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地区社区高血压人群血压变异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2018-11-01崔继志马玉华李华杰刘原张萍梁沛枫
崔继志,马玉华,李华杰,刘原,张萍,梁沛枫
高血压是社区慢性病管理的主要疾病之一,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目前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约20%,患病人数在2亿左右[1],严重消耗了医疗和社会资源,给家庭和国家造成沉重的负担。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表示一定时间内血压波动程度[2],包括短时血压变异和长时血压变异,目前常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MBP)来反映短时血压变异情况,用动态血压变化的标准差来表示。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显示,BPV常独立于血压水平而与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3],血压的变异度越大,心脑血管等重要器官的损害越严重,BPV将成为高血压治疗中继控制血压水平后的下一个重要目标[4-6]。随着高血压人群的日益庞大,高血压社区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研究实施高血压立体化管理,采用分期分级分类管理策略对宁夏回族自治区某社区进行了为期2年的干预,利用研究资料分析了该地区高血压人群BPV的影响因素,以期为高血压的管理提供一定借鉴。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由经过专业培训的社区医师采用机会性筛查、重点人群筛查、健康体检筛查等方法,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对银川市某社区人群进行筛查,对605例高血压现患患者进行建档管理。纳入标准:高血压患者,高血压诊断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2014年修订版》[7]。排除标准:(1)继发性高血压;(2)冠心病和脑卒中急性期;(3)不易配合者(智力、听力、肢体活动障碍);(4)预期寿命不足1年的患者。本研究经银川市第二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受试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统一采用《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2014年修订版》[7]作为培训教材,采取集中教学的方式对全体参与项目的医生及项目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严格按照心血管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BMI、民族、劳动强度、吸烟饮酒情况、每日食盐量、运动频率等。并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将患者的资料录入并上报到项目中心。
1.3 判定标准 血压测量采用汞柱式血压计,测量坐位右上臂血压,连续测两次取平均值为诊室血压值。测血压前嘱患者静坐休息5 min。血压控制定义为血压降至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以下。吸烟定义为吸烟≥1 支/d,持续1年[8];饮酒定义为饮酒≥50 ml/次,白酒(1瓶啤酒≈100 ml白酒),平均每周≥1次/周,持续1年[9];劳动强度分为3级(包括退休在家大部分时间所从事的活动):轻体力劳动指身体主要处于坐位的工作;中体力劳动指以站立为主的,需要来回跑动的工作;重体力劳动指如搬运重物、挖掘等需较大体力或引起呼吸、心跳明显增加的活动[10]。BMI(kg/m2)= 体质量(kg)/身高2(m2),24 kg/m2≤ BMI≤ 28 kg/m2为超重,BMI>28 kg/m2为肥胖[11]。
1.4 动态血压监测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美国迪姆DMSABP型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受试者于8:00~9:00均于左上臂佩带无创携带式APBM仪,自动充气,次日相同时间取下监测仪。昼间(6:00~22:00)每30 min自动充气测量1次,夜间(22:00~6:00)每60 min测量1次。24 h获得血压读数48~50次,有效血压监测次数大于获得血压次数的90%以上,监测期间患者正常从事日常活动,避免剧烈活动。监测参数包括24 h平均收缩压(24 h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DBP)、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SBP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DBPSD)、24 h平均动脉压标准差(24 hMAPSD)。
1.5 质量控制 成立项目质量控制小组,研究社区设立质控员岗位,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全程质控,血压测量严格按照《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2014年修订版》中测量血压的方法进行[7]。随访数据采用EpiData 3.1软件双向录入比对,保证数据质量。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BPV的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共纳入605例高血压患者,其中男293例(48.4%),女312例(51.6%);年龄32~89岁,平均(62.4±11.2)岁;BMI正常265例(43.8%),超重285例(47.1%),肥胖55例(9.1%);汉族494例(81.7%),回族111例(18.3%);轻体力劳动446例(73.7%),中/重体力劳动159例(26.3%);从不吸烟421例(70.0%),过去吸/已戒烟27例(4.5%),吸烟157例(25.5%);饮酒67例(11.1%),无饮酒538例(88.9%);食盐量≤6 g/d 332例(54.9%),食盐量>6 g/d 273例(45.1%);每天运动104例(17.2%),每星期几次117例(19.4%),每月几次18例(2.9%),偶尔/1年几次9例(1.5%),从不运动357例(59.0%)。
