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志愿服务”对高校学生素质建设的推进作用
2018-10-31王傲月
王傲月
【摘要】“志愿服务”对高校学生素质建设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发展的媒介;是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有效途径;是大学生成功社会化的重要手段;是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活动。
【关键词】高校志愿服务素质教育素质建设
随着志愿服务逐渐提上立法层面,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大力提倡志愿服务,志愿服务在高校学生中越来越普及。在高校学生通过志愿服务帮助他人,改善他人生活时,志愿服务工作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并促进高校学生的个人素质及大环境下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志愿服务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发展的媒介
在整个教育大环境下,全面教育、素质教育逐渐提上日程,只有专业知识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要,走出校园,迈入社会,内在的素质修养愈加被大家认可。对于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已然成为促进其素质发展的媒介。各个高校中,电脑维修队、暑期支教队等许多志愿服务组织也应运而生。志愿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作为“90后”的一代独生子女,经常被人认为过于骄纵,不够独立,缺乏责任感,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其实不然,就高校大学生志愿活动参与度而言,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90后”愿意参与到志愿活动中,通过每一次活动,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们对社会,对他人的关心与爱,他们用行动在告诉世界:“90后”不是自我和叛逆的代名词。在学校管理的限制下,大学生接触社会的途径有限,校园志愿活动成为了其锻炼能力,扩大社交圈的主要媒介。
二、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有效途径
人格,即每一个个体在面对社会环境时,在心理、行为上表现出的特质,它是一个人的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的综合体现。一个健康的人格是个体在社会上生活的基础。大学时代是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是每个人心智逐渐走向成熟的转折期,在这个时期,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日益定型,社会道德规范和伦理道德观念真正内化,这个时期我们的意志品质形成程度将直接影响我们的进一步发展。志愿服务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锻炼自我的平台,在不断地服务与奉献中,大学生可以端正生活态度,磨炼自己意志品质,养成自尊自立自强的习惯,逐渐培养广阔的胸襟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增强了团队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志愿服务,大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背景,不同生活状态的形形色色的人,在正确的引导下,逐渐形成自己的服务理念,形成自己的社会观。在大学生活中,相比其他校园活动,志愿服务是一种高效锻炼并塑造健康人格的手段。
三、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成功社会化的重要手段
社会化,指个体通过参与社会生活,熟悉自己的社会角色,从而不断融入社会的过程。一个人经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最终目的是为了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承担社会责任、提升自我认知的有效途径。在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以校园文化为依托,通過进一步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技能,不断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大学作为走向社会前最后一个校园生活阶段,对我们而言十分关键,在这一阶段,我们要逐渐适应脱离老师,脱离学校,走入社会集体的生活,更考验大环境下人的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在这一过程中,以志愿服务为代表的社会实践活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参加志愿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提前适应社会角色,在与不同的人的接触过程中,提高自己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会给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提供先机。
四、志愿服务是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活动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其中自我价值实现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在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等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就会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自我价值实现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能力到最大程度。其中,包括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作为在读的高校大学生,我们不具有社会职业与经济实力,于是志愿活动成为了激发大学生为社会服务,奉献他人的重要手段。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可以获得自我认同感,在服务他人的同时,增强对自我价值的认识,体会到社会与他人对自己的需要,在传递爱心的同时,满足了大学生渴望为社会奉献,为他人服务的愿望,这种自我满足感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相适应,满足当代青年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因此,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实践证明,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对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及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开展大学生志愿活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培养更多的优秀的社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378.
[2]郭广银.伦理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354.
[3]黄希庭.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