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哲学的方式”对高中生进行哲学教育
2018-10-31冯煜杰张纹羽
冯煜杰 张纹羽
摘 要 高中的哲学课是高中生接触哲学的开端,它以生活化、趣味化为出发点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我们生活中的哲学,授课教师也侧重于将实时性、通俗性的素材例证运用于课堂知识的讲解。但是,其中也反映出目前高中哲学课生活气息过重,哲学“爱智本义”体现不够的弊端。针对这一现状,哲学课只有回归其“爱智本义”、凸显其独特价值,才能找到目前高中哲学教学的最好的出路。因此,哲学课的教学就要求老师激发学生的爱智兴趣,拓展学生的哲学眼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帮助学生实现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升华,总之就是要以“哲学的方式”启发高中生学习哲学。
关键词 哲学 高中生 哲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人类存在的目的就要通过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最终是要以抽象的理论思维和哲学的思辨为依托认识和发现客观世界中的本质和规律。人类的思维认知起源于感性直观,但不能止步于没有联系的、零碎的感性片段,我们要通过理性的思辨来弥补感性直观的不足。然而,哲学的学习是培养理性思辨能力最好的方式。哲学从它产生到现在,始终屹立在科学这块神圣的土地上,我们要想学习好哲学,就有必要追随哲学大师的思维轨迹,感悟哲学发展的魅力。对于高中哲学课的教学,教师不能把哲学课堂限制为一种固定的模式,也不能片面地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一味地向哲学课注入生活气息、新鲜时事;更不应该仅仅将其看作一门应试课程,让学生养成被动地听讲、接受、记忆的惰性。要教好高中哲学课,教师要把课本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放入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哲学概念的衍生、“哲学思维的不断提升和跃迁”以及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大智慧。
1高中生学习哲学课的现状分析
生活是人类所从事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哲学与我们的生活究竟有怎样的关系?”这是所有学生接触哲学之前都要思考的问题。“心灵白板说”、“我思故我在”、“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些浪漫的命题使得高中生对哲学的浪漫与朦胧充满向往,但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哲学像是天空中的点点繁星,只能遥望,却不能照亮我们生活中的道路。因此,对高中生哲学课学习现状进行分析就显得非常必要,这也是对高中生进行更深入地哲学教育的前提。目前,高中生哲学课学习的现状具体表现如下:
1.1好奇哲学的神秘却对哲学的抽象望而生畏
哲学是思,是辩,是追问,这使得哲学神秘、缥缈。尝试新鲜、探索神秘永远是孩子的天性,也正是这样的本性让高中生对哲学这座神圣的殿堂充满好奇。他们希望通过学习哲学走进哲学的殿堂,却在陌生的哲学概念、抽象的哲学原理、晦涩的方法论前止住了前进的步伐。哲学的“虚无缥缈”让他们渐渐失去了对哲学学习的耐心,似乎又回到为了分数而学习的状态。在没有找到更好地学习哲学的方法时,他们想继续沿用以往的学习方法,如数家珍,将每一个哲学概念、原理生硬地背誦下来,做成一套“原理+方法论+例证”的答题模式以此应付考试。他们没有体会到在哲学中主动探索、自觉深思带来的精神享受。诚然,这样的学习方式并不是真正地适合哲学的学习,或者说不是以真正哲学的方式来学习哲学,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使学生离哲学的真精神越来越远且背离了自己学习哲学的初衷。
1.2神驰哲学史的恢弘却仅是片段化地学习哲学原理
思考宇宙,问辩人生;思考发展,问辩永恒。惊世的哲学思想,是哲学家们思想的硕果,哲学史就是在这些表面看似迥然不同的思想之间串起一条内在联系之线,只有让自己的思想浸入哲学史的长河,并不停地思考才能更接近关于现实的真相,才能在人生中得到更多的智慧。马克思主义哲学像是一位智慧的老人,既有老人的包容也有老人洞析世事的玄奥,对于抽象思维较弱、人生阅历较少的高中生,要理解透彻每一个哲学原理的确很难。但是,要想与这些思想对话,就不能片面地、孤立地学习课本中的哲学原理,而要放眼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并结合他哲学思想发展的历史逻辑,不断地深入思考才能体会这些原理的真正价值。囿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对于文科性质的课程,记忆和背诵成了学生学习的主旋律,这样片段化地记忆和背诵哲学原理,弱化了对学生整体性思维的培养和对学生综合整合知识能力的培养,这不利于学生学习哲学。
1.3感知到哲学的魅力却不能用哲学思想指导自己的生活
哲学,爱智之学,是一门探索人生、追寻古今的学问。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哲学的普遍性、思辨性、批判性等特点,无一不展示着哲学特有的魅力。哲学史上点点滴滴智慧的积累无不闪现着思辨的光芒,每一个哲学家在对前人思想通晓的基础上,进行批判,进而创新,如此开辟出哲学与众不同的魅力,也从根本上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着新的视角、新的方法。中学生被哲学这样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习哲学原理、了解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但是,由于不能深入地思考、没有将哲学思想内化,学生并没有了解到哲学理论和方法在生活中真正的价值所在,因此,也就不能将所学哲学知识真正地用于指导自己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2以“哲学的方式”对高中生进行哲学教育的可行性
