/就有了一年中/最美的一次心灵放飞/就有了一年中/最甜的一次梦乡/就有一年中/最深情的一次守望

(3)教海探航/这是充满智慧的文化苦旅/教海探航/这是鼓起风帆的思想远征/教海探航/这是源自实践的精神回响

…………

在吴勇这首长诗之前,事实上每一届都有歌咏“教海探航”的献词,非常遗憾的是,这些当初由少先队员现场朗诵的献词都随风而去,即使《江苏教育》编辑部发出纪念“教海探航”30年征文征物启事,依然没有找回其中的任何一首。吴勇的长诗及现场朗诵引起的反响,也让活动策划者怦然心动:倘若能创作一首“探航之歌”,每次颁奖大会都作为主题歌演唱,是不是更有仪式感,更有震撼力?!

翻阅《江苏教育》的过刊,我们发现,早在1993年就曾发表过由许卫国作词、向全斌作曲的《教海探航之歌》:

1994年,《江苏教育》又发表了由李玉芳作词、夏禹作曲的《青春在教海中闪光》:

这两首歌曲虽然公开发表了,但都仅此而已,并没有现场演唱,因此也没有什么影响。于是,组织者就面向全省全国征集“教海探航”征文活动“主题歌”,结果,由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集体作词、该校音乐教师王进谱曲的《海之梦》受到评委和大众的交口称赞。

2009年11月,第21届“教海探航”征文颁奖活动如期在盐城市第一小学举行。作为颁奖仪式的压轴节目,盐城市第一小学的师生们激情演唱了这首《海之梦》,让人听了心潮澎湃,真的有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美妙感觉。从此,“教海探航”颁奖仪式有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节目:演唱主题歌。

11 “含金量”有多高。

“教海探航”是公认“含金量”最高的征文比赛。之所以有这样的评价,是因为其长期坚守且时有改进的评审制度。与其他征文比赛相比,“教海探航”征文评审是纯粹公益性的,30年来坚持不收评审费,这种不以营利为目的征文比赛,为这项征文活动赢得了无比高尚的口碑。除此之外,“教海探航”征文评审还有三个特别突出的地方:

其一,特别低的获奖比例。“教海探航”征文获奖比例低,甚至低到让人有点“生畏”的程度。每年有逾万篇的参赛论文,结果只有不到百分之五的参赛论文获奖,其中一等奖(后增设特等奖)的获奖比例更低,首届一等奖获奖论文只有4篇,之后20多届,每届最高奖获奖论文总数大多在30篇左右,最多的一届是2012年,一等奖获奖总数也只有71篇。2013年,“教海探航”征文比赛首次设特等奖,规定不分学段,不分学科,每届评选10篇,占参赛征文总数的万分之三,可谓“万里挑一”,这也体现了组织者试图通过奖项的设置,继续保持“教海探航”获奖论文(特别是最高奖)“含金量”不降的良苦用心。

其二,特别专的评委结构。“教海探航”征文的评委,虽然在不同的阶段人数不一,但结构相对稳定,基本上由“四种人”组成:一是特级教师,比如阎勤、薛法根等,他们大多从这项征文活动中成长起来,熟知且有感情。二是专家学者,比如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杨九俊、成尚荣等,他们都是江苏顶级的教育教学研究人员,长期关注并参与“教海探航”征文评审相关活动。三是编辑记者,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有两报七刊,名编名记云集,其中的精英基本上每届都参与征文评审。四是行政领导,省教育厅有关处室(如人事处、师资处、基教处、办公室等)处长、主任以及厅长和分管厅长,比如,沈健担任省教育厅厅长时,每届都担任探航征文终评评委,每次都坚持看完所有文章并按规定逐篇打分,有时甚至在评分表上加注,让人看了非常感动。

其三,特别严的评审程序。“教海探航”征文的评审,分三轮四次进行:

第一轮,俗称“初评”,通常在7月底8月初进行,地点就在组委会所在地南京。这一轮评审的任务是初步确定能够进入正式评奖(第二轮)程序的征文。按学科、学段分成近20组,每组3位评委,采用投票制,从送达组委会的逾万篇征文中选出1000篇左右。这一轮是最残酷的,大多数参评征文都逃不出“只能被评委看一眼”的命运。

第二轮评审俗称“复评”,通常在8月下旬进行,地点大多在当届“教海探航”颁奖大会承办地。这一轮分两次评审:第一次是学科组评审,每组5位评委,采用百分制(原为10分制,为便于累计总分,后改),逐篇打分。这一次评审的主要任务是决定哪些文章能够得奖,比例为进入正式评审程序征文的50%左右。第二次是综合组评审,将第一次评审的十几个学科组合并为文理两个大组,对获奖论文再次逐篇打分。这一次评审的主要任务是决定哪些获奖征文能够进入下一轮(终评)评审,角逐一等奖或特等奖。

2017年“教海探航”征文复评

第三轮评审俗称“终评”,通常在9月中下旬进行。与复评所不同的是,这一轮采用的是分散评审的方式,三十几位评委分散独立打分,然后将评分表送组委会汇总。

值得注意的是,从复评开始打分,但两轮三次评审的分值权重各不相同:复评第一次评审占总分50%,第二次评审占30%,终评(第三次评审)占20%。组委会根据每篇参评征文不同轮次的得分,加权计算累计总分,然后依据总分排名,决定获奖文章的等第。从这样的分值分配,可以看出不同轮次评审在整个“教海探航”征文评审过程中的作用和分量。

12 不仅仅是“论文奖”。

在江苏中小学(特别是小学)教师心目中,一年一度的“教海探航”征文颁奖仪式,就是一次省域年度教改成果的集中发布,更是一次教育朝圣者的精神狂欢。为了更好地推动教师投身教海,潜心研究,追寻梦想,是否能在保留传统的“论文奖”和“组织奖”的同时,逐年增设一些具有特别意义的奖项呢?

