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习惯养成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
——以江苏省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

2018-11-01

江苏教育 2018年64期
关键词:细化校本试点

一、课题开发的背景

素养是关于人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它重在内在修养,通过人的一言一行来体现。习惯是外显的自动化的行为,个体养成了习惯,习惯又反过来塑造着个体。而习惯既是素养的一种呈现,又是培养素养的有效途径。

笔者结合学生特点整合资源,开展培养学生好习惯的校本课程研究和实践。

二、开发好习惯养成校本课程

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以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为指导,融入游戏的元素,以活动为载体进行开发,按照设计、实施、检验、改进的流程,循环上升,不断优化课程。

习惯可以通过学习来塑造。研究显示,一个习惯的形成平均要坚持2个月,所以能不能坚持是关键。笔者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中途放弃是自己养成好习惯时遇到的最大阻碍。如何让学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成为本课程开发的重难点。笔者主要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设计:对内激发学生的动机,发挥学生自主性;对外创造有利的环境,激励强化学生的正向行为。

此课程分五个单元,每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开发若干活动。课程框架见下页表1。

单元一:了解学生兴趣,澄清真实需求。

基于学生的经验,设计出能满足学生的自身需求的习惯,只有这样的习惯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单元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需求和价值观。学生了解了自己的真实诉求,就为下一步的选择习惯种类做好了准备。

单元二:学生主动选择,确定习惯种类。

养成好习惯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但不能忽视教学的方式。灌输的方式会让教学效果有限,养成的好习惯会因为缺乏内部动力、缺少外部监督而很快失去。学生是自己行为的主人,清楚自己的资源和需求,教师只要做好引导工作,将学生引向积极有益的方向。学生在选择养成何种习惯后,一般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遇到困难时候会更有力量面对。

表1 好习惯养成校本课程框架

单元三:细化目标行为,学生落实。

习惯养成的落脚点是行为,需要思考哪种表述可以让行为落地,让学生易操作。指导学生使用SMART原则将需要养成的习惯细化成具体的目标行为,如,学生想养成看书好习惯可以细化为“每天晚上7点到8点,我看完30页书并做50字的读书笔记”。学生想锻炼身体可以细化为“每天上完晚自习,我就去操场跑3圈。一周至少跑4次”。目标细化后,学生就能够很好地落实。

单元四:解决学生困惑,分享成功经验。

在学生好习惯养成过程中,必会遇到一些困惑。因此,在初期组织学生讨论困惑、分享经验尤为重要。通过分享交流,有困惑的学生能够澄清自己的困难点,从而作出相应调整,而学生分享的成功经验既是对自己的肯定,也能够激励、启发其他学生。

单元五:营造良好环境,跟进服务学生。

习惯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为参与课程的学生提供后续服务非常重要。课程的后续服务包括线上交流、每周打卡、阶段总结、颁发证书等,营造良好的环境,支持学生坚持好习惯的养成行为。

前四个单元根据需要可以调整课程的长度和内容,一般为4~8个课时。第五单元是课程的后续服务部分,持续时间较长,通常需要一个学期。课程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紧密联系学生的经验,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或重新设计,实现课程的更新。

三、试点与反馈

笔者进行了两种类型的试点来检验效果:第一类课堂试点,要求每个学生参与,属于强制参加,称为强制组;第二类社团试点,通过宣传招募志愿者,学生自愿参加,称为自愿组。

从学期初开始到学期末结束,持续了100多天的两个试点总体成功。强制组参加的学生42人,自愿组32人,最后通过学生作业分析、个别访谈等方式,调查学生习惯养成情况,发现最终形成习惯的成功率约为50%,约有一半人养成了至少一项好习惯。完成情况见表2。

表2

大部分坚持下来的学生表示他们或者已提高了对自己目标行为的要求,或者是正在自觉养成第2项好习惯,还有人带动自己的同学一起行动。

猜你喜欢

细化校本试点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中小企业重在责任细化
“细化”市场,赚取百万财富
“住宅全装修”政策亟需细化完善
省级医改试点的成绩单
基于数据分析的大气腐蚀等级细化研究
试点改革 越艰难越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