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骋海外学界的华裔史家之教育历程探析
2018-10-31张辉
张辉
摘 要:何炳棣是学贯中西的一代史学大师,其能自由驰骋于海外学界得益于青少年时期所接受的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这两种教育在他身上都打下了深刻的印迹。文章以何炳棣为个案来分析海外华裔史家的教育历程影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教育背景在他们那代学人在治史过程中的具体作用。
关键词:何炳棣;传统教育;现代教育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留学欧美的热潮,为我国史学界培育了众多学兼中西的文化名人。在当代海外学界中尤以华裔史家何炳棣的成就最为耀眼,颇具代表性,他不仅获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高级研究员,而且荣任1975-1976年美国亚洲学会会长,他是该会首位亚裔会长,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位华裔会长。
一、何炳棣接受的传统教育
何炳棣出生于传统知识分子家庭,这非常有利于其早期启蒙教育。据其堂兄何炳松年谱记载:其先世为南宋何基,师从朱熹高足黄幹,创立北山学派,世居金华。自祖父志远始创业于邑城。其祖父以批发火腿、南枣、锡箔而名闻于金华一府八县,积累了一定的家产。何炳棣的父亲何寿权是一位廪生,以儒医闻于乡里,科举废时始习日文及法政。初任宁波法院的检察官,因守正不阿得罪巨绅,愤而辞职。回家后创办新式学堂,令人耳目一新,但不为乡里保守人士所容,故离家北上定居天津。何炳棣的堂兄何炳松不满13岁即考中秀才,是何家第一个留学生,留学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及普林斯顿大学,归国后多年担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和暨南大学校长。其堂侄何德奎年长何炳棣21岁,是何家第二个留学生,留学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及哈佛大学,归国后任教于多所大学,解放战争期间任上海市副市长。这两位“何家的砥柱”的人生历程对何炳棣影响很大,是其自小学习的榜样。成长于这样的家族环境,再加上何炳棣的聪颖好学,所以被老来得子的父亲寄予厚望。其早期启蒙教育是由父亲督导,父亲以人物为主线不时讲解涉及的传统古籍相关典章制度,并让其宣读古史纪事议论配以《论语》《孟子》和《礼记》“檀弓”“王制”“礼运”“月令”等章句。即使至其初中毕业时,父亲仍让其细读《史记》中相关章节。父亲还在生活的细节上营造学习的氛围,例如,书房中挂了一幅历史“对联”挂轴,对其终生治史的兴趣影响甚大。除此之外,何炳棣还入过一家私塾,至8岁入读天津私立第一小学时,他已掌握了相当多的文史知识。后来接连跳级考入闻名全国的南开中学,他在那里除接受新式教育外,主要学习小学、训诂方面的专识和追溯章句的渊源。由此可见,何炳棣虽不像他的前辈学人那样熟诵经史古籍,但对传统经典亦下了不少功夫,这对其后来的教育和治史都大有裨益。
何炳棣小时候的教育环境还是比较宽松自由的,这对他的学术成长和思想个性的形成都是非常有利的。他的父亲虽然对其严格要求,但他从历史人物入手给何炳棣讲解古代文史知识,大大激发了何炳棣的学习兴趣。在课余之时,带其出去吃酒席、见世面,开阔其眼界,诱导其努力向学。同时,同学间的相互切磋、砥砺也激发了何炳棣的学习热情,尤其是与儿时玩伴,后来成为著名诗人的朱英诞的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在其生平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此外,他入读的多是名校,由名师教授学业,教师能够合理安排学生的课业,做到循循善诱。
二、何炳棣接受的现代教育及影响
何炳棣接触新思想比较早,由于其堂兄和堂侄均留过学,所以他从小就以他们为榜样,笃定先考入清华大学再出国留学。因此他一直以来对英语的学习都非常重视,小学五、六年级时,下课后即去附近一家“夜校”学习英文。此后他对英文的学习都是常抓不懈,加上他自己的刻苦學习,天没亮就到草地上背英语,以至于他后来能游刃有余地运用英语,并自豪地说:“用英语写中国史,没人写得过我。”此外,他还接触到一些简单的自然科学学科,数学方面尤其喜欢几何,对化学、物理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所以在刚入大学时选择化学专业,后才转学历史。
1934年何炳棣终于实现了第一个志向:考入清华大学,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研究院并担任历史系助教直至1945年出国留学,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他更是如饥似渴地学习,接触到大量的新思想,是其人生的重大转折,其后来回忆说:“如果我今生进过‘天堂,那‘天堂只可能是1934-1937年的清华园。”清华始终认为留美预备学校的基本任务是奠定通才教育的基础,尤其重视培养学生进入美国大学的能力。勤奋好学的何炳棣进入清华大学学习可谓如鱼得水,历史系的教师大都是学贯中西的一代硕儒,其一言足以启人终身深思,一行足以为后世法。陈寅恪精于考据,使何炳棣注重训诂辨识;蒋廷黻、雷海宗偏重于历史大综合,强调治史必须兼通和运用基本的社会科学知识。这是何炳棣治史的两大门径,受益终生,他后来回想说:“在三十年代的中国,只有清华的历史系,历史与社会科学并重;历史之中西方史与中国史并重;中国史内考据与综合并重,以上所述也是我一生坚守不渝的治史南针。”此外,他还选修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俞平伯的中国文学史、陈铨的德文,并不时请教来华避难的犹太裔德文教员雷夏先生等,这些对其以后作历史的综合分析都非常有益,尤其重要的是他特别注重课外自修,并养成严于律己,“扎硬寨、打死仗”的自我磨练方式。他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时,系统自修过西洋通史和阅读了大量西方文史名著。