2008年,第20届“教海探航”征文颁奖活动在常州市钟楼区举行。之前,老师们通过各种渠道向组委会表达了“改变”和“改革”的心声。意见纷繁芜杂,其中一条就是“能否把为数不多的一等奖获奖机会让给青年教师”。经过调查,“教海探航”征文确实存在一种现象:2008年前,每届一等奖获奖数均在35篇以内,但是,却有一些“获奖专业户”几乎每次参评都得一等奖(有的高达8次),在一等奖中长期占据了数量可观的席位,造成了“后来人”很难“后来居上”的现实。

怎样才能让这些“获奖专业户”自然而体面地给“后来人”让出机会呢?国际奥委会每年都会授予一些项目的优秀运动员以“终身成就奖”。这给组织者们以启发:能否设一个“教海探航”征文的最高“成就奖”呢?经过反复讨论,大家都觉得可以,于是在第20届“教海探航”征文颁奖仪式上,组委会正式推出了一个新的奖项“杰出水手奖”。这个奖项的获奖条件是:参加“教海探航”征文比赛三次以上(含三次)获一等奖或特等奖;或者已经是特级教师,参加本届“教海探航”征文比赛获一等奖或特等奖。应当说,能够获得这个奖项的都是最优秀的教师,正如给他们的颁奖词所说的那样:

思想有多深,航行就有多远,厚积方能薄发,积累孕育突破。天行健,他们自强不息,地势坤,他们厚德载物。在激流中勇进,他们预设生成,谨慎求证,不忘初衷,坚守梦想,在杏坛中躬耕;他们激情澎湃,思维漫溯,且行且思,情怀荡漾。没有慷慨的誓言,只有坚实的脚步。把苦累踩成基石,把汗水浇铸云帆。他们是杰出的弄潮儿,正乘风破浪去远航,当砥柱中流创辉煌。

“杰出水手奖”一经推出便引起强烈反响,组织者在欢欣鼓舞的同时,又开始酝酿推出另外一个具有特别意义的奖项:年度新人奖。“教海探航”征文最初就是为推动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而生的,应当有一个专属于青年教师的奖项。2009年,在盐城一小举办的第21届“教海探航”征文颁奖大会上正式推出了这个奖项,规定:当届“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后改为一等奖和特等奖)获奖选手中年龄最小的10位获得“年度新人奖”(只有2011年有11位获得这个奖项,因为有2位教师年龄并列第10,同年同月同日生)。给这个奖项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

他们是教海“鼎新”力量,从不畏惧梦想山高水远,迈步即是路。为了藏在心中的那份信念,奋力划桨,洗净了年轻的浮夸。激情荡舟,褪祛了虚无的愚妄。付出汗水算什么,濡染的是搏击的喜悦,流淌的是踏浪的幸福。他们的胸怀共长空辽阔,他们的思维伴“互联网+”激昂,呵护着探航梦想直至粲然绽放,嘹亮放歌。

2010年,“教海探航”征文颁奖典礼在无锡锡山举行,组织者又推出了一个新的奖项:“优秀团队奖”。这个奖项,是专为学校所设的,目的是推动教师“团队合作,共同发展”。正如颁奖词所说的那样:

他们是一群矢志不渝、行动至上的“探航者”。坚守前沿,潜心科研,始终向着明亮的那方,与时俱进,创新理念,拨云炫散璀璨的光芒。同舟共济,抱团前行,让“教海探航”与生命关怀同在,让质量提升与享受幸福齐飞。让教海浪花绽放生命原点的光华,将核心素养根植于生命课堂的变革。合乎道,至于德,风雨无阻,砥砺前行。为的是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为的是在浪遏飞舟的“探航”中约会春天,更为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空悠扬着一曲永恒的歌谣。

每一届“教海探航”征文活动都有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常州市怀德苑小学朱小英等3位青年教师自费到编辑部请编辑指导写作,到了午饭的时间,编辑们请他们一起吃饭,他们摇摇头:我们不饿,我们赶紧改稿子。灌云县实验小学校长、特级教师侍作兵和妻子杨海波一起探航,在接受采访时说:探航不仅改变了我们作为老师的生活方式,也提高了我们作为夫妻的生活品质。像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为了让这些动人的故事成为动人的力量,2011年,“教海探航”征文颁奖大会增设“感动人物奖”,颁奖词是这样写的:

他们诚直、奔放,喜欢挑战;他们忘我、随和,乐与创造。他们是一群在茫茫教海中领航逐梦的舵手,撑长篙,载星辉,以行动的翅膀掠起翻沫的波涛,用思想的锋芒激荡船舷的漩涡,将激情的火种燃烧在斑斓的星辉中。他们的胸壑矗立着兴国强民、益师利教的情怀丰碑,把教海“炼场”演绎成思维、智慧和生命交响的希望的田野。

这些具有特别意义的特别奖项,与原有的“论文奖”(后改为“优秀论文奖”)和“组织奖”(后改为“先进集体奖”)相得益彰,不仅丰富、拓展了“教海探航”征文颁奖仪式的内涵,也从更多的角度、更宽的层面展示了“教海探航”文化,有力地推动了教师对理想教育的追求。

13 大家视界。

搭建平台,让青年教师与名师、大家面对面,是“教海探航”征文颁奖活动的一个传统。

1990年,征文首次在苏州东山举行颁奖暨名师讲学活动。据当事人回忆,这次活动搞出的最大“动静”,就是请到了80岁高龄的斯霞老师与会。斯霞曾名碧霄,有“小学教育界的梅兰芳”之称,因功勋卓著,被评为小学特级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获全国“五一”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宋庆龄基金会全国“樟树奖”等荣誉,并当选为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斯霞提出并践行“童心母爱”,终其一生,成为小学教师的精神领袖。虽然斯霞的出场更多体现的是其象征意义,但毕竟在征文活动的高地上竖起了一面万众瞩目的旗帜。1991年,1993年,斯霞又先后两次出现在征文颁奖活动的现场,让无数青年教师热血沸腾,景仰追随。

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首批)薄俊生是这样记述当初见到斯霞时的心情的:

在此期间,我有幸见到了仰慕已久的著名教育家斯霞老师,聆听她的谆谆教诲,被她的“童心母爱论”深深震撼了。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有童心、母爱,要与孩子打成一片,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看待。我用心听着,认真记着,细细体味着斯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的意思,“爱”“教育”“追求”“理想”,这些朴素而又闪耀智慧光芒的词语萦绕在我的脑海,深深扎根在我的心里,化作我永恒不变的信念。

斯霞之后,又有北京师大教授周玉仁(1994)、心育专家孙占琦(2003)和华东师大教授郑金洲、吴志宏以及南京师大教授杨启亮(2007)等教育名家、大家莅临征文颁奖活动现场讲学,虽然没有做到“连续不断”,但还是让我们看到了组织者通过“专家报告”的形式让青年教师拓宽眼界、提高层次的努力。

2008年,第20届“教海探航”征文颁奖活动在常州市钟楼区举行,就是从这一届征文颁奖活动开始,“专家报告”(后改为“大家报告”)被固定下来,成为永久保留的活动板块,并且明确报告内容应与教育教学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组织者意识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专业成长的品质,起决定作用的除了坚实的本专业基础知识外,应当也必须有与本专业相关、相邻专业的知识。

