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高校研究生教育和培养探究
2018-10-31王扬
王扬
【摘要】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的发展下,愈加重视对于戏曲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提高戏曲院校研究生教育培养,打造高质量的符合新时代需求的高质量艺术人才,成为了戏曲人才教育的关注点。戏曲艺术高校的人才培养,不仅要贴切的依照艺术类人才培养发展的特殊性,又要最大化的在其独特基础之上建立健全研究生培养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戏曲艺术高校研究生才能,激发主观能动性,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准,强化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加大新时代艺术创作高精尖人才机制,繁荣文艺理论创作,进一步构建出专业能力卓绝、基础理论夯实、艺术修养精神卓绝、独创性非凡的艺术人才队伍的戏曲艺术研究生培育机制。
【关键词】戏曲艺术高校研究生教育艺术创作
一、戏曲艺术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
戏曲艺术类高校对于研究生的教育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面临着新时代,新的戏曲艺术发展形势的大环境下,在戏曲艺术类研究生的培养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局限性和过于老旧,对于研究生的课程上教育上对于理论课堂的学习比重较大,没有将对戏曲艺术学习的文化课堂与实践教学课堂进行有效的规划,没有形成文化课堂与实践教学成果的有效连接。同时在随着对戏曲艺术的研究下,课程设置上并没有放在一个全文化历史的学习背景下,单一的对一科戏曲门类知识挖掘和探究是不够的,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整个深厚积淀,重视将其充盈至戏曲教育中的作用。同时,在研究生的教材建设体制不太完善,特别是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上,仅仅是依靠导师们出版的书籍教材,在教材教研的规范上标准较为模糊,特别是对于近年来艺术硕士研究生人数的大规模上升,对于艺术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教材,较为紧缺。
二、戏曲艺术高校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改革方式
(一)深化研究生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教学合理布局
在艺术类高校研究生在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上,出现了公共课程单一性和局限性,除了基本的政治类、英语类公共课程外,基于艺术类特点的课程较为单薄,仅仅在美学类、艺术综合基础知识的艺术公共课程的设置上,是远远不够的,要依照学科特色特点进行广度、深度的知识理论教学,戏曲这一门艺术科目,凝结着中华历史悠久的文化精髓,与传统文化连脉关系的古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的有效学习,既增加研究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助于研究生对于戏曲艺术的更深层次的全面理解以及更精尖的研究。如果说本科生的戏曲教育是对戏曲艺术的全面学习理解,那么对于研究生阶段的戏曲教育,则更要以文化的厚重性、文化现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戏曲艺术的发展特性研究为知识储备,了解各个文化门类之间的共性和特性,联系与影响,从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创作。
(二)提高研究生艺术创作
戏曲院校研究生自身特点,偏向于对于活动型、实践型较强的教学过程比较容易接受,灵活性较强,特别是关于表演类、舞美类、编导类的舞台上实践教学尤为重要。以研究生创作实践项目为导向,充分发挥研究生各个专业合作协调功能,发挥自身的专业能力,共同在实践创作项目中承担创作主体,并在创作过程中,以导师全程宏观指导、学生实操创作、各专业互助协同为主要导向,以校园舞台创作,支撑研究生自编自演自导自排练的实践教学整个过程。在戏曲高校里,有着编、导、舞美、表演、音乐等多个专业方向的研究人才,不仅仅需要多专业方向的共同合作,鉴于艺术创作时间、地点项目的灵活性,每一位研究生并不都是在所在实践中担任主要专业的主创人才,很有可能担任与主要专业相关的团队人员,如剧务、制作,等等。在一部舞台演出,不仅仅需要演员、导演、舞美、音乐等多种专业人才的共同配合,更需要的是剧务、舞台监督、制作、宣传等运营人员共同合作,依照创作实践剧目人才需要为标准,在创作过程中,形成跨专业创作,如舞美专业研究生可作为制片制作人,编导专业研究生可在创作剧目中担任剧务等等,使得研究生们在自主创作的项目中,将专业理论知识所学全部实际应用在创作实践过程中,使得研究生们在实践过程中开辟深发第二专业兴趣,使得多专业研究生不再拘泥于固有的表、导、演方向,多方位发掘培养与社会应用型综合人才,形成各专业参与,人人参与创作的局面。
(三)构建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
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以体现在舞台上为较为完整的呈现,无论是在表演、舞美、导演、音乐等专业,都是在夯实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经过扎实的淬炼而最终展现在了舞台上。经常有人说一句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不仅仅是只是对表演专业人才所做的示例,更是对舞美、音乐、编剧、导演等多个专业戏曲人才的一个最直接的考量。处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特别是近些年,随着艺术硕士规模的不断发展扩大,有关于艺术硕士人才相关培养要引起多方面的重视,艺术硕士的培养教育亦要与实践创作紧密相连,作为以培养戏曲人才为主要任务的艺术高校,在教育培养上要与戏曲舞台的演出愈加贴近,当然研究生的舞台实践创作,不仅仅是只针对于艺术硕士研究生的单面教学,同样适用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要特别注意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动性,有些戏曲领域理论类别专业方向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大量研习,但是对于戏曲艺术,只有切身在舞台实践的实操教学下,才能够对戏曲艺术做到更深刻的研究,只有让学生走进舞台,在舞台上学习,才能对学生学习知识的有效运用。因为,戏曲艺术高校的教学更应适宜于戏曲舞台作品的呈现,是对研究生学习成果的直接检验,更是对研究生学习研究的激励和提升。那么,在高校的教学创作外,与以戏曲舞台演出为主的社会地方戏曲院团为构建联合培养机制,实行双导师联合培养模式,将更多的研究生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实现学院与院团社会单位的双向培养,更为深入地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创作能力,共同研创戏曲优秀剧目,特别是对于表演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寒暑假之时,可去相关院团参与排演实践,既有相关的排练场地,又在专业院团正规严谨的排练状况下,跟随专业演出团队学习到实地的演出知识,同时鼓励研究生作为戏曲剧目的主创人员,参与社会院团的全程创作演出,人才更有效地达到与社会工作需求相对接的对戏曲高端人才的全面培养;此外,提高研究生的理论研究的前沿性、广远性,与各个戏曲艺术院校构建戏曲理论研究的横向机制,可针对戏曲理论研究建立研究课题,对戏曲艺术的做专题研究,可将与地方的艺术研究院理论研究基地建立联合培养的机制,将戏曲研究生理论知识投入到基地评论的大环境下,形成“理论知识学习—实践创作—创作剧目评论”的良好循环机制,既促进研究生的切实将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际操作融合在一起,又构建了研究生培养的网面格局。最后,要根据戏曲剧种的特色性质,与相应地方专家群做聯系,在戏曲艺术高校的戏曲教育环境下,对戏曲京剧、豫剧、昆曲、曲剧等多个剧种都进行着多方面的教学,那么相对于各个剧种都包涵着相应的社会专家群体,由专家群体带动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及理论研究,有利于研究生对于各个地方剧种的最深层次的挖掘,特别是对于家乡戏的研究生,形成一个对戏曲剧种的传帮代格局,全方位地促进了戏曲艺术的繁荣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