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冲击波治疗颈源性头痛效果分析
2018-11-01王莉苗振华王利波王苏娟
王莉 苗振华 王利波 王苏娟
1.邢台市第三医院麻醉科;2.邢台市第三医院骨科;3.邢台市第三医院口腔科,河北邢台 054000
颈源性头痛(Cervix headache,CEH)是颈椎和颈部软组织器质性或功能性病损引发的临床综合征,约占全部头痛类型的17%,患者以慢性、单侧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1]。多数患者保守治疗往往无法取得满意效果,随着病情反复发作加重,难治性头痛发生风险升高[2]。近年来,关于椎旁神经阻滞、冲击波、脉冲射频等技术治疗CEH的报道逐渐增多,但尚未形成一套规范化、标准化治疗方案[3]。笔者采用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冲击波治疗CEH疗效显著,下文详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86例CEH患者纳入此次前瞻性对照研究。患者均排除因感染、颅内占位、高血压等其他明确原因引发的头痛以及行枕部神经阻滞诊断性治疗无效者。方案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在征得患者知情同意后,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椎旁神经阻滞组、冲击波组、联合治疗组,各62例。 椎旁神经阻滞组患者接受颈2、3横突阻滞治疗,C2、C3横突各注药2.5 mL[4];药液组成:3~5 mg地塞米松+5 mL 1%利多卡因;每5 d治疗1次,共治疗3次。
冲击波组患者接受颈2横突、颈2~5关节突冲击波治疗,患者取俯卧位,胸部垫枕,暴露颈部,使用AR2电磁式冲击波治疗仪(德国Dornier MedTech公司)行冲击波治疗[5]:颈2横突采用侧向冲击,压力1.5 bar,冲击次数500次,冲击频率10 Hz,能量输出0.16 mL/mm2,治疗周期3~5 d,治疗次数5~7次;颈2~5关节突采用垂直冲击,压力1.5~2 bar,冲击次数500~800次,冲击频率10 Hz,能量输出0.16 mL/mm2,治疗周期3~5 d,治疗次数5~7次。
联合治疗组接受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冲击波治疗,先行椎旁神经阻滞治疗,每次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后3 d行冲击波治疗,治疗方案与其他两组相同。
1.2 观察指标
分别于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记录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6]、颈部活动度评分(ROM)及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头痛发作时间、发作次数变化,并于治疗6个月后参照改良Macnab标准评定其临床效果。ROM评分标准[7]为1分:活动自如;2分:活动程度、范围受限;3分:活动时僵硬、费力;4分:基本不能活动。改良Macnab标准[8]包括优: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工作能力及生活质量恢复至患病前水平;良:存在轻微临床症状,活动轻度受限,但对工作和生活无明显影响;可: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改善,活动受限且对工作和生活存在影响;差:临床症状未见明显改善或较治疗前进一步加重;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3 统计学分析
对本临床研究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 20.0进行分析,临床疗效等计数资料以(n/%)表示,并采用χ2检验,VAS评分、ROM评分等计量资料以()表示,并采用t检验或F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三组患者年龄、病程、性别、病变侧别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三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VAS评分、ROM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联合治疗组治疗1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VAS评分、ROM评分均低于椎旁神经阻滞组、冲击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VAS评分、ROM评分变化比较(分,)
表1 三组患者VAS评分、ROM评分变化比较(分,)
时期 指标椎旁神经阻滞组(n=62)冲击波组(n=62)联合治疗组(n=62) P值治疗前 VAS评分 8.53±1.42 8.46±1.38 8.37±1.51 >0.05 ROM评分 3.21±0.52 3.18±0.48 3.24±0.39 >0.05治疗1个月后 VAS评分 3.21±0.65*#3.28±0.43*#1.99±0.31*<0.05 ROM评分 2.08±0.41*#2.13±0.29*#1.36±0.18*<0.05治疗6个月后 VAS评分 2.26±0.51*#2.31±0.48*#0.87±0.14*<0.05 ROM评分 1.22±0.27*#1.25±0.30*#0.71±0.14*<0.05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联合治疗组同时期比较,#P<0.05
治疗6个月后三组患者头痛发作次数、头痛发作时间均较治疗前下降,联合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头痛发作次数、头痛发作时间均低于椎旁神经阻滞组、冲击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治疗6个月后,联合治疗组临床优良率为98.39%,均高于椎旁神经阻滞组、冲击波组的80.65%、7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三组患者头痛发作次数、发作时间变化比较()
表2 三组患者头痛发作次数、发作时间变化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联合治疗组同时期比较,#P<0.05
时期 指标椎旁神经阻滞组(n=62)冲击波组(n=62)联合治疗组(n=62) P值治疗前 头痛发作次数(次/周) 1.52±0.24 1.48±0.26 1.50±0.29 >0.05头痛发作时间(h/周) 28.34±5.29*#28.27±5.02*#28.69±4.87*> 0.05治疗6个月后头痛发作次数(次/周) 0.37±0.11 0.39±0.08 0.20±0.07 <0.05头痛发作时间(h/周) 5.71±1.03*# 5.85±0.99*# 3.27±0.48*<0.05
3 讨论
头痛是临床常见疾病,CEH发生率高而且持续时间长、临床表现复杂、治疗困难[9]。大量研究发现,CEH的发生发展与颈神经受刺激有关,且第1~4颈神经与头痛症状关系密切,故有学者尝试将皮质醇药物用于星状神经节阻滞,该方案在增加组织血供、改善循环、加速化学性致痛因子代谢和清除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可有效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达到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性、改善头痛症状的目的[10-11]。然而,星状神经节阻滞操作有着一定风险,可能损伤血管、神经,并导致局麻药中毒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且穿刺后霍纳氏征、声音嘶哑的发生可能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12]。作为星状神经节阻滞的替代方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部位与神经根损伤部位接近[13],阻断颈神经痛觉传入后可大幅缓解颈部肌肉的痉挛僵硬,为后续理疗及自我功能锻炼奠定基础[14]。
作为一种机械波,冲击波的传递可沿其传播方向引发介质的压缩和膨胀,并通过介质的缩减作用,在不同界面产生反射和折射,而人体不同软组织与骨组织的成分、抗张能力、抗压程度差异,可使冲击波在交界面处产生不同的机械应力,从而促使软组织间发生弹性变形和松解[15]。因此,多数学者认为,冲击波在松解软组织粘连、解除神经刺激和卡压等方面拥有的良好功效,可用于CEH的临床治疗[16]。此次研究冲击波短期治疗效果与椎旁神经阻滞组接近。
鉴于椎旁神经阻滞、冲击波治疗CEH的不同机制,有学者认为,两种方案联合有望取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17]。笔者发现,虽然各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VAS评分、ROM评分比较未见明显差异,但联合治疗组治疗1个月后VAS评分、ROM评分明显低于其他两组,且其临床优良率超过98%,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可协同互补,改善CEH患者症状较快:一方面,椎旁神经阻滞能够直接作用于损伤神经根并阻断炎性因素所致CEH传导通路,另一方面,冲击波通过高能量治疗无菌性炎症和松解软组织粘连的机制,可从根本上去除引起周围神经痛觉超敏的因素[18]。因此,两种技术联合治疗有着更为理想的临床疗效。此次研究的局限性在于随访时间有限,关于两种技术对CEH患者远期复发率的影响仍有待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