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洮模式”:让“三变”改革唤醒沉睡千年的土地

2018-11-01

甘肃农业 2018年20期
关键词:临洮县三变牡丹

恰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在这片土地上进行地如火如荼,增加了农民脱贫致富的途径,让农民成为实实在在的受益者。今年以来,临洮县委、县政府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农村改革正确方向,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基础,以增收和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核心,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新型经营组织能人“三支队伍”职能作用,以党组织为统领、参股农民为主体、新型经营合作组织为载体、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撑、效益最大化为目的,率先在全县46个试点村开展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全县各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其中新添镇梁家村、洮阳镇车刘家村、太石镇三益村、峡口镇普济寺村因地制宜,创新探索,为“三变”改革树立了典型。

近日,记者一行走进临洮县,对该县新型经营主体、经营合作社、农户等进行实地采访,目睹了当地正以“三变”改革唤醒沉睡千年的土地,见证了“临洮模式”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科技示范园一角

混合入股模式:村集体+公司+农户

在“平长人家”农事体验采摘温棚,“鱼菜共生”“方柱栽培”“墙体栽培”“立体U型槽栽培”“空中廊架栽培”等先进技术、理念让人眼前一亮,在这里,蔬菜不仅是用来吃的,也是用来观赏的。像种花一样种菜,像搞科研一样搞农业,不一样的“平长人家”带给人们不一样的体验。

据悉,甘肃临洮平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由临洮平长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规划投资6.8亿元建设的,位于新添镇梁家村,占地面积是1180亩,主要是以生态农业、精品农业以及休闲观光农业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园区以“农业科技化、农业标准化、农业产业化、农业休闲化、农业生态化、农业信息化、农业艺术化、农业现代化”为总目标,现拥有平长水上乐园、平长生态餐厅、平长现代农业科技馆、开心农庄、农事体验乐园、垂钓园、烧烤区等多个娱乐休闲功能区,让人在放松休闲之余,可以用心体会弥散在心间的洮河印象。

正在园区务工的秦红玉对记者说:“我在这里干活,一个月能收入2000多元,另外,家里有2亩地今年也入了股,土地分红一年4000元,我家就在这附近,挺方便的。”秦红玉是新添镇梁家村的村民,像她一样的村民还有很多,经济收入的增加,让这些村民的日子更有奔头了。

漫步在“平长人家”,时光似乎变得缓慢,到处鸟语花香,碧色遮楼。园区的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周边前来休闲游玩的人很多,尤其是周末节假日,驾车带着家人来度假的人格外多。

园区的办公室主任边松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我们园区涵盖产业有养殖业、种植业、苗木、新能源以及户外拓展、餐饮、培训等。我们园区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积极投身参与到‘三变’改革中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将整个园区停车场的收益权让利给梁家村村集体,每年大约有80万的停车费收入,梁家村对园区停车场进行建设、运营,然后将这个收益分红到梁家村的农户;第二,我们园区涵盖的产业比较多,对务工人员需求是比较大的,我们优先将梁家村的贫困户吸纳进来就业;第三,在土地流转方面,我们流转了梁家村的1080亩土地,将土地入股,农户就可以享受每年的分红。”

据了解,新添镇梁家村试行“村集体+公司+农户”的混合入股模式,依托临洮平长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乡村旅游优势,将梁家村1040亩盐碱地、农户40亩耕地以资源入股的方式入股到平长园区发展现代农业,采用保底收益方式,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52万元。

平长人家

喷泉微生态

心形柱式栽培

奇珍异瓜长廊

梁家村按照“强村带弱村”的思路,将农户的50亩土地(平长公司停车场)、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120万元(折股量化到梁家、潘家坡、驹山3个村146户贫困户),按照每股8000元入股到梁家村集体企业。采取“保底收益+盈利分红”方式,在入股土地每年每亩2000元、入股资金每年每股640元保底收益的基础上,按照土地股20%、资金股20%、企业管理股20%、村集体40%的持股比例进行盈利分红。每年贫困村集体经济保底收益1280元以上、盈利分红1000元以上,贫困户每户保底收益640元以上,盈利分红500元以上,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增收无渠道,贫困村发展村集体经济无平台的问题。

休闲旅游模式:乡村旅游+村集体+农户

洮阳镇车刘家村的牡丹远近闻名,这些“富贵花”不仅好看,更重要的是,还让当地农民走上了致富“快车道”。

虽然已经过了花期,但在临洮县兴望紫斑牡丹产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繁育基地,一株娇艳欲滴的黄色牡丹引得众人啧啧称奇,更有人在朋友圈赞叹其为“花中豪杰”。