“大家报告”嘉宾与主题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从2008年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徐有富和北京师大博士生导师肖川开始,胡惠闵(华东师大博导,2009),郦波(南京师大副教授,2010),王栋生(南京师大附中特级教师,作家,2011),袁伟时(近代史专家,2012),朱高正(台湾学者,2013),叶兆言(作家,2014),梁钦元(北大教授,2015),李荣胜(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2016),周文彰(国家行政学院教授,2017),一位又一位与教育教学“若即若离”的大家接踵而至,登上征文颁奖活动“大家报告”的讲坛,作了一场又一场与教育教学“若即若离”的报告。

“大家报告”越来越受到青年教师的期待与追捧。但是,每一年在选择和邀请大家上都让组织者与承办单位煞费苦心。据当事人回忆,2010年,第22届“教海探航”征文颁奖活动在无锡锡山举行,之前在讨论“大家报告”人选时,几乎所有的人都倾向邀请当时“既红又热”的两位人文学者,但是,通过相关渠道联系反馈的信息是:出场费不低于20万。众所周知,“教海探航”是公益性活动,对承办地来说,为一场2个多小时的“大家报告”拿出20万元,实在是一场勉为其难的“豪门盛宴”。无奈之下,组织者只好退而寻找“不要价”或“要价不高”的大家。恰在此时,有人把南京师范大学的郦波推荐给了组委会。郦波因为在江苏卫视“万家灯火”栏目讲“爱情故事”而家喻户晓,之后,又应邀在央视“百家讲坛”讲“明朝那些事儿”,声名渐起。推荐者说,郦波正在酝酿讲《曾国藩家书》,似乎符合“教海探航”大家报告与教育教学“若即若离”的主题要求。组织者闻说大喜过望,立即联系郦波。他听说请他给“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教师做报告,二话不说,便爽快地答应了。让人肃然起敬的是,直到“大家报告”结束,掌声热烈地响起来,郦波一直笑呵呵的,只字不提课酬。

当然,也有让组织者起初“满怀期待”最终又“大失所望”的经历。据当事人回忆,2015年,第26届“教海探航”征文颁奖活动将在张家港市举行,“大家报告”的第一人选是央视名嘴“某某”。在大家的心目中,他是青年励志的典型,如果能够来到“教海探航”征文颁奖大会的现场,对成千上万的青年教师来说,应当会形成万潮涌动的涟漪效应。为此,组织者精心策划,组织千名青年教师签名合写了一封“致某某的一封公开信”,并通过各种渠道保证这封饱含着特殊意义的公开信能送到某某的手上,结果是自称某某的经纪人反馈的:出场费不低于10万,包销某某专著1万本。这让组织者无法接受,也让组织者无比失望,洋洋洒洒数千言“致某某”的那封公开信最终也成了名副其实的“白说”。

尽管有一把把类似的“辛酸泪”和“难言之隐”,但依然挡不住“教海探航”征文颁奖活动组织者追求的脚步,每一次只要有一点可能,组织者都会付出十倍甚至是百倍的努力,因为他们深信,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希望。

14 星光照耀“教海”。

从1990年苏州东山首次举办征文颁奖活动开始,有一项“规定动作”一直必做,且规模越做越大,层次越做越高,影响越来越好,这就是名师的示范教学与讲座。

1990年,率先应邀参加征文颁奖活动并现场示范教学和讲座的是当时江苏小学教育界两位大红大紫的“当家花旦”:一位是南通师范二附小的李吉林老师,她在小学语文界提出并践行“情境教学”的主张,受到了一线教师的追捧;另一位则是南京市拉萨路小学的孙丽谷老师,她长期在小学数学课堂摸索,不断超越,形成了以“平实”为特色的教学风格,深受一线教师的喜爱。这样两位“明星”级的特级教师出现在征文颁奖活动的现场,引起的反响不是“强烈”,而是“轰动”。

继李吉林、孙丽谷之后,又有于永正、翟裕康、王元、孙双金、刘军、沈峰、薛法根、华应龙、黄爱华、蔡宏圣、徐斌、周卫东、曾宝俊等数十位江苏小学各科名师来到征文颁奖活动的现场,他们通过1+1(课堂教学加专题讲座)的形式,向与会青年教师展示了自己独到的教学主张、独创的教学方法和独特的教学风格。

与此同时,北京的吴正宪、李烈,上海的刘德武、贾志敏以及浙江的王崧舟、广东的鲍当洪、湖南的宋文等一大批外省(市、自治区)的“明星”级名师也纷纷应邀现场示范教学和讲学。这些江苏省域之外的大牌名师的现场教学和讲学,不仅拓宽了苏派青年教师的视界,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的专业发展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和坐标。

“教海探航”历届颁奖活动上课名师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江苏教育》编辑部2009年首次提出“苏派教学”的概念,得到时任省教育厅厅长沈健的肯定,当年在盐城举行第21届“教海探航”征文颁奖活动,组织者就精心策划了首届苏派名师课堂教学观摩暨苏派教学高层论坛,成尚荣等苏派名师、名家与青年教师共话“苏派教学”。为了进一步放大“苏派教学”的影响,2011年,组织者又在苏州市吴江区(原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举行的第23届征文颁奖活动上组织了苏派与京派、浙派名师教学观摩研讨活动;2012年在江阴华士举行的第24届征文颁奖活动上,进一步将“苏派教学”观摩研讨的范围推广到华东地区;2013年在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举办的第25届征文颁奖活动上,更是将“苏派教学”的观摩研讨扩大到世界近10个国家或地区。在现场感受苏派名师与其他不同地域名师通过教学、讲学对话的过程中,青年教师也从更大的范围、更高的层次和更多的角度获得了专业成长的经验与启迪。

星光照耀“教海”。据不完全统计,从1990年到2017年,应邀出席“教海探航”征文颁奖活动并现场讲课、讲学的省内外名师逾百人。对青年教师而言,与名师的每一次“面对面”,无疑就是一场非同寻常的受教与洗礼。

15 草根的“沙龙”。

“沙龙”是法语Salon一词的译音,原指法国上层人物住宅中的豪华会客厅。从17世纪起,巴黎的名人(多半是名媛贵妇)常把客厅变成著名的社交场所,进出者多为戏剧家、小说家、诗人、音乐家、画家、评论家、哲学家和政治家等。他们志趣相投,聚会一堂,呷着饮料,欣赏典雅的音乐,抱膝长谈,无拘无束。后来人们便把这种形式的聚会叫作“沙龙”。