哲学,爱智之学,是一门探索人生、追寻古今的学问。对高中生进行“哲学教育”,要充分还原哲学“爱智”的本义,这是高中生学习哲学的兴趣所在,也是哲学教材的基本要求,更是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哲学教育方式的探讨,学术界的研究大致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部分学者从哲学教育的现状与出路角度探讨了哲学教育的方式。另一方面,有部分学者直接提出了以“真正哲学的方式”进行哲学教育。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对高中生进行哲学教育要用的“哲学的方式”就是:教师要以哲学“爱智慧”的本义为主基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唯物性”、“实践性”、“辩证性”为指导,回归到哲学本身的哲学教学方式。而不是一味地肢解哲学原理、把哲学片面地生活化、世俗化的教学方式。用“哲学的方式”教哲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批判的眼光看问题,还可以教会学生更仔细深入地思考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也能教会学生从更本质的地方探索生命的精彩。
2.1以“哲学的方式”学哲学是高中生学习哲学的兴趣所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找到学习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内在的、自发的学习动力,是学生学习好哲学的关键。以“哲学的方式”学哲学正是高中生学习哲学的兴趣所在。首先,“哲学的方式”强调哲学“爱智”的本义。高中生个体心理发展带有自主性的特点。自主性的心理点使得学生渴望独立思考、成熟思考,这样的思维发展需要会驱动他们主动了解人类思维的发展过程,会激发他们对哲学思想演进过程的好奇心,进而激发他们对智慧的追求。这样的好奇心,就有会使学生更加自觉地去深入思考哲学问题,这样的学习状态就是学生以真正的哲学方式在接近哲学世界。其次,“哲学的方式”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唯物性”、“实践性”、“辩证性”为指导,它注重回归到哲学本身。高中生心理发展表现出的社会性特点体现着高中生向成人世界的靠近,他们希望自己的思维逐渐实现由感性向理性的升华,即他们不仅满足于看到哲学神秘的表面,更想探寻“神秘面纱”后面恢弘而深刻的哲学思想,他们渴望用智慧的哲学思想来指导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生活得更好。
2.2以“哲学的方式”讲哲学是哲学教材的要求
高中生的哲学学习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为主要内容,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现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其真正的价值。《生活与哲学》这本教材,考虑到了高中生学习哲学的特点和兴趣,使整本书的内容具有趣味性、时代性的同时还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性”、“实践性”、“辩证性”。本书的内容大致分为三个板块——唯物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这三个板块坚持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运用哲学式的语言、精炼的例证、相应的原著片段对哲学原理进行阐述。书中的哲学概念是超越生活现象、具体科学的实证而对生活世界进行的抽象概述。比如:在讲《世界的物质性》时,对于“物质”这一概念的讲解刷新了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让学生明白生活世界中的高山、河流、森林甚至微观粒子都只不过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因此,用“哲学的方式”讲哲学,正是《生活与哲学》这本教科书要实现的教育目标,即:训练学生对哲学原理的领悟力和感知力,从而帮助学生探寻生命的意义。
2.3以“哲学的方式”教哲学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智慧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高中生作为有思想、有立场、渴望独立的青年人,他们渴望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从而更清晰地建立自己的思想立场、拓宽思维的广度。而学习哲学是实现这一要求的最好的途径,哲学的使命正是在于对四方上下的探索和对古往今来的追寻。教师在课堂上以“哲学的教学方式”讲哲学,是还原哲学之本义,是在向学生展示哲学凌驾于所有具体科学之上的超越性的魅力。“哲学的教学方式”体现了哲学崇高的“爱智”追求,表现了哲学独特的学科特点,这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辩证思维,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追问问题本身,带领学生向哲学问题的“致极性”边缘靠近,实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养成。
3以“哲学的方式”启发高中生学习哲学
将哲学概念放入哲学史发展的长河中,还原哲学概念地衍生;将哲学问题转化成一个个现实而具体的问题,化解哲学问题的晦涩;将哲学原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合,淡化哲学原理的抽象。教师以这样的方式讲解哲学,能更好地贴近哲学、还原哲学“爱智”的本义,从而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升哲学课堂的魅力和吸引力。
3.1循序诱思,挖掘思维深度