临洮县农牧局的一位负责人介绍说,每年夏天花期的时候,前来赏牡丹的游人很多。

临洮县兴望紫斑牡丹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原名临洮县曹家坪紫斑牡丹繁育基地,成立于1945年,迄今已有70多年的栽培种植历史,2015年成立了定西市油用牡丹品种选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该基地通过采用种子繁育、嫁接、压条、分株等方式,已经培育出了以希望红、贵堂、洮阳红、洮深紫、燕尾、狮子头、洮玺、万花楼、莲池紫燕等为代表的紫斑牡丹观赏品种300多个,以朝霞晨露、五藏红、紫狮子为代表的抗寒、抗旱紫斑油用牡丹新品种10个。

该公司已建成占地200亩的牡丹观赏园一个、占地300亩的紫斑牡丹种植基地一个、占地200亩的芍药鲜切花生产基地一个。

焦效春是车刘家村的村文书,今年46岁的她,对着镜头似乎有些拘谨,但谈到牡丹,她还是显得很开心。

“以前家里种的是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只能解决吃饭问题,根本赚不下钱,2012年开始试种了1亩的牡丹,2013年加入了合作社,学到了技术,扩大了种植规模,种了10亩芍药和5亩牡丹,靠卖苗和鲜切,家里的经济状况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前年家里买了五十多万的房子,去年又买了一辆十六七万的车。”焦效春颇有感触地告诉记者。

焦效春还在景区入股了1亩地,每年享受门票分红,加上流转来的5亩地,几年下来,十几亩地被她经营的风生水起。她对记者说:“活多了,忙不过来,我还雇了三四个人,都是村子里的贫困户,主要就是除草和挖花,一年下来,每人也有个五六千元的收入。”

临洮县农村“三变”改革办公室的胡丽丽向记者介绍说:“洮阳镇车刘家村将村集体资金6.62万元、房屋90平方米、提灌站一处、可经营性花卉面积1000亩、建设性用地10.5亩(停车场)、公共停车场14.7亩,政府资产(物资)8.4公里硬化道路、文化广场、硬化场地和150多户群众牡丹基地、宅基地、闲置房屋通过折股量化,入股到兴望紫斑牡丹公司,股权比例按照农户20%、村集体20%,经营主体60%分配。景区规划区有耕地的农户按地亩数参与紫斑牡丹节门票分红,年亩均保底500元以上,景区规划区外的农户,由兴望紫斑牡丹公司提供技术、种苗和市场信息,采取自种或者统一种植的模式,参与务工管理分红,年亩均收入2000元以上,并对土地入股的农户,按每亩1000元给予保底分红。”

在龙门镇大寨子村,记者见到了大寨子村党支书何永录和他正在打造的姜维墩生态文化旅游基地。

据何永录介绍,基地是2017年度的9开始筹建的,他筹措资金,当地90户群众的土地入股,进行筹建。该基地于2018年3月份初步建成,现在建成的基地大棚有100座,其中有84座已全部种植葡萄、大蒜以及黄瓜、西红柿、辣椒等大棚水果、蔬菜。目前该基地已完成投资 1396万元,其中,中国银保监会的资金140万元,县财政奖补资金30万元,这170万元全部折股量化,其中有49万元折股量化到4个村集体,包括大寨子村、四合村、青华村、蔡家庄村社,这4个村的村集体经济每年有0.98万元的分红,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到2020年,使每一个村收入都达到2万元以上,同时,剩下的115万元用于对大寨子村、四合村、二十铺村、五里铺村、咀下村这5个村的115户建档立卡户进行配股,每一户群众配股1万元,每年下来分红是800元。

朱学军是大寨子村的村民,今年45岁,前些年在外务工,并没有赚下多少钱,今年初,县上统一安排了一批农民去西安学技术,他也去了,回来后,他的收入有了明显提高,他开始尝到了“技术入股”的甜头。

“姜维墩生态文化旅游基地的建设给我们当地农民也带来了实惠,我家入股了5亩地,一年能分红3000元,别人在这里务工,一年收入大约2.8万元,我在这里务工,一年4万元,因为我掌握了葡萄大棚栽培技术,所以工资高一些。”朱学军说。