据当事人回忆,在“教海探航”征文颁奖活动早期就有了这种所谓“沙龙”的萌芽,当然,发起者不是名媛、贵妇这种上层社会的名流,而是与会的获奖征文作者(多为青年教师和同样是青年的学校管理者);地点也不在豪华住宅里的会客厅,而是在与会获奖征文作者入住酒店的标准间;进出者更不是达官贵人、骚客雅士,而同样是与会的获奖征文作者,有时也有《江苏教育》的编辑和应邀与会讲课、讲学的特级教师。他们亲切地称这种自发、自由的聊天为“敲门”或“串门”。

据当事人回忆,活动期间,每天晚饭之后,与会获奖征文作者或一两个,或三五个,互相串门聊天,聊得兴奋,经常到三更半夜甚至“一唱雄鸡天下白”。许多青年教师就是通过这种方式,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相互鼓励,并成为教改路上的“志同道合者”。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诗人郭学萍至今依然保存着1991年在宜兴参加“我的追求”征文颁奖活动期间,“敲门”“串门”聊天时其他与会获奖代表给她留言共勉的话: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这是薄俊生的。“永远记得秦淮河边有张可爱的娃娃脸,有颗教苑的新星。”这是薛法根的。“追求无止境。”这是孟晓东的。“愿做一名斯霞式的老师。”这是张洪鸣的。让人特别感慨的是,当初这些与郭学萍一起“敲门”“串门”聊天并留言的人,也跟郭学萍一样,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甚至是正高级教师和“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成为江苏乃至全国相关学科教学、学校管理以及教育研究的领军人才。

2006年,第18届“教海探航”征文颁奖活动在扬州市广陵区育才小学举行,期间,这种“敲门”“串门”式聊天有了进化,初具现代会议沙龙的雏形。据当事人回忆,“教海探航”征文颁奖活动有一个传统,就是与会获奖代表的论文交流。这一年,时任《江苏教育》副主编张俊平主持语文组的论文交流,他一改每位获奖作者念论文的常态,而是从获奖论文中抽取“儿童”“生命”“语文”三个主题词,让与会获奖代表分别参加相关主题词的讨论。12年过去了,许多与会获奖代表忆起当初现场讨论的情形依然激动不已,特级教师、连云港市教科所姚玉琴说她至今清晰地记得主持人层层犀利的发问:儿童是什么?儿童有哪些可能性?怎样让儿童的可能性变成现实?

2008年,在第20届“教海探航”征文颁奖活动的议程中,正式出现了“主题沙龙”的内容,《江苏教育》主编张俊平担任“主题沙龙”的主持,围绕“教育期刊与教师发展”“教育期刊与校长发展”“教育期刊与学校发展”三个主题,组织与会获奖代表展开讨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到了2009年,这种相对正式的主题沙龙式研讨被学者成尚荣与获奖青年教师代表刘宁联袂主持的“苏派教学:理论与实践”推到了极致。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江苏教育》编辑部的文化追求,在这种文化滋润下,征文颁奖活动期间的沙龙也在向着“更好”改变。2010年,第22届征文颁奖活动在无锡锡山举行,与会获奖代表发现本次活动又有了一些改变,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沙龙活动的创新:一方面在时间安排上,由白天转到了晚上;另一方面在主题的数量上,由单个变成了多个。最让人拍案惊奇的是,每个沙龙的主题都在获奖论文中产生,每个沙龙的主持人都由获奖论文作者担任;其他获奖论文作者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参加讨论,同时还可以随时“漂流”到另一个甚至是另几个主题的讨论。

“教育期刊与学校发展”主题沙龙

从“散养”到“放养”,这种改变反映了组织者背后的思想:让沙龙贴近教师,把沙龙还给教师,以沙龙成长教师。与以往相比,这种形式的沙龙更加自主,更加自由,更有活力,因此也深得与会获奖代表的喜欢,这也是它保留至今没做大的变化的原因。

16 另一种“武林大会”。

“教海探航”征文颁奖大会有一个几十年雷打不动的活动板块,这就是青年教师之间的“同题课”展示,许多与会代表亲切地称之为“另一种‘武林大会’”。

有点文学史知识的人都知道,“武林大会”是武侠小说中创作的概念,是指隔一定时间举办一届的武林高手间的聚会,以拳脚功夫决胜负,胜出者会获得“武林盟主”等头衔、称号。为了写作需要,武林大会中展现的功夫一般以虚构、夸张为主。在青年教师的心目中,每年一届的“教海探航”征文颁奖活动,就是一次高层次、高水平的教育或教学交流活动,称得上是另一种意义的“武林大会”。所不同的是,江湖上的“武林大会”比的是武林高手的拳脚功夫,同题课展示的则是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艺,虽然领域不同,但追求是相似的,这就是通过展示与对话,促进彼此共同提高与发展。

“教海探航”征文颁奖活动中的青年教师“同题课”展示,有其基本的人员结构与展示方式。通常情况下,组织者都会根据自己的意图和承办学校的需要,综合考虑确定本届征文颁奖活动“同题课”展示的课题和学科。虽然“同题课”的课题每一届唱的不是“同一首歌”,但追求的方向始终如一,这就是“理想的课堂”“理想的教学”和“理想的人的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加“同题课”展示的青年教师基本上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承办学校相关学科的获奖教师代表,二是承办学校所在县(区、市)相关学科的获奖教师代表,三是其他地区相关学科的获奖教师代表。透过这种人员安排,不难看出组织者的“良苦用心”: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东道主(承办学校和承办学校所在地)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现实需要,他们毕竟是“出钱、出人、出力、出场地”了的,既然尽了那么多的“义务”,理所当然要给他们相应的“利益”回报,否则,于情于理哪一点都说不过去。另一方面也要给非东道主的青年教师以展示的机会,因为这是一项全省性的活动,参展青年教师的面广了,其代表性、典型性也就强了,无论是参展青年教师,还是观展青年教师,其视界自然也就相应宽了,获益自然也就相应多了。

青年教师的“同题课”主要涉及三门学科,即语文、数学、英语,有时也会根据需要,增加音乐、体育、美术、科学、思品、综合实践等。这样的学科安排,体现了组织者“既突出主要学科,又兼顾其他学科”“让所有学科的青年教师都有一展身手的机会”的思想。

