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县水稻纹枯病在粳稻上发生特点、原因与防治对策初探
2018-10-31郭永清唐运清
郭永清 唐运清
摘 要 纹枯病是湖南省衡山县水稻的常发性和重发性病害。2013年,衡山县永和乡试种植了粳稻,衡山县植保植检站对粳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原因和防治对策进行了初步分析。在有效控住菌源的基础上治理纹枯病,提倡采取扩行减苗、扩氮增磷等防治策略,适当提前第一次喷药的时间,避免纹枯病水平泛滥,降低病穴率;在孕穗期,应适当增加药量,选用高质量、高浓度的药剂,以有效提高治理水平,避免纹枯病垂直扩散。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粳稻;发生特点;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S435.111.4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18.009
水稻紋枯病俗称花脚病,是衡山县水稻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可致水稻叶片枯死,结实率降低,千粒质量减轻,一般造成损失10%~20%,甚者可达50%以上。近8年来,在衡山县均为大发生程度,常年防治面积3万公顷以上,常年损失稻谷1 100 t以上[1]。2013年,衡山县试种粳稻品种武运粳23号、29号,衡山县植保站对粳稻纹枯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进行了调查和初探。
1 发生特点
1.1 发病期较迟,侵染时间长
据初步调查,武运粳23号、29号于5月10—12日种植,纹枯病的始病期为7月上旬,见病期较迟,7月下旬纹枯病扩展速度加快,进入病害水平扩展盛期,8月下旬病害进入垂直扩展盛期,水稻在抽穗以后说高温潮湿天气的影响,其病害现象将会进一步加深,直到乳熟期,这一期间病害发展迅速、严重,且持续时间长,历程约3个月。
1.2 双峰消长,病害扩展迅速,病情严重
调查发现,粳稻纹枯病田间消长呈双峰型,具有两个发病高峰,分别为7月下旬和8月下旬。7月中旬水稻进入孕穗期后,纹枯病扩展迅速,严重度增加。严重病田中心病团为害严重,病斑上升到顶部的倒2叶,甚至剑叶发病,出现不规则“下陷团”,导致植株枯死,出现死孕穗、冒穿到顶现象。详情见表1。
2 原因分析
2.1 栽培管理不当
如果田间管理不当,将会直接促进纹枯病的产生。施肥不合理是致使纹枯病产生的一大重要原因,耕种者为了一时方便,没有严格遵循水稻的生长规律而合理施肥,基肥量过大,尤其是氮肥,大概占总施肥量的80%以上[2],进而导致种植前期水稻疯长,无效分蘖增多,过早封行,田间透气性差,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极易于促进纹枯病的产生,伴随着施肥量的降低纹枯病逐步减轻;但在后期水稻茎叶疯长,储存在植株体内的可溶性氮越来越少,抗病能力不断降低,进而增加了植株的发病概率。另外,搁田不到位同样会增加枯病的发病概率。尤其是一些低洼田,受种植环境的影响,因为稻田理应种植于渗水灌溉环境中,在低洼田中透风、透光性差,在高温高湿的环境里极易引发纹枯病,并且扩散速度快,严重增加了稻田的发病率。
2.2 防治质量较差,影响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2.2.1 对水稻种植前期纹枯病的严重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水稻初期发病的部位一般在中下部,通常比较隐蔽,不易于发现,不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病害治理通常存在滞后的现象,如果早期不及时控制,将会增加纹枯病的病原基数,为后期纹枯病的发展扩散提供了条件,严重增加了病害的治理难度。
2.2.2 防治时用水量不足
一些农户在治理病虫害过程中,用水量过低,常规喷雾仅用30 kg左右的水,仅达到标准用水量的1/3,且由于纹枯病一般发生在植株下方,如果用水量不到位,药液便传不到植株的中下部位,进而影响病害的防治效果,尤其是在水稻封行以后,防治效果就会更低,治理起来难度增加。
2.2.3 药剂品种不对路
目前,在大部分水稻纹枯病防治过程中井冈毒素都是主要的防治药剂,其药效时间短、治理效果差,在纹枯病严重时,很难进行有效控制。2013年实验结果表明,在发病初期使用满穗与拿敌稳防治效果比较好,防治时间长,药效高,在药后21 d仍能保持95%以上的防效。这两种药明显优于井冈霉素,且在药后21 d时,井冈霉菌的药效已非常小,远比不上满穗与拿敌稳。(见表2)。
2.3 粳稻品种抗病性差
当前在市场上比较流行的粳稻品种为高产品种,抗纹枯病的能力普遍较差,甚至一些还高染纹枯病,粳稻生长对氮肥的需求量较高,如果在水稻种植中后期施肥过高,尤其是氮肥的含量过高后,将会促使纹枯病的产生,且传播速度快。
2.4 田间菌源基数充足
