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县春小麦蚜虫发生因素及防治对策浅析
2018-10-31马瑞邸利刘媛吴平杨旭峰黄继兵
马瑞 邸利 刘媛 吴平 杨旭峰 黄继兵
摘 要 近年来,小麦蚜虫已成为永宁县春小麦上的首要害虫,在2017年开展规模化防治前更是一度呈重发态势,已经影响到了夏粮作物的安全生产。基于此,在调查2014—2017年永宁县小麦蚜虫发生情况的基础上,对小麦蚜虫的发生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切合当地实际的防治策略,为今后开展科学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蚜虫;发生因素;科学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2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18.026
春小麦是永宁县传统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多年来播种面积一直稳定在全县粮食作物种植总面积的20%以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小麦蚜虫是当地小麦上的主要害虫,种类主要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麦无网长管蚜[1]。近年来,随着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物布局、栽培管理方式的改变,乃至生态环境、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变化,小麦蚜虫已成为当地小麦生产中唯一的常发性害虫,且在2017年一度呈现出重发态势,已经威胁到了当地夏粮作物的安全生产。鉴于此,调查研究了2014—2017年永宁县小麦蚜虫的发生情况,并对小麦蚜虫的发生消长规律进行分析,以期对永宁县小麦蚜虫的综合防控、科学防治提供理论指导和帮助,切实挽回因小麦蚜虫防治被动造成的产量损失。
1 调查办法
小麦蚜虫普查于每年永宁县春小麦的分蘖期至灌浆期进行,每5 d调查一次,采取当地小麦主栽区(望洪镇、李俊镇、杨和镇、胜利乡、望远镇)五乡镇随机十点普查,调查点(调查田)采用单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调查20株,记录百株蚜量、有蚜株率、调查田虫田率等结果并汇入小麦蚜虫大田普查表。
2 发生为害特点
2.1 发生面积大,发展迅速
2014—2017年小麦蚜虫发生面积大、发展快。2014年普查小麦蚜虫,5月9日始见越冬代成虫,至5月20日普查调查田虫田率100%,即全面积发生,历时12 d;2015年普查,5月11日始见越冬代成虫,5月15日普查虫田率100%,全面积发生,历时5 d;2016年普查,5月10日始见越冬代成虫,5月24日普查虫田率100%,历时15 d;2017年普查,5月5日始见越冬代成虫,5月10日普查虫田率100%,历时6 d。调查显示,2014—2017年小麦蚜虫的发生面积均占到种植面积的100%,即全面积发生,且从越冬代成虫始见日至普查虫田率100%历时短,最长
12 d(2014年),最短仅5 d(2015年),发生发展十分迅速,具体情况见表1。
2.2 田间高峰进入快,发生程度重
2.2.1 小麦蚜虫发生盛期内高峰日出现快
2014—2017年,除2016年当地小麦蚜虫发生程度轻,高峰日不明显外,2014年、2015年、2017年小麦蚜虫均在发生盛期内即迅速进入高峰期。2014年,当地小麦蚜虫自5月20日发生盛期开始至6月10日规模化开展防治发生盛期结束,历时22 d,高峰日出现在5月27日,发生盛期至高峰日出现仅历时8 d;2015年,小麦蚜虫5月15日即进入发生盛期,至6月1日当地开展防治发生盛期结束,历时18 d,高峰日出现在5月25日,到高峰日出现历时11 d;2017年,小麦蚜虫自5月15日进入发生盛期至6月1日开展防治发生盛期结束,历时18 d,高峰日出现在5月25日,到高峰日出现历时11 d。2014年、2015年、2017年自田间小麦蚜虫进入发生盛期到高峰日出现平均历时仅10 d,且小麦蚜虫发生高峰期均和当地小麦抽穗期高度重叠,小麦蚜虫集中暴发为害,如防治工作不能及时跟上,将對当地小麦造成大量损失。
2.2.2 小麦蚜虫发生程度较重
调查永宁县2014—2017年小麦蚜虫发生程度,除2016年发生程度为偏轻发生外,2014年为中等发生、2015年为中等发生、2017年为偏重发生,发生程度不轻,具体情况见表2。小麦蚜虫属于寡食性寄主,不仅会吸食小麦营养、影响光合作用,而且还传播麦类病毒病,导致小麦减产和品质下降,如防治不及时,将严重威胁小麦生产。
3 发生严重的原因分析
3.1 小麦蚜虫受环境温度和降雨冲淋的影响明显
小麦蚜虫是典型的r-对策昆虫,其生长发育历期短、世代重叠现象严重。温度、湿度是影响麦蚜发生及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而湿度的高低又取决于降雨量与灌水的大小,降雨量大则湿度大,反之则小[1]。笔者调查了当地2014—2017年5月的历史天气,具体情况见表3。小麦蚜虫发育的适温范围一般为15~30 ℃,当温度低于该适温范围时,随着温度的升高,麦蚜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当温度到达该适温范围时,麦蚜的繁殖率最高,其数量会迅速增加。结合当地5月历史天气及蚜虫普查情况,近4年当地5月气温常年略偏高1 ℃,各旬气温基本能满足小麦蚜虫的正常发育,对其发生无不利影响,这是导致蚜虫重发的一个因素。对比当地小麦蚜虫发生轻的2016年和发生较重的2017年、2015年、2014年发现,当5月中下旬环境温度满足麦蚜正常发育时,雨日的数量特别是连续降雨的出现是阻碍蚜虫发生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降雨的冲淋作用明显,可在短时内引起蚜量陡降,相反中下旬降雨偏少则有利于其发生。