“同题课”分三个环节进行:一是说课,展示的青年教师要阐述自己的教学主张、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二是上课,展示的青年教师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三是评课,特邀的相关学科的特级教师、教学研究人员与观展的获奖教师代表一起讨论、评论参加展示的“同题课”,这个环节通常是最热烈的,不同的观点、意见交锋,对参展者和观展者都有非同一般的启发。

“教海探航”是一项征文比赛。既然是比赛,那么,获奖(甚至是最高奖)必然是参赛者应有的追求。与武林中的高手一样,每一个“教海探航”征文获奖者应当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问题是,每一届获奖者(特别是最高奖获奖者)能否将自己的经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2014年,“教海探航”征文颁奖活动第二次在淮安市实验小学举行,正是在这次颁奖活动的议程中正式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单元:经验分享。所谓“经验分享”,就是请获奖论文(主要是特等奖)作者结合自己的获奖论文,谈选题、研究和写作的体会。应当说,征文具有“比赛”的性质,既然是比赛,就要看结果,看谁能“笑到最后”——获奖,甚至是获最高奖。因此,把自己的“独门秘籍”拿出来与竞争对手分享,这既需要“胸怀”,也需要“自信”。但是,每次“经验分享”,分享者们总是和盘托出,毫无保留。

竞赛,展示,分享,这三个关键词,从另外一个维度,为我们破译了“教海探航”征文之所以如此引人甚至迷人的密码。

17 让人“心灵震撼”的颁奖仪式。

人生分时间和空间两大区块,空间套用在时间上摩擦生热。于是从古至今,我们给自己规定了很多仪式感,让我们所谓的空间在不同时间折叠—伸展—折叠—伸展。仪式感为每一个普通的日子和动作,标定它背后的精神内涵。正如《小王子》里所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个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因此,仪式感对我们而言,庄重而有意义,它足以让平凡的日子也可以散发出光芒。

首届“教海探航”征文比赛(当时名曰“我与教改”征文评选)没有举行颁奖仪式,从第二届(当时名曰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设计评选)开始,有了开幕式和闭幕式(通常颁奖都放在开幕式上)以及承办学校(地区)的汇报演出。这种“两式”加“一演”的模式直到第20届才被彻底打破。

据当事人回忆,这一届“教海探航”颁奖仪式特别突出了如下元素:

其一,水手墙。自2008年始,每届“教海探航”征文颁奖大会主会场门厅(或内或外),都会矗立一面别具一格的“水手墙”,出席“教海探航”征文颁奖仪式的代表经过这里,都会从礼仪的手里拿过签字笔,非常享受地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组织者说,江苏正在筹建教育博物馆,一旦建成,将把这一面一面的水手墙捐给它永久收藏。参赛的教师都自称“水手”,他们跟芸芸众生一样,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倘能如此“青史留名”,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莫大的荣幸”。

其二,走红地毯。每年一度的“奥斯卡”颁奖典礼,有一个让经历者和观摩者都印象深刻的环节:走红地毯。能否把它移植到“教海探航”征文颁奖仪式上来,让获奖教师也“过上一把瘾”,享受一次“王者荣耀”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小学教师,在仪仗队鼓号队营造的氛围里,脚步走在绵长的红地毯上,一种向前向上的荣誉感油然而生。

获奖教师代表在“水手墙”签名

其三,主题演出。从第二届开始,“教海探航”征文颁奖活动设置了一个环节:文艺演出。这种带有承办学校(地区)汇报性质的表演(通常安排在晚上),一直持续到2008年才说“再见”,代替它的先是白天正式进行的“演出+颁奖”。2012年,在江阴“天下第一村”华西村举办的第24届“教海探航”征文颁奖大会一改常态,推出了“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演出主题,从此,“教海探航”征文颁奖活动的演出也就告别了无主题时代,之后,“向着美丽出发”“面朝教海,幸福花开”“一树一树的花开”“先生归来”“希望的田野”的主题演出,用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艺术样式把“探航精神”作了更有魅力的演绎与诠释。

其四,颁奖词。从2008年第20届“教海探航”征文颁奖大会开始,在原有的“论文奖”和“组织奖”之外,又陆续增设了“杰出水手奖”“年度新人奖”“优秀团队奖”和“感动人物奖”等,为了突出每个奖项的文化内涵,唤醒更多人的专业追求,受诺贝尔奖和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奖颁奖的影响,“教海探航”的组织者们在每个奖项颁奖之前,增加了宣读组委会给这个奖项的颁奖词的环节,让与会者听了倍受感动,倍受鼓舞。

其五,现场采访。在颁奖仪式进行过程中,主持人根据不同奖项的特点,经常会现场随机采访受奖人或颁奖人。据当事人回忆,2017年,第29届“教海探航”颁奖大会在宝应县举行,主持人现场分别采访了“年度新人奖”获奖代表杨倩(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教师,1993年出生)、“优秀团队奖”获奖代表潘磊(连云港师专二附小校长)、“优秀论文奖”获奖代表陈树民(退休特级教师,87岁)和颁奖人葛道凯(省教育厅厅长)以及策划人张俊平(《江苏教育》杂志主编),他们每个人的应答都不同凡响,与颁奖大会的主旋律完美融合,汇成了催人朝向理想的教育奋进的交响曲。

其六,鲜花与掌声。听过《同一首歌》的人都忘不了毛阿敏那动人的歌声:鲜花曾告诉我你怎样走过,大地知道你心中的每一个角落,甜蜜的梦啊谁都不会错过,终于迎来今天这欢聚时刻……对于一个普通的教师来说,能够手捧鲜花从掌声中走过(登台,领奖),这是难得的“一生的荣耀和幸福”,难怪无数的教师用一年甚至是几年的时间,潜心研究、思考、写作,“衣带渐宽终不悔”,为的就是每年和“教海探航”的这一次“美好的约会”。尽管组织者和策划者一度为是否能用鲜花而倍感纠结,但谁都无法否认鲜花和掌声这两个寻常之物和寻常之声所营造出来的氛围,是那样曼妙无比,非同寻常。

近10年来,每一届“教海探航”征文颁奖大会期间或之后,组织者都会通过不同渠道收到与会者反馈的信息,尽管遣词造句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关键词千篇一律,这就是:心灵震撼。或许,这就是“特别有仪式感”的“教海探航”征文颁奖仪式的特别价值吧。

18 苏派名师“成长的摇篮”。

发现教师,成全教师,是“教海探航”征文创办的“初衷”,也是“教海探航”征文历史的“功德”。但是,这项征文及其衍生活动,对江苏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到底具有怎样特别的意义呢?

