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典中开发核心素养
2018-10-31邓朝品
邓朝品
摘 要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为人文底蕴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核心素养的概念虽然于现在提出,但其中很多要点却可以在国学经典中找到源头,单在中学语文之古诗文部分,就有不少映证材料。因此,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开发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关键词 核心 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中学语文教材选取了数百篇(首)古诗文。时代从先秦到明清,形式有历代诗歌散文及明清小说,内容涵盖人生感悟、世态百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时代、体裁及内容情感诸方面覆盖极广。大量国学经典作品,增加了中学生对中国古代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丰富了他们的人文積淀。更重要的是,学生要从这些积累中去理解和把握人文思想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这正是古诗文教学中开发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努力方向。
人文情怀早在诸子散文中即有明显体现。《论语》中,“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是严于律己,善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换位思考,尊重他人;《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由己及人,正向推恩;而《论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境界崇高,先人后己。如果说这些尚停留在“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的人际关系层面的话,那么,“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就已上升到治国理政以人为本的更高境界之民本思想。在《寡人之于国也》等篇章中,孟子多次将之描绘成这样的画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养身丧死无憾,这就是孟子当时民本思想的理想境界!孟子不仅从正面提倡以民为本的思想,同时还从反面批判不以民为本的现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墨子在《兼爱》中也批评了“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的反人文现象。杜牧《阿房宫赋》假设爱民的结局:“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让人们看到六国及秦统治者不爱民的下场。联系今天核心价值观之“和谐”内容,让学生理解,这是中国人文思想的一脉相承,从而使学生将人文情怀之素养内化。
经典中不乏审美情趣。《老子》有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意即认识美,才能认识丑恶;知道善,才能知道不善。这是古朴的审美观。《桃花源记》“芳草鮮美,落英缤纷”之桃花源,充满美感,这是陶渊明对美好社会向往与追求的自然流露;其对美好田园生活的描绘,在审美中体现了他隐逸境界的恬淡自适。“王孟”对山水田园风光的浓妆淡抹,令人返璞归真,陶醉于自然之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将春天、江水、繁花、皎月与春夜组成了一幅意境绝美的画面,使人赞叹美景和感悟人生。李贺《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及苏轼《赤壁赋》等篇对音乐的形象描写,引人进入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绝妙境界!欣赏美的同时,更要注重开发并内化学生的审美素养。
理性思维之严谨求知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是最好的诠释;《孟子》中诸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严密的论断推理比比皆是,逻辑清晰,思维缜密;其“尽信书,不如无书”则体现出敢于挑战权威的质疑精神。《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展示的则是相对论的辩证观点。
经典中关于乐学善学的至理名言较为多见。《论语》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道出了学习只有在巩固的基础上才能提升的道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指出了求学要有勤奋和谦逊的态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明确了学思结合才能学有成效;孔子“学而不厌”,荀子“学不可以已”,在勉励人们终身学习,不可废止;“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都在强化积累和坚持对学习的作用。《老子》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蕴含了学习与做事要由易到难,从小到大,循序渐进;又云:“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从反面说明操之过急反而欲速不达的道理。深挖意蕴,对开发学生乐学且善学的核心素养大有裨益。
勤于反思是先贤的优点。《论语》之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告诫人们,凡事必思!《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说明了博学还须多自省才能减少过错;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将向榜样看齐作为一种自觉的习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更全面地把学习、反思和实践行动紧密结合到一起,给人提出了一个学习、思考和行动的标准。
经典中不乏社会责任意识。“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这是孔子倡导的交友原则——重正直,重诚信!“言必信,行必果”是他对人言行必诚的要求。“君子养心,莫善于城。”(《荀子》)指出君子修身养性莫过于诚。反过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对缺失诚信之人,圣人也无语!
无数古诗人对名山大川的赞美,对田园风光的倾慕,表现了他们热爱并尊重自然的情怀;而《孟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的构想,应是今天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根源。
中学课本之经典诗文,蕴含着很多古朴而又深邃的思想精髓,且与今天提倡的学生应备核心素养一脉相承。在教学中随时挖掘与开发相应的深层内涵,对学生内化相关的核心素养必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