3.2 小麦蚜虫天敌发生滞后,种群规模有限
小麦蚜虫天敌是自然控制麦蚜虫口数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笔者调查,永宁县当地麦蚜的天敌主要是食蚜蝇、异色瓢虫、七星瓢虫、龟纹瓢虫、草蛉等捕食性天敌,具体情况见表4。在当地春小麦的全生育期内对其天敌进行普查,2015年、2017年小麦蚜虫天敌普查始见期均为5月15日,比麦蚜的始见期分别晚5 d和11 d,益害比2015年最高为1.14%,2017年最高为0.83%,而2014年、2016年直至麦收都未查到麦蚜天敌的发生,相对小麦蚜虫而言,其天敌的种群数量和规模有限,对小麦蚜虫的调控作用不明显。
3.3 主栽小麦品种单一,种植结构对麦蚜发生有利
当地小麦品种自1985年开始主栽宁春4号至今已有30年以上的时间[2],尽管近年来宁春50号等春小麦的优新品种也有种植,但始终面积较小,常年来宁春4号的种植面积在当地始终保持在90%以上。同时,春小麦套种玉米等套种面积不断压减,2017年单种小麦面积占当地小麦播种面积的80%以上,这一栽培方式的改变与种植结构的调整,加之小麦主栽品种单一对小麦蚜虫等虫害的发生发展有利。
4 综合防治对策
4.1 重视小麦蚜虫的测报调查与监测预警工作
在当地小麦的全生育期内,特别是5月中下旬,除农业部门要做好小麦蚜虫的监测调查工作外,各小麦规模化流转种植大户也要足够重视并积极参与进来,扩大普查范围,增加调查频次,务必准确掌握好小麦蚜虫的发生动态,农业部门要及时准确地发布小麦蚜虫预警信息,必要时迅速召开现场会,并利用电视和网络新媒体等,科学指导防治工作适时开展。
4.2 开展统防统治,形成专业化防治局面
推广应用小麦“一喷三防”等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措施,政府应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建设现代化植保,转变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分散防治方式,大力发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强化植保队伍建设,积极构建新型植保体系,这是从根本上扭转农民一家一户防治病虫难,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污染的有效途径[3]。
4.3 合理添加新型农药助剂,科学使用农药
现阶段,进行科学准确的化学防治仍是小麦蚜虫防控工作的首要技术手段,为了切实降低农药使用量、减少农药污染残留,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应坚决杜绝使用禁用农药、尽量避免使用限用农药,如氧乐果。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和对天敌较为安全的吡虫啉、啶虫脒等杀虫剂来防治小麦蚜虫[4],并合理添加使用新型农药减量增效助剂,如奇功、激健等。永宁县当地2017年小麦蚜虫综合防控统防统治配方中加入奇功农药减量增效助剂,实际使用中降低农药使用量30%以上,药后7 d、14 d分别普查其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防效显著[5]。
5 结论
笔者通过多点普查的办法,调查了2014—2017年永宁县小麦蚜虫的发生情况,发现小麦蚜虫在当地具有发生发展迅速、峰值到来快、为害面积大等特点。通过调查历史天气资料等办法,对其发生特点进行分析,认为近年来永宁县当地春季气温常年偏高0.5~1.5 ℃,降雨又偏少是造成5月中下旬小麦蚜虫暴发为害的主要因素,而当地小麦蚜虫天敌种群数量有限、小麦主栽品种单一也是造成小麦蚜虫猖獗发生的因素。在现阶段的小麦蚜虫综合防控工作中,重视测报调查与监测预警工作是基础;适期开展统防统治,发展实用新型植保机械形成专业化统防统治局面是关键;安全用药,合理添加使用新型农药减量增效助剂,切实降低农药使用量,科学进行化学防治是重点。
参考文献:
[1] 刘生祥,任月萍,李学军,等.春小麦蚜虫消长规律及与气象因素关系的初步研究[J].宁夏农学院学报,2002(2):22-23.
[2] 楊晓婉,李娜,何芳芳,等.宁夏小麦生产存在问题及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2015(9):54-57.
[3] 刘芳菊.杨凌地区小麦蚜虫发生规律及大发生原因与控制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12(5):159-161.
[4] 李鸿怡,李楠,薛晓萍,等.气象条件对山东省小麦蚜虫发生发展的影响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0(2):221-225.
[5] 张广照,檀银忠,杨瑞清,等.枣阳市2012年小麦蚜虫大发生特点与原因分析[J].湖北植保,2013(2):58-
59.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