2016年,时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参加在南通市通州区举办的第28届“教海探航”征文颁奖大会接受主持人现场采访时指出,“教海探航”征文活动打造了具有“苏派”特色的教育文化,推动了全省青年教师的队伍建设,事实上已经成为江苏名师成长的“孵化器”。

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连云港师专二附小的穆传慧对此曾做过专题研究。值得注意的是他的研究方法:一是基于大数据,二是基于实证。令人拍案惊奇的是,他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竟与之前人们主观臆断的结论不谋而合:“教海探航”——苏派名师成长的摇篮。

穆传慧说,苏派名师喜欢用三个词表达“教海探航”对他们专业成长的意义:

其一,家。以美国国鸟命名的“老鹰乐队”,有一首堪称“经典里的经典”的代表作品——Hotel California,其中有一句歌词是:“You can check out anytime you like,but you can never leave!”——你想什么时候结账都可以,但你却永远无法离去!只要你曾经来过“探航”,你就会有无法离去的情感。一次“探航”,成就终生水手。“教海探航”给我们的种种感受让我们有“回家”“在家”的感觉——“无怨无悔做水手,有家有爱永探航。”

其二,伯乐。1831年,欧洲的一场音乐会,李斯特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走上舞台。突然,所有的灯都熄灭了,悠扬的音乐在黑暗的大厅中回荡,屏声息气的听众陶醉在音乐中,心中感叹音乐家李斯特的伟大。不知过了多久,琴声戛然而止,大厅内豁然通亮,只见站在台上谢幕的不是李斯特,而是一个陌生的青年——年轻的肖邦。把自己隐到“幕后”,把“水手”推到“前台”——《江苏教育》编辑部的编辑们就经常这样做,他们“无我”之表象,恰恰反映了他们“有我”之深意,最终成就了他们“大我”之境界。——这其实是一个双赢甚或多赢的局面。

其三,真善美。1967年,95岁高龄的罗素在自传中写道:“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三种单纯而强烈的情感。”今天,重读罗素的“三种情感”,我们分明看到了真善美:真,对知识的寻求;善,对人类苦难的同情;美,对爱情的向往。而对真善美的追求其实就是对教育真谛的追求,在探索、航行的那片教海里,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真善美”对话,与“真善美”同行,与“真善美”同在。

为研究1989年诞生的“教海探航”对推动教师成长的作用,穆传慧选取“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特级教师群体等作为样本,通过短信的方式对92位苏派名师进行访谈:“亲爱的水手,请问‘教海探航’对您的专业发展与个人成长有什么影响?”收到88位名师的回复,100%的回复者都认为“教海探航”给予自己正面、有益的影响。穆传慧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出如下几个结论:

“教海探航”是苏派名师提升自我的“神奇练兵场”。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教海探航’于我就是人生的一片篮球场,让我见识高手,见贤思齐;让我苦练内功,超越自我。”语文特级教师项阳说:“如果海是教育已知和未知的世界,那么这场经历让每个富有冒险精神的水手都领略了海景,想象了海深,开拓了海域。”同样是语文特级教师的朱燕芬说:“‘教海探航’是一段幸福独特的旅程。同读共写,共学同创,每个人都在这段旅程中发展了最好的自己。”由此可见,教师的成长需要诸多平台,但“教海探航”却是众多平台中最特别的一个。这个神奇的平台,几乎可以满足一个教师自我展示、自然成长、自我发展的一切条件。许多教师在“屡败屡战”的论文写作中,练就“百步穿杨”的绝技。

“教海探航”是苏派名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性事件”。语文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陈红说:“‘教海探航’是一个寻梦、追梦、圆梦的过程,‘教海探航’让教师不惑、不忧、不惧,‘教海探航’是教师教育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经历与事件。”数学特级教师张齐华说:“是‘教海探航’帮助我实现了数学教学研究由外而内的决定性跨越。”同样是数学特级教师的储冬生说:“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上总有些关键的人或关键的事,每一次‘探航’都应该是一件关键的事!”教育活动中的关键性事件具有典型性、自我体验性、创生性等特征。“教海探航”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常常能触动教师“灵魂深处”隐藏着的教学灵感而“豁然开朗”,常常能加速教师缄默知识与外显知识之间的转化而发生“化学反应”,常常能唤醒沉睡于教师生命里的潜能,让教师过一段“非同寻常”的智慧人生。因此,“教海探航”注定是“水手”们的“关键性事件”。

“教海探航”是苏派名师改变命运的“生命中的贵人”。语文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薛法根说:“‘教海探航’给予我的不仅是一张张获奖证书,更给了我追求教育事业的无限动力,不断激励着我前行,划向理想的彼岸。”数学特级教师徐斌做了个对子:“‘教海探航’构筑理想燃烧激情领我上路滋养一生,《江苏教育》搭建平台呼唤名家引我上升终身不忘。”语文特级教师吴勇说:“没有‘教海探航’,就没有我的专业成长,也没有我这样一位农村教师的春天。”知识改变命运,“探航”也能改变命运。吴勇老师从盐城“飞”到南通,又从南通“飞”到无锡,如果没有“教海探航”,或许就没有这一切,至少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或空间会改变。而更多的“水手”,在自己的家乡,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茁壮成长,又何尝不是一种命运的改变呢?

特级教师、无锡市锡山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孟晓东在他的《“教海探航”30年之文化现象透视》一文中指出:毫无疑问,“教海探航”已经成为公认的促进江苏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大型品牌公益活动。事实确实如孟晓东所言,以江苏省特级教师评审为例,从第三批开始出现征文获奖作者的身影:第三批1人,黄书文;第四批4人,闫勤、施建平等;第五批3人,刘军、赵云峰等;第六批15人,华应龙、孟晓东、薛法根、吴金根等;第七批19人,许昌良、孙双金、钱阳辉、高本大等;第八批21人,杨金林、许新海、李伟平、束鹏芳等;第九批46人,黄美华、周卫东、王笑梅、周益民等;第十批66人,魏星、曾宝俊、管建刚、庄惠芬、陈建先、陈红等;第十一批52人,贲友林、高子阳、刘玮、张康桥等;第十二批54人,邰霞、侍作兵、宋非、刘慧、吴勇等;第十三批51人,戈向红、潘娜、王九红、张齐华、储冬生等;第十四批61人,戴振华、穆传慧、荀步章、宋飞等;第十五批61人,施萍一、顾丽娟、王晓奕、掌健……