在求学过程中师友间的互动、切磋对何炳棣影响至深且巨。那时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学风鼎盛,学生们求知若渴。在教师中对何炳棣影响最大的是雷海宗。他不仅从雷海宗那里领会到治史大综合的必要,而且雷海宗也以生活中的细节和高尚的人格影响着何炳棣。郑天挺、钱端升均鼓励何炳棣专注于学术研究;其与潘光旦谈论性心理及英文的实用问题;冯友兰教其哲学思辨;其向吴宓多所请益、谈治学计划和国情。此外,他们同学间也相互取长、相互砥砺。如其与经济系徐毓楠恳谈个人志趣;与政治系陈明翦和靳文翰取经留学考试经验、大谈基本功的重要;与语文系孙作云探讨诗歌与神化。与这些良师益友的交流互动,对何炳棣以后的学术道路和个性思想都影响深远。在新思想的陶冶下,何炳棣也比较积极参加学校各种组织和活动。如在南开中学时,主持出版《南开双周》;在西南联大时,组织“十一学会”,每两周聚会一次,教授或学生轮流作学术报告,听后相互讨论。
这样至1945年何炳棣留学美国时,他的学识已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到美国后,其更是近距离地感受新思想,入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主修1500年后英国及英帝国史。他是带着强烈的求知欲,为取得“真学问”而留学的,所以除跟导师主修英史外,他还短期选修俄国史;同资深教授Robert M.Haig修读财政学,同Karl Polanyi教授修读经济史。他在哥伦比亚大学除上课听讲外,主要还是自己广泛而系统地自修,从其轻松自如地应对博士候选人答辩的过程来看,其阅读范围的广泛和对知识的细致掌握令答辩教师都惊讶不已。此外,不时的师友互动更是增进其读史阅世的认识,如与胡适近距离交谈、与杨联陞谈论海外汉学问题、与瞿同祖和裘士京相互问答等。后来其能做出不少轰动学界的成绩并自由驰骋于海外学界,都得益于其青少年时扎实的基本功,且能融合东西教育之长,巧妙结合严密考证与现代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之效。其学术成就得到了中外学人的一致认可,费正清即说:“中国要是有五六个何炳棣,西方就没有人敢对中国史胡说八道了”;杨联陞称其为“斗牛壮士”;余英时赞其“才大如海”;连狂放不羁的李敖也对其表示佩服之至。
三、传统教育对何炳棣的影响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教育对何炳棣以后的学术成就的深远影响。然而,传统教育对他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这往往被人们所忽略。下面笔者将结合相关论著,探讨传统教育对何炳棣独特个性思想的形成及对中西文化认识的影响。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何炳棣那一代人普遍存在着“思想的两歧性”,即他们同时展现出对东西文化的推崇和批判并行的矛盾心理,实际上他们在为人处世上兼备了中西文化的优点,彼此有一种暗合的视为当然的价值标准。何炳棣本身尤其说明了这一点,他虽对美国的优越生活和西方的科技文化发展相当完备表示赞许,但他的家国情怀仍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士大夫”。正如海外华裔思想史家张灏所言,“五四”以来的中国思想界和思想家存在着“思想两歧性”,即同一位思想家的思想中既有传统的思想,又有与之对立或相反的现代思想,或是兩种不同的现代思想。作为“后五四时代”的洗礼者,何炳棣的思想中也有古今和中西的对立发展趋向。他虽置身于海外学界、接触的多是西方学者的思想,但他对中国古典文化难以割舍,不断阅读中国古典文化经典书籍,穷其一生来钻研中国传统史学。正如与其晚年接触颇多的历史学家梁其姿所言:虽然他研究的主题多有变化,但他的出发点都是相同的,即对中国文化的强烈认同与热爱。
何炳棣早年所受的家庭教育和生活经历,对其“思想的两歧性”的形成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他后来回忆道:“童年时代,我受父母的教育,受金华的外祖母的教育,那对一辈子有好处。”正如主要从事民国知识分子群体研究的谢泳所言:“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的一个特点是,虽然他们多数有留学欧美的经历,但在伦理道德层面却明显留有儒家文化的色彩,可以说在专业和政治意识上倾向西方,而在生活的层面上还是中国化的。”虽然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不无微词,但他们的内心仍承续着关心国事民瘼,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学传统。作为典型的学院派史家,何炳棣也不是完全埋头于书斋而不问世事,尤其是其内心的家国情怀使得他不得不践行一个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父亲和外祖母从一开始就给何炳棣灌输敬始慎终的忧患意识和忠义爱国的思想,所以何炳棣自小就有强烈的民族感情,时刻关注国家大事,在国内时即积极参加学生爱国学潮和爱国组织“同方会”。在海外,他亦以国学的卫道者自居,不仅发表多篇文章阐述华夏文化的要义,而且积极应对任何对“汉学”的颠倒歪曲的挑战。他还身体力行的关注大陆的发展境况,多次回国探访和接待去美华人,并对国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从上面何炳棣的教育历程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对他以后的人生成长都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二者是缺一不可的,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尤其不能忽略的是,传统文化在其治史历程中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路则权.美国华裔史家历史解释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