人们对于某一事物的认知一定符合由粗略浅显到细致深入地认识过程,高中生对于哲学的学习也不例外。授课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按照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由浅至深地讲解哲学原理。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鉴苏格拉底提出的“产婆术”。比如:在讲授运动与规律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授课内容设置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1)你见过的运动现象有哪些?(2)你觀察到的运动现象中是什么在运动?(3)运动需要条件吗?(4)运动是有规律的吗?(5)哲学中所说的“运动”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运动”有区别吗?如果有,那么区别是什么?这些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深入到本质、由感性上升至理性,恰似在学生思想的静湖中抛入一颗颗远近不一的石子荡开层层涟漪,这样的诘问一步步深入到学生的思想世界,让学生在思考回答问题的同时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这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能智慧地学习哲学。教师这样层层递进、不断深入地提问,或者学生之间互相问答,有助于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回答问题、互相辩论的过程中感受哲学的魅力,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与逻辑思辨能力。
3.2延伸拓思,拓展思维的广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解课本中的概念,更要还原哲学概念的衍生,从而在对比中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进行批判并接受批判是所有哲学的命运。”“哲学不仅是一种没有历史界限、语言界限和民族界限的普遍计划,哲学还是一种长期由它自身的危机构成的计划。哲学始终是对它自身危机的经验,它也始终通过批判性的要求探寻它自身的根源,它自身的可能性。”比如:在讲解“世界的本质”问题时,老师可以列举古希腊哲学中,哲学家们对于世界本原的认识。泰勒斯:“一切种籽皆滋生于润湿,一切事物皆营养于润湿,而水实为润湿之源”。因此,在泰勒斯看来,水是万物产生的源泉也是万物生长的动因。阿那克西曼德::“在火、气、水、土之中任何一种都不能生成万物。除此而外的其他事物也不能,如某种介乎气与水或气与火之间的中间物。”总之,他认为任何具体的自然物都不能够作为万物的本原,“只有各种无定型之物所构成的原始混沌体,才是万物的本原。”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万物的本原是“数”。这样通过丰富的材料、多彩的思想再现了哲学家们对于“世界的本质”的探讨,让学生们体会哲学思想的历史厚重感,不仅拓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更能使学生以哲学的方式去认识世界、并为改造世界做准备。
3.3巧妙转思,启迪思维的智慧
哲学,其自身的抽象性、思辨性很強,这是学生既渴望接近哲学又排斥哲学的原因。授课教师要针对哲学课程这一特点,巧妙地转换思维,试图找到一种新颖的方式或者新奇的视角讲授哲学课,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自然科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哲学的发展,授课教师在哲学教学中,可以试图将哲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这既可以使学生充分的回顾已有知识,也可以为学生连接一条哲学与自然科学相通的桥梁。从新的视角学哲学,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新鲜感,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讲到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时,教师可以借助哲学家芝诺在进行“否定运动”的论证时提出的命题——飞矢不动。“飞矢不动”显然是芝诺只看到了飞矢运动过程中相对的静止,忽视了绝对的运动,带有很浓烈的诡辩色彩,但是在看似诡辩的背后却蕴含了深刻的辩证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静止只是运动的一个特殊状态;而整个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从一个与学生认知完全相悖的角度出发,介绍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这在拓展学生思维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境界。
以哲学的方式对高中生进行哲学教育,从其理论意义来看,这是以一个较新的哲学教育方式丰富了高中“哲学教育”的理论、拓展了高中“哲学教育”的视角,且进一步提升了高中阶段“哲学教育”理论的学理性和学术规范性,为实现“哲学教育”研究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做了理论铺垫;从其实践意义来看,这可以培养高中生的理性思维、涵养高中生的哲学素养,进而提升高中生的思维高度。
参考文献
[1] 欧阳康.以真正哲学的方式从事哲学教育和教学[J].教学与研究,2001(10).
[2] 汪堂家.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哲学教育——哲学教育的理念与危机[J].探索与争鸣,2009(08).
[3] J.Derrida.Du Droit a la philosophie[M].Paris:Verdier,1990:158.
[4]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
[5] 苗力田.古希腊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6] 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