孟晓东进一步指出,“教海探航”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价值,有对教师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更为长远来看,是对教师集体追梦产生的巨大效应,即“教海探航”这一平台,相对于个体来说,对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更有增值意义。由此,“教海探航”文化催生一个特殊的教师群体。这个特殊的群体可以理解为所有参与者组成的集合,可以指某一所学校,更可能是一个区域,因为事实证明,“教海探航”巨轮驶过哪里,哪里就会卷起一股“探航”热潮。这个特殊的教师群体,以“教海探航”为专业成长的动能资源;这个特殊的教师群体,勤勉,执着,坚韧,心怀梦想,心无旁骛,产生专业成长的同质效应,使群体之中的每一个个体互相启迪,彼此取暖。

完全可以这样说,一个活动能够30年来生生不息,年年带动数万人踊跃参加,带动一个个团队(瞿德良《一本期刊垫高一支团队》),带动一所所学校(戴铜、陈广东《八年“探航史”》),甚至带动一片片区域(孙朝仁、陈建先《教海探航的“连云港现象”解读》)的师资队伍专业水平的提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强大的文化力量。

19 “思想者”思想的果实。

在《教师:做个思想者3》跋中,主编张俊平引用马克思的一句名言:思想的闪电一旦真正射入这块没有触动过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在这位“教海探航”征文的现任组织者看来,“探航”恰似这道“思想的闪电”,照亮了教师的教育生活。正是得着这道“思想的闪电”的照耀,教师才开始觉醒、解放,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不仅做,而且想”的教师。在收获思想的果实的同时又播种思想,一代又一代教师思想的薪火相传,在这条崭新的专业生活道路上越走越远。

1998年,在第10届“教海探航”征文颁奖活动举行之前,时任《江苏教育》编辑部主任马以钊主编并由东北师大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一本书,这本书名朴实无华,曰:《教海探航征文十年精选本》。编辑体例也跟书名的风格如出一辙,全书只有两大板块,一是管理,收录了10年管理类获奖论文26篇;二是教学,收录了10年教学类获奖论文79篇。尽管如此,透过这些论文,我们依然能够清晰地看到那个10年江苏小学教师、教学研究人员以及学校管理者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主题和代表成果。另一方面,20年后再看入选的那一批获奖论文作者,基本上都成为江苏小学教学、教研、学校管理以及教育行政的中坚力量,他们中的大多数更是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和“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时任江苏教育报刊社总编辑陆明德在这本10年获奖论文集序中指出:十年过去了,这种用征文“搭台”,让青年教师“唱戏”的形式,赢得了青年教师的喜爱,他们在“教海探航”中“明确了航向”,“培养了毅力”,“掌握了方法”。正是得力于“教海探航”,他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长。

又一个10年过去了,第20届“教海探航”征文颁奖大会之后,马以钊的继任者的继任者在2009年主编并由天津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另外一本书,取名曰:《教师,做个思想者》。这本书在整体构思和编辑体例上,都与《教海探航十年精选本》做了许多对教师专业发展更有价值的改变:

一是重视原文重读——既然是“重读”,就有多重意义,一方面真实再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另一方面在华丽转身后又多了一层对“来时的路”的深刻反思。二是增加了“获奖感言”和“专家点评”,前者侧重从主观的角度讨论论文获奖的理由——从选题到读书思考到收集资料直到完成论文,一篇获奖论文产生的过程,事实上记录的就是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历史;后者侧重从客观的角度讨论论文获奖的理由——一篇论文的获奖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专家从专业的视角和高度,阐述了每一篇论文能够脱颖而出的“偶然”与“必然”。从某种意义上说,专家的点评既是案例评析,也是专业培训,给作者和读者都以“醍醐灌顶”的感觉。

同样是对“教海探航”获奖征文的结集出版,这本《教师,做个思想者》显然更加彰显了“教海探航”征文活动的核心价值,这就是倡导教师过一种“有思想的教育生活”。正如主编张俊平在这本书的“编辑人语”中所说的那样:“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从“教书匠”走向“思想者”,这是一个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的选择。要实现这种转变,教师必须对自己所教的专业充满激情,必须对自己有清醒的头脑,必须善于拿来,必须与时俱进,必须形成良好的心理定式。”

之后,《教师,做个思想者2》和《教师,做个思想者3》分别于2012和2013年出版。编辑体例基本上延续了《教师,做个思想者》的构思,所不同的是,《教师,做个思想者3》因为正值“教海探航”征文举办第25届之际,为了加入纪念的元素,其对之前两本“有了拓展和丰富”:不仅增加了“杰出水手”的“成长故事”,而且增加了获奖选手的“经验之谈”。“教海探航”就是为教师的专业成长而生的,这种探航“先行者”带有分享性质的讲述和介绍,无疑给那些“后来者”以温暖的力量和智慧的启迪。除此之外,它还增加了图文并重的对“教海探航”征文25年历史的回顾。虽然只是碎片式的记忆,但还是让我们从中看到了它停靠的每一个港湾和期间一个个让人难忘的瞬间。应当说用这种方式纪念这项征文活动25年走过的历程,也是别具一格和别有意义的。

如今手捧三本厚重的《教师,做个思想者》,翻阅一篇又一篇获奖论文,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位又一位“思想者”的面庞,在教育的大海里,他们是一批“勇者”,是一批“智者”,更是一批“行者”。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参与,“教海探航”才生生不息,30年薪火相传,不仅推动了一代又一代教师的成长,也推动了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江苏教育的发展。

因为思想而成长,因为思想而美丽。这就是这些“思想者”思想的果实带给我们最有价值的启迪。

20 除了“探航”,还有“领航”“远航”。

“教海探航”已经深入人心。在江苏,只要提起“教海探航”这四个字,许多教师的脑海中都会闪现属于自己的“电视系列剧”,属于自己的“笔尖上的美”。红地毯、颁奖词、水手墙、展示课、名师示范课、大家报告、主题沙龙、经验分享、才艺展示等活动已逐渐形成“教海探航”的活动文化,成为一种强大的“磁场”,牵引着全省各地中小学教师驿动的心。

仅有“教海探航”是不够的。2007年11月,第19届“教海探航”征文颁奖活动在淮安市实验小学举行,期间,项阳、魏星、熊福建、穆传慧等几位在“教海探航”中成长起来的青年教师“密谋”搞一项活动:“教海引航”。他们的初衷,是想搭建一个平台,通过“教海探航”中成长起来的优秀教师,引领、带动新生代教师的专业成长。他们的“密谋”于2008年4月在连云港师专二附小变成了现实:魏星、洪榴、熊福建、周佃成等名师与杏坛新秀同台会课;穆传慧、项阳主持,吴勇、乔新、李卫、侍作兵、张红、孟庆甲等“老水手”讲述了“探航”故事;《江苏教育》编辑部许元新、张俊平、王伟和连云港市教科所张廷亮、朱文君等科研、教研专家一起点评了杏坛新秀撰写的论文。