龙门镇党委书记杜玲指着眼前的基地对记者说:“姜维墩生态文化旅游基地为我们当地农民增加收入做了一定的贡献,主要贡献是这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当地90户群众的385亩土地全部进行土地入股,每亩地的分红600元,合计23万1千元,已经全部发放到老百姓的手中;第二方面,实现了90户群众的当地务工,最多的时候当地务工的群众有120人,最少的时候也有50人,这样就实现了当地老百姓劳务股的收入,这个劳务股的收入一个月下来能达到1800~2000元;第三个方面,就是技术入股,技术股的对象是我们当地建成这个基地吸引有文化的、相对知识丰富一些的人;第四个方面,就是管理股,管理股就是基地建成以后需要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就从我们当时入股的90户群众中选了5名,在这个地方进行管理,按照管理股分红,每年下来收入3万元以上,这样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使农民在脱贫致富的路上前进了一步。 ”

临洮县姜维墩生态文化旅游基地通过对385亩土地进行入股,土地变成了资产;中国银保监会的资金、财政奖补资金以及企业投入的资金,都变成了股金,让农民增加收入;另外就是农民转换了身份,农民变成了股东。这就是临洮的农村“三变”改革。

“农村‘三变’改革让沉睡了上千年的土地资源了发生了质的变化,通过基地的发展,让老百姓在基地获得收入,为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力量。”杜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新型农村服务模式:联合社+合作社+农户

小雨淅淅沥沥,将核桃的叶子冲洗的绿油油的,格外清新,一旁的鸵鸟笼子里,几只鸵鸟踱着步,高傲地打量着前来的造访者。在临洮县星光生态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记者见到了合作社的理事长韩立刚。

韩立刚介绍说,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2015年,他又成立了家庭农场,他已经流转了300多亩土地。合作社生产的核桃、无公害蔬菜销往兰州、西宁、西安、成都等地,带动周边贫困户100多户。

“比如说新添镇上街村四社的师培林,因为懂技术,赚得就比别人多,他一天就是150元,两个儿子也和合作社合作,一年赚8万多。” 韩立刚对记者说。

种薯

苗室一角

核桃

试管苗

太石镇三益村

峡口镇抢抓农村“三变”改革和供销体制综合改革良好机遇,针对村级供销合作社、扶贫资金互助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职能交叉、力量分散、与农民利益联结不紧密的问题,普济寺村以群众基础好、社会影响大的得军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为基础,创建了联合社。联合社通过“农产品营销、金融便民、土地托管”以及“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农资“直供”等服务模式,打造为综合性便民服务平台。目前普济寺村8台大型农机具入股联合社,12名机手通过技术入股联合社,30万财政奖补资金和村级发展资金50万元入股联合社,9户13.5亩耕地入股联合社。联合社通过与农户、村集体充分协商、签订协议,实行定额分红。

临洮县农牧局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将按照‘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要求,在现有取得的成果基础上,继续总结试点经验,归纳先进做法,推广成熟模式,盘活可经营性资产、资金等一切可利用资源,让农民真正参与到‘三变’改革,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在辛店镇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记者见到了临洮县勤荣马铃薯购销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临洮县马铃薯产业协会会长康勤,康勤和他的合作社主要从事马铃薯引种、贮藏、销售、示范种植以及新技术推广等业务,他采用“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把周边农民利益和合作社利益紧密联系起来,有效地带动了当地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今年初,康勤荣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在北京接受了颁奖并参加了全国农业工作会议。

康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年我们引进过来了康引100、康引200、克星1号、克星6号、早大白、费乌瑞特,还有806,还有一个就是青薯9号。这一批整个分布在全县不同的区域,像水川区、浅山区,这几个品种来自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表现,一个是产量高,二是形状好,口感好,群众种起来卖的价格也高”。

据介绍,临洮县勤荣马铃薯购销农民专业合社成立于2009年12月,有五个原始股东,主要以马铃薯种植扩繁为主,后面他们就通过土地入股、技术入股以及现金入股的方式,让群众参与进来,在辛店镇,他们带动的有四个村的213户建档立卡户,进行免费培训。

苗室

康勤

辛店镇种植示范基地

“合作社有技术入股,比如种植扩繁、原种生产,都让他们以1000元的工资入股,每年年底都有500元的分红。每年的用工的时候,我们尽量用建档立卡户,男的一天的工资是130元。政府也给我们给了帮扶资金,比如是30万的带动贫困户的资金,我们给农户一年800元的分红。再一个,我们还有一个100万元的旅游项目的折股量化的分红,就是我们就给康家崖村每年8万元,用以壮大村集体收入,再一个就是土地入股,一亩地我们最低的是600元,合作社的这几年的效益好,种薯跟普通商品种不一样,在我们效益好的情况下,给农户多分点红也是理所当然的。”康勤对记者说。