纹枯病属于一种流行病害,如果在上一期种植中残留菌核在土壤中将会直接影响植株的发病概率。比如在上一年种植时纹枯病发病率较高,残留到田间的菌核较多,稻株初期的发病率就会相对较高。近几年,水稻纹枯病一直盛行,在田间残留的菌核数量充足,为病害的产生提供了足够的菌源。
3 防控对策
3.1 打捞菌核,减少菌源
在翻耕田地时,残留到田里的菌核一般都会漂浮在水面上,混杂于麦根与杂草等残体中,当漂浮到田脚边时,应迅速捞出并带离田地,这样能够很好地降低初次菌源的数量,并有效控制纹枯病在次年种植中的发病概率。
3.2 加强肥水管理,培育壮苗控病
1)结合水稻的生长特点与气候条件,合理安排灌溉,在种植前期应控制单次灌溉量,增加灌溉频率,特别是在水稻分蘖末期直到拔节期前,要合理搁田,之后再通过干湿交错的排灌方式,来减小株间的湿度,以确保植株健康生长,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进而实现有效治理病害的目的。2)综合考虑土壤肥沃程度与水稻的品种特性,并结合测土配方,合理进行氮磷肥的搭配,有效调整速效肥、农家肥等施加比例,严禁大量施加氮肥致使在水稻生长后期植株徒长。
3.3 采取“前压、中控、后补”的防治策略
在防治粳稻纹枯病过程中,其中有3次用药非常关键,1)粳稻种植的第一次用药,要适当比往年提前用药时间,合理掌握始病时间。2)在水稻孕穗时期,这一次的药剂量要适当加大,提高药剂浓度,避免水稻病害垂直扩散,以减小水稻病情,实现保护水稻茎叶的目的。3)水稻结实时期,近几年,由于水稻种植后期温度高,湿度大,水稻生育期延迟,田间小气候促进了水稻纹枯病的产生,加之后期不在使用农药治理病害,这极易造成纹枯病在后期再度暴发的情况。
3.3.1 始病期用药
结合示范情况,粳稻纹枯病极易重发,如果治理不及时,极易出现再爆发情况。因此,纹枯病防治必须提前严格治理,最佳的治理时间应在病害的初发期喷药,提早治理在发病盛期用药。初发期用药效果比较好,且药效时间长,显然要比始盛期药效要好很多,伴随着喷药时间的推移,药效逐渐减小,对纹枯病的作用逐步降低。(见表3)。
3.3.2 选好药剂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应选用高效、持效期长的对路药剂,减少用药次数,提高防治效果。如75%肟菌·戊唑醇WG(拿敌稳)、24%噻呋酰胺SC(满穗)、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SC、丙环唑、已唑醇、苯醚甲环唑、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烯肟菌·戊唑醇、井·丙环唑、井·已唑醇、戊唑醇等。防治纹枯病时,高效药剂要交替使用,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减少化学农药用量。
3.3.3 增加用药次数
试验结果表明,每667 m2用2.4%井冈霉素AS 500 mL、
12%井冈·蜡芽菌AS 250 mL、5%已唑醇SC 80 mL,间隔7 d打两次药剂,比一次防效明显提高10~1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两次用药可明显提高药剂的防病效果,尤其对井冈霉素等防效一般、药效期较短的药剂提高幅度更大,选用此类药剂必须立足于两次或多次预防用药,确保药剂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见表4)。
3.3.4 适当加大用水量,提高防治效果
由于纹枯病的产生都是从植株的下发向上方扩散,在喷药时要特别注意水稻的中下方,尤其是在中后期,应适当增加用水量,使药液能够传到植株下方的发病位置,喷药需均匀,提高治理效果,避免药液不够的情况。试验表明,在药剂量固定而增加用水量时,防治效果逐渐递增。在水稻种植中后期由于田间温度高,透光性差,应适当增加用水量,以确保治理效果,用水量应达到50~60 kg,迷雾用水不能低于30 kg,均匀喷雾,使药液到达植株中下部,以保证防治效果。(见表5)
3.3.5 重抓孕穗期防治
着重治理水稻孕穗期的纹枯病,是有效防止纹枯病垂直扩散的关键环节,孕穗期水稻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病害达到高峰期,如果防治不到位,将会直接导致水稻上部叶片感染纹枯病,进而影响水稻产量,因此此时治理应尽可能选择高效的药剂。并且孕穗事情叶片重重、植株茂盛,应适当增加药剂量,均匀喷洒到植株上,特别注意植株中下方,防治药液不够的现象,提高防治效果,确保水稻上方叶片正常生长,有效防止病害垂直扩散,降低病情,减少损失,对保護水稻后期的生长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春艳,霍建飞,郝永娟,等.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杀菌剂筛选[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
[2] 余功明,胡春锦,史国英,等.不同氮源条件对稻纹枯菌营养亲和性分化的影响初探[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