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兴语言的发展与传统语言的失落
2018-10-31朱玉萍
朱玉萍
摘 要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正悄然变化。本文就语言的变化作以下方面的的阐述:一,新型语言产生的背景及主要的表现方式,二,传统语言没落的表现及忧思。
关键词 新型语言 表现 传统语言 失落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后国力的强盛以及互联网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交流日益频繁,作为交流的主要载体----语言也随之悄然变化:有新型语言的出现,也有传统语言的失落。作为语文教师,对此社会现象给予相应的关注。
1新型语言产生的背景及主要表现方式
我国9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统称为“新新人类”。他们身上最突出的特征是对传统的蔑视和反叛,对时尚的敏感与前卫,自我意识强烈,这一特征在他们的日常语言上得到体现。具体表现大致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对港台及外来语言能融会贯通
港台片、韩剧、美剧和外国卡通片陪伴他们成长,因而他们对港台及外来语言有着较为亲近的感觉和较多的了解。他们张口“哇塞”,闭口“好拉风”,他们身上,能集体大叫“吔——”,并伴之以手舞足蹈。虽然找遍汉语辞典,均找不到这个“吔”,但我们却无法在辞典中找到一个能将其替换下来的词,它独特的表达效果和魅力让我们不能不正视它的存在。类似情况还有“酷”、“爽”、“怼”等等,这些词在“新新人类”口中使用频率极高,并极富神韵。
受港台语言风格的影响,“新新人类”常常无视传统的语法规范。如“生猛”,不再跟“海鲜”相连,考试成绩好,十分生猛;运动会上大出风头,表现生猛;相貌伟岸冷峻,生猛;长得歪瓜裂枣,亦可曰生猛。“生造词”也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如表现在着装上的内衣外穿,他们称之为“出位”;“电视征婚”被他们叫做“速配”。在新新人类眼里,周星弛的《大话西游》完全可以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媲美!
1.2网络语言风行
智能手机的普及,给“新新人类”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们造出了或接收了大量的网络语言,并把这些语言带入日常生活之中,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传统的词语被加以改造或被赋予了崭新的含义。如“美眉”指美女,用漂亮的眉毛代称美女。如“天才”指天生的蠢材,“忠厚”指脸皮象钟一样厚。还有就是将传统词语中的某些语素或民俗语言加以灵活运用,比如他们将初学上网技术尚不熟练者称为“菜鸟”,把“你笨”说成”你小时侯被猪亲过”等等,其诙谐、调侃与想象力令人忍俊不禁。
其二,英语的谐音词、汉语拼音的缩写以及英语词组的缩写大行其道。如“伊妹儿”,原名“电子邮件”,由“E-mail”音译而来;使用汉语拼音和英语的缩写,如“CEO”即首席执行官,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总经理或总裁。TMD,本来是指美国弹道防御系统,因为和国骂的拼音简写不谋而合,所以成了骂人的专用语。这些简写缩写同时也给人造成了困惑,如网友对你说BB,它可能是宝贝、孩子、情人,也可能是和你說拜拜。
其三,语言混搭。一种是汉语和外语混搭。语言汉语和外语夹杂。比如“你落伍了”,用“你?out?”了表达。一种是网络游戏语言直接用于日常生活。比如“吃鸡”,年长者的理解是一道菜肴,但是年轻人的“ 吃鸡”是大吉大利,晚上吃鸡的简称,是一个网络流行词,该词最早来源于电影《决胜21点》,随后在游戏《绝地求生:大逃杀》而火遍网络,当你获得第一名的时候就会有一段台词出现:“大吉大利,晚上吃鸡”,所以,“吃鸡”即指玩家在《绝地求生:大逃杀》等逃杀类游戏中取得第一。如果你没有玩过这类游戏,根本无法理解这些网络语言所代表的意义。