郭全是辛店镇石郭家村的村民,他入的就是原始股,后来又参加了技术培训,回来后技术入股,每年享受分红,可以说是农村“三变”改革的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辛店镇党委书记张保忠对记者说:“在产业培育途径上,一是政府主导,二是能人引领,三是合作社带动,四是龙头企业参与。通过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积极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站滩乡站滩村

清洁能源发展模式:党建+公司+农户

八里铺镇沿川子村辖12个社378户1494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6户363人,其中未脱贫户27户98人,2017年底贫困发生率下降至6.5%。全村耕地面积5061亩,群众经济收入以马铃薯、党参种植、牛羊养殖和劳务输转为主,2017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300元。

今年以来,沿川子村“两委”班子紧盯整村脱贫、强村富民这一目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抓住省市县精准扶贫利好政策,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摸索建立了“党建+公司+农户”的清洁能源发展模式,全村经济社会逐步呈现出富民产业发展兴旺、群众收入稳步增加、农村环境美丽和谐的新局面。

引进环保企业推动“三变”改革。一是走出去请进来。村党支部书记通过到北京、福建等地学习考察,引进北京博德尔环卫集团有限公司新环保理念,与村富民产业合作社组建临洮县新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万元。公司新建占地1000多平米的生物质燃料加工厂,引进价值30万元垃圾废物再生处理设备1套,按照垃圾和燃料1:1的转化,预计年生产生物质燃料15000吨以上。二是可推广可复制。按照“废物变资源、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资金变股金”的发展模式和“集体经济有积累、群众可分红、企业有收益”的营利模式,农户向公司提供3吨生活垃圾和农作物秸秆置换1吨生物质,其余2吨入股,公司、村集体和群众按照2:3:5的股权比例进行分红,公司运转前五年博德尔公司自愿放弃20%的分红,全部用于支付363户群众节能炉具购置费用。三是总动员广收集。按照“宣传引导、全民参与、利益共享、壮大集体”的发展思路,村“两委”面向全镇18个村发出倡议书,制定生物质燃料置换方案及分红机制,号召各村、各户通过将秸秆、可利用垃圾等废弃物收集入股,帮助公司实现“承担社会责任、发展集体经济、改善人居环境、共建美好家园”的办企理念。

据了解,下一步,村“两委”将以乡村振兴为总抓手,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进一步巩固全村“三变”改革成果,全面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力争年底实现整村脱贫,2020年如期同步实现小康,努力将沿川子村打造成全县“三变”改革、乡村振兴的示范村。

此外,老庄村以羊养殖为主导产业,以洮美养殖专业合作社为带动主体,组建新型经营主体;洮阳镇老庄村抢抓东西部协作扶贫项目帮扶机遇,创建了“分类参股+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保障了收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太石镇三益村依托国家光伏扶贫项目,将村集体和农户的闲置荒山、国家扶持资金640万元、400户贫困户160万元资金(每户4000元)入股到甘肃宏亚公司,投资960万元建设1.2兆瓦光伏发电站。有效地将荒山、太阳能等资源变 “资产”,扶持项目资金、农户资金变 “股金”,三益村富民产业合作社、农民(贫困户)变 “股东”,真正地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临洮县自从2017年开始农村‘三变’改革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主要从这党建引领推动‘三变’改革来抓这项工作。临洮县坚持以‘三变’改革为牵引,努力破解三农发展瓶颈,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班子成员为‘双组长’的‘三变’改革领导小组,始终坚持以党组织为引领,以党建推动农村‘三变’改革,把能人聚在党旗下,把支部建在产业上,走出了以农村‘三变’改革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农村‘三变’改革的流程,主要是全面摸清资本、积极选择承接载体、科学制定示范分配方案、示范带动农户参与、签订合同或者协议、分层落实投入资本、推进项目实施、项目验收总结。”临洮县农经站副站长张建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

猜你喜欢

临洮县三变牡丹
歼敌
陆上丝绸之路
倔强的小红军
星火燎原
贵州黄平县:“三变”改革激发产业活力
“三不够”牡丹节
赏牡丹
南国牡丹
贵阳城乡“三变”了不得
绿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