2.2 不同特征高血压人群BPV比较 不同性别、年龄、BMI、民族、饮酒情况、运动频率患者24 hSBPSD、24 hDBPSD、24 hMAP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劳动强度患者24 hDBP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吸烟情况患者24 hDBPSD、24 hMAP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体力劳动强度患者24 hSBPSD、24 hMAPSD低于轻体力劳动强度患者,食盐量>6 g/d患者24 hSBPSD、24 hDBPSD、24 hMAPSD高于食盐量≤6 g/d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吸烟情况患者24 hSBPS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高血压人群BPV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别以24 hSBPSD、24 hDBPSD、24 hMAPSD为因变量,以性别(赋值:女=1,男=2)、年龄(赋值:<45岁=1,45~59岁=2,≥60岁 =3)、BMI(赋值:<24 kg/m2=1,24~28 kg/m2=2,>28 kg/m2=3)、民族(赋值:汉族=1,回族=2)、劳动强度(赋值:轻体力劳动强度=1,中/重体力劳动强度=2)、吸烟情况(赋值:从不吸烟=1,过去吸/已戒烟=2,吸烟=3)、饮酒情况(赋值:是=1,否=2)、每日食盐量(赋值:≤6 g/d=1,>6 g/d=2)、运动频率(赋值:每天=1,每星期几次=2,每月几次=3,偶尔/1年几次=4,从不运动=5)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α入=0.05,α出=0.10)。结果显示,劳动强度、吸烟情况、每日食盐量、运动频率是24 hSBPSD的影响因素,性别、吸烟、每日食盐量是24 hDBPSD的影响因素,年龄、劳动强度、每日食盐量是24 hMAPSD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2~4)。
3 讨论
目前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显示,高血压的治疗除了血压达标,同时应改善BPV的升高,进而减少心脑肾靶器官损害,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BPV已成为高血压管理的新靶点,相关研究受到广泛重视[12]。有研究显示影响短时BPV和长时BPV的因素并不相同。影响短时BPV的因素,包括体液因素、血管舒缩运动、机械因素、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环境因素、行为因素等,主要通过交感神经活性和血浆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快速、短暂地调节血压[13]。
对于年龄、性别、BMI与BPV关系的研究,目前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曹萍等[14]研究显示:<60岁的高血压患者,BPV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60岁后BPV却不再增加。边平达等[15]对65岁以上高血压患者研究表明:高龄、性别因素是高血压患者BPV的独立相关因素,老年女性收缩压变异性高于男性。上官新红等[16]研究表明,无论长时BPV还是短时BPV,在各年龄组间无明显差异,不同性别间也无明显差异,其研究对象年龄为20~59岁。MUNTNER等[17]研究结果表明女性的收缩压变异性高于男性,收缩压变异性与BMI无明显相关,可能与绝经期女性雌激素减少,失去了雌激素对心血管保护作用有关。本研究显示女性的24 hDBPSD高于男性。在年龄分组、BMI组间24 hSBPSD及24 hDBPSD无明显差异,与上官新红等[16]和MUNTNER等[17]的研究结果一致。
表1 不同特征高血压人群BPV比较Table 1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among hypertensive patients by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表2 高血压人群24 hSBPSD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Table 2 Results of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associated factors for standard deviation of 24-hour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表3 高血压人群24 hDBPSD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Table 3 Results of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associated factors for standard deviation of 24-hour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表4 高血压人群24 hMAPSD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Table 4 Results of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associated factors for standard deviation of 24-hour mean arterial pressure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本研究结果显示,宁夏回族自治区高血压患者以轻体力劳动者居多(73.7%),轻体力劳动高血压患者24 hSBPSD、24 hMAPSD明显高于中/重体力劳动高血压患者,说明劳动强度也是BPV的独立危险因素,增加劳动强度可以改善收缩压及平均动脉压变异性。国内学者研究还发现,我国高血压患者BPV异常与高盐摄入以及血压的盐敏感性有关[18]。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西北,居民食盐量偏高,本研究结果显示,摄盐量多的高血压人数占到45.1%,同时摄盐量多的高血压患者24 hSBPSD、24 hDBPSD、24 hMAPSD均明显升高,说明摄盐量是BPV的主要危险因素。既往研究发现吸烟对夜间收缩压BPV升高有明显作用[8],本研究显示吸烟使24 hSBPSD、24 hDBPSD均升高,可能与吸烟对内皮功能损伤、促进氧化应激、激活凝血系统及炎性反应、促进小血管痉挛等有关[19]。早在20世纪80年代有研究显示运动是影响血压、BPV的主要因子[20]。国内研究发现间断运动高血压患者比持续运动患者24 h动态血压下降更为明显,可能与间断运动可以有效地改善血管顺应性,改善内皮功能有关[21]。本研究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也得出相同结论,发现增加运动频率可以使24 hSBPSD降低,提示运动可以有效地降低高血压患者SBPSD。
综上所述,年龄、性别、食盐量、吸烟、运动频率和劳动强度是短时BPV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性别是不可控因素,强调限盐、戒烟限酒、增加运动频率及劳动强度可以有效控制BPV,减少患者的器官损害,预防并发症。BPV的影响因素众多,然而其主要影响因素及各因素影响BPV的机制尚不明确,未来需大样本研究进一步探索。
作者贡献:崔继志进行文章构思与设计、资料/文献收集、撰写论文、质量控制并对文章负责;马玉华、李华杰进行文章的可行性分析;刘原、张萍进行研究实施、资料收集;梁沛枫负责文章的质量控制及审校。
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