这次活动产生了热烈的反响,也触动了新任主编张俊平,回到南京之后,他立即组织编辑讨论:能否将“教海探航”活动向前拓展,开展“教海领航”活动;向后延伸,开展“教海远航”活动?由此使“教海探航”活动形成系列,更好地引领、推动苏派教师的成长,同时总结、传播苏派名师的教学主张、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扩大“教海探航”活动的品牌影响力,促进江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答案是肯定的。2009年3月,首届“教海领航”活动在句容市实验小学举行,王笑梅、周益民、陆丽萍、洪榴、项阳、李洪祥等数位“教海探航”的“杰出水手”领衔完成“领航”的第一次活动。这次活动的基本形式,正是脱胎于项阳、穆传慧们之前发起的“教海引航”活动,但也有了一些“换骨”的因素:围绕引领青年教师追寻理想的教学这个主题,形成了四个单元的活动内容设计:

一是同课异构——新生代教师与特级教师同课,二是教学观摩——特级教师(主要是在“教海探航”征文活动中成长起来的)示范教学与讲学,三是论文评点——学科编辑与特级教师传授选题、研究和写作的经验,四是成长故事——特级教师讲述自己专业成长的故事。难能可贵的是,这四个单元的活动内容,申办、承办学校(地区)可以自由选择与组合,体现了组织者“贴地而行”的“供给侧改革”精神。也正是这次活动,正式组织的“教海领航”代替了非正式组织的“教海引航”,由此完成了这项活动从民间到官方的历史性跨越。

“教海领航”活动一经推出,便好评如潮,每年都有许多学校(地区)申请承办,一度让《江苏教育》编辑部有些应接不暇。2012年,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成立了苏派教育研究中心,与此同时,酝酿已久的“教海远航”也水到渠成,并在南京市东山外国语学校完成了它的首秀,之后又在苏州、南通、扬州继续远航,孙双金、薛法根、徐斌、张齐华、沈峰、曾宝俊、倪晨瑾等苏派名师相继推出。与“教海领航”截然不同的是,“教海远航”是对“教海探航”活动的向后拓展,正如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社长孙其华在首届“教海远航”活动开幕式上致辞时所说的那样,它的主要使命,是研究、提炼、传播有代表性的江苏名师成熟的教学主张、流派、方法、模式,推动江苏教育教学向深度和高度发展。

领航,探航,远航,在苏派的教海里,越来越多的教师被一种精神唤醒,他们激情澎湃,劈波斩浪,奋力划向理想教育的彼岸。

21 地平线在远方。

原国家督学、著名学者成尚荣称“教海探航”是“一个伟大的隐喻”。经过30年的教海航行,这项征文竞赛活动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主任董洪亮说它最重要的价值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中国有句古语:“三十而立”。站在30年的时间节点上来看“教海探航”征文活动,有人说它已经“立名、立业、立功”了。的确如此,但现在的问题是,再过一个30年,“教海探航”是否依然还会存在?是否能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还是已经衰落?甚至消匿?

“教海探航”征文活动怎样才能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热爱这项活动的人都在进行深入、理性的思考。

特级教师穆传慧在他的《教海探航:苏派名师成长的摇篮》中指出,“教海探航”征文活动应当在继承与创新中“同构共生”。怎样才能实现他所说的在继承与创新中“同构共生”呢?他给出的答案是:

一要在欣赏与批判中前行。30年来,欣赏“教海探航”者众,而批评者寡。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对“教海探航”之“深爱”而不舍发批评之音,不能因为“教海探航”之“上善”而不敢有反面之语,也不能因为“教海探航”之“大美”而不忍献建议之言。人无完人,再完美的“教海探航”也需要在具有批判精神的合理化建议中与时俱进地智慧前行。

二要在理性与激情里重构。走过30个春秋,“教海探航”时而露出它激情燃烧、激情爆发的一面,这也的确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当然,我们也需要“教海探航”更多理性的回归:回归爱,爱给予我们力量,爱推动我们走近学生,爱让我们宽容地面对一切;回归儿童立场,让儿童成为教育教学的起点与归宿;还要回归传统、回归自然……

三要在现实与未来间超越。“教海探航”直指当下,直面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对当下的教育教学提出自己的见解与建议,其现实意义不言自明。或许,“教海探航”还应该更多地关注当下与未来的关系,在真正弄明白过去曾经发生过什么以后,可以更多地研究未来要发生什么。这样,我们也可以料想未来的“教海探航”应该是一种什么样子。

“教海探航”征文是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全力打造的品牌活动,陆明德、尹伟民、晏仲超、张策华等历任社主要领导都特别重视。2018年9月3日,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召开社务与党总支联席会议,专题讨论第30届“教海探航”征文活动方案,社长、总支书记孙其华在总结发言时提出:“教海探航”30年,是江苏教育报刊总社贴心为全省教师专业成长服务的30年,形成了理想感召、路径引领、平台支持、生涯激励的鲜明文化特征,已经成为全省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而独特的载体。要以本次活动为契机,以新30年为再出发,致力发现发动,致力扶持培育,致力引领超越,释放活动的教育文化价值。

“教海探航”一直与江苏教育同行,深受有关领导的关心、支持。现任江苏省教育厅人事处处长崔春霞在任师资处处长时,就非常重视“教海探航”征文活动在推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发挥的独特作用,不仅每次参加活动,而且对活动进行具体指导,希望“教海探航”能关注农村特别是苏北农村地区教师的专业成长。原江苏省教委副主任周德藩一直记挂着“教海探航”活动,希望“能对30年获奖者进行追踪分析,一起揭示青年骨干教师成长之路”,“能坚持活动的草根性,坚守活动的纯粹性,把未来的青年教师引向踏实成长之路”。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出席在宝应县举办的第29届“教海探航”征文活动接受主持人现场采访时指出,这是“非常生动的一项活动,非常形象的一个课堂”;追求卓越成就了“教海探航”,也成就了江苏教育的今天,让我们团结起来,把“教海探航”和江苏教育事业推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地平线在远方,正如诗人汪国真在他的《热爱生命》中曾经吟唱的那样: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猜你喜欢

教海特级教师征文
“图图话话堡”征文
下期征文
特级教师批作文
特级教师批作文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2017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信息表
2017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信息表
2017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信息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