其四,用数字或用表情符号传情达意,因为数字或符号远比汉字来得简捷方便。520代表我爱你,1314代表一生一世等。“@ @” 表示“好奇的眼光”;这些反映出他们对用简洁图形表达情感的偏爱和追求。网络聊天很多语言用表情包代替,比如或者直接是斗图聊天。图文并茂,言简意赅,是他们语言的一大特色。
2传统语言失落的表现
2.1新型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冲击
面对“新新人类”中日益流行的“前无古人,后有来者”的语言,汉语已经受到巨大的挑战和“冲击”,借用眼下一句时髦的话,这对汉语“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对于“新新人类”中流行的健康和充满活力的语言,我们则应给予足够的关注、了解甚至参与,有助于我们对他们进行语言的教育和培养,甚至也可为我们自己的语言平添生气和活力。但是由于它们形成的历史短,追求的是方便简单快捷的交流和娱乐,基本上是处于随心所欲的状态,没有形成体系更不用说符合汉语语法规范了,但它们的生命力强,流传范围广,不可避免对我们传统语言造成一定的冲击。
2.2文言文学习“日薄西山”
新新人类直言,现代是科技及信息时代了,还学习文言文干什么?可见他们对传统语言的排斥。而他们不明白,汉语最博大精深的地方就在文言文。可以说是文言教育造就了文学大师,文言学习形成纯粹、典雅的汉语语感,文言是白话的根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坛上空升起的一片“璀璨”群星:鲁迅、胡适、梁实秋、张爱玲等等,他们光华四射、文采灼灼、风流儒雅,学贯中西、鉴古知今。他们能灵动地驾驭白话,“垒筑”起白话汉语的华彩篇章。
随着文言学习的薄弱,20世纪下半叶的中(下转第123页)(上接第115页)国文坛却“顿失光彩”、“暗然失色”,再也没有涌现出一个灵动地驾驭白话的“大师群体”,堪称“文学大师”的只有寥寥几位。更多的是网络小说。网络作品诚然可以满足人们娱乐休闲的需要,却大多没有深刻的 社会意义和强大的生命力,不可能象司马迁的《史记》,曹雪芹的《红楼梦》等一样被人们千年传颂。
形成这种现象的一个最合理、最令人信服的解释,是20世纪上半叶的大师们,具有深厚、扎实、完整的文言根基,少年时期就基本已经形成一种以文言本位的“语感”。这种文言本位的“语感”,跟随他们成人,伴随他们终生,奠定他们文字表达的基本格局,形成了他们文字表达的“下意识”,使得他们运用语汇时,总是比较纯粹、凝练、典雅、古朴,他们能够自如、娴熟地从古诗文中,选取极富表现力和生命力的词汇、诗句,生动、鲜活地或摹像、或写意、或达情,寥寥数语,便传神极致。而现在的年轻人,除了能背诵教科书中学来的几首有限的优秀古诗词外,基本没有别的文言文知识的积累。我们的教科书中,文言文的篇幅也在日益缩减,各种语文考试中文言文的题量也占的分值不高,可见,我们的传统语言正在人群中悄悄的失落。
与英文相比,汉语的不被重视有目共睹,令人深思的是,汉语逼仄的场所,倒不是海外,而是内地。据说,新加坡把精通英语的人戏称为“精英”,把精通华语的人戏称为“精华”。在中国内地,做精英的比较多,做精华,不少人倒不太乐意。如此“重视”英文、忽视汉语,直接效果就是除了能向父母写封“缺钱速寄”的信还算顺畅,其他文稿就难以下笔,或是勉强完成,大多语法不通;扩展到社会,连商品的品牌,都要起个诸如“什么娜斯”、“什么迪奥”之类假洋鬼子的名字,似乎沾上中文名字就吆喝不出好价钱。这一切都无声的阐明,汉语正在受到来自英语的巨大挑战。
综上所述,新新人类的新型语言正在火爆,文言文甚至正规的白话文的学习正在的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舞台,英语是从娃娃抓起,锐不可挡,传统语言的命运真的令人担忧了。中华民族要想文化复兴,传统文化欲进校园,引导学生学习一些用传统语言书写的经典文章和诗词歌赋,是当务之急。在改革开放的大形势下,中国对外交流与合作是大势所趋,在网络日益成为工作和生活的另一个平台,我们的汉语及语文教学该何去何从?也许余光中老先生的提醒不无意义:“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而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我们文学创作的根!当你的女友改名为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