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抛秧立苗技术应用及推广工作探析

2018-10-31张云沈克俭向艳丽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14期
关键词:理论基础推广

张云 沈克俭 向艳丽

摘要 在对抛秧研究的历史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分析抛秧立苗技术应用的理论基础和抛秧立苗应用实践,同时对抛秧立苗技术的推广进行了相应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 抛秧立苗;理论基础;推广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4-0060-02

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再加上农村耕牛的减少,传统手工插秧方式已经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抛秧技术是一种轻松简便的栽种技术,可将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可节约成本,促进农民增收。但是,抛秧技术也存在技术瓶颈,即抛撒方式导致抛秧呈零散性及东倒西歪的姿态,非直立苗达60%以上,或因下雨等原因造成原来所抛位置移动或因曝晒使秧苗根系不稳造成干枯现象。因此,如何利用物理学及数学知识使秧苗位置较为匀称,能够及时地使稻苗直立生长是抛秧技术中的关键。

1 抛秧研究的历史回顾

由于泥土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抛秧时将重心控制在根部,根部的泥土浸入水中就会下沉,进而使秧苗直立生长。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农业科学工作者就提出了自然带土抛秧,但出现了抛撒不均匀、平躺苗过多等问题。平躺苗根系难以深入泥土,常呈漂浮状,遇大雨会移位,久晒会枯黄,即使后来自然立苗也会造成立苗快慢不一致,生长进程不一致,严重制约抛秧的分蘖及高产。近些年来,在引进其他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用盘钵栽培,但如何提高成活率、分蘖率和高产率仍然是抛秧技术的难点。

2 抛秧立苗技术应用的理论基础

不同学者针对不同重点进行了研究,如利用抛物线的知识发明了抛秧机,较准确地使秧苗到达指定的位置;利用物体落地重心向下的知识培植土球,使秧苗朝上[1];有学者着重从秧苗培育方式、抛秧方式、水田的平整度、育秧孔的形状等因素來进行探究[2]。

2.1 抛秧直立理论

由于抛秧方式的不同,秧苗抛出后一般呈3种状态,即直立状态 、倾斜状态和平躺状态,其中直立苗仅占30%~40%,倾斜苗变成直立苗需要3~4 d,平躺苗起身则需要更长一段时间,对抛秧稻产量造成直接影响。立苗是指平躺苗和倾斜苗变成直立苗的过程。立苗过程需要时间为15 d以上。抛秧秧苗是否直立,学者提出了以下解释:非直立苗是由于秧苗体内生长所需营养和激素促使根部向下生长;直立苗是由于分蘖节上下细胞生长速度不一致,导致分蘖节变弯,弯曲处长出许多须根,一直下扎,从而形成一个使秧苗直立的支点。

2.2 基于抛物线理论的抛秧理论

机器抛秧是充分利用了抛物线理论,通过不断调整抛秧盘与地面的夹角,采用不同的动力来抛撒,其与人工抛秧相比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克服了人工抛秧的零散性、不均匀的缺点。

2.3 重心向下的抛栽理论

物理学上的重心向下理论为抛秧立苗提供了理论基础。带土抛秧是秧苗能够直立或倾斜立于水田的一个重要保证,育秧盘是土球定型不可缺少的工具。农业科学工作者发现,土球比重越大,苗丛重心越低,立苗效果越好[3]。可以通过选择固定型号的软质秧盘或控制株高来实现对土球比重的控制,如用5%烯效唑浸种、15%多效唑喷施控制秧苗过快生长,将秧苗株高控制在15 cm以内。秧苗过高,不易立苗,即使立苗也有可能造成初期的秧苗倒伏。育秧盘选择对节约资源、节省劳动力非常有利,秧苗株高超过20 cm,可选择大孔秧盘,田面平整且呈浆糊状的立苗率高达60%;株高15 cm左右的秧苗,中孔秧盘最适合,田面平整且呈烂泥状的立苗率可达50%;乳苗、矮化苗的抛栽要用小孔秧盘,带有黏性泥土的秧苗很结实,抛撒过程中不松散,扎根深,立苗后的分蘖能力强,易高产[4]。实践证明,带土抛栽比无土抛栽立苗效果、增产效果要好[5]。

3 抛秧立苗应用实践研究

3.1 准备工作

3.1.1 机器准备。单人操作的小型抛秧机1台,由秧盘、气管、角度调节器等组成。这种抛秧机操作便捷、成年人背起能够长时间的操作。生产率0.22 hm2/h,最远能抛射12 m,功率2.0 kW,净重12 kg。

3.1.2 带土秧苗的培养。先精选种子,再用福尔马林浸种,然后催芽、包衣。用黏性泥土1 kg、细河沙1.2 kg、草木灰0.4 kg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虫剂、壮秧剂、枯必青(剂量详见说明书)等和成均匀的泥团,再放入已催芽的谷种5 kg,处理好后放进软盘,再加上黏性黄土,再盖上地膜,适宜温度在25~30 ℃之间。为了保证湿度,可以在早晚补充水分。稻苗达到高1.4~2.1 cm、根长2.5~3.0 cm后,再在薄膜棚中养育7 d就可抛栽,3 d后扎下新根。

3.1.3 秧田准备。秧田应该呈烂糊状,田水不能太深,在0~2 cm之间最为适宜。选择晴好天气抛栽,忌大雨天抛栽。为防止水淹,田内要做好排水沟;为防止曝晒,要保证水源,确保可以随时灌溉。

3.2 机器操作

背负机器一般在田埂四周抛撒,田面积较宽可下田抛撒。少喂多抛,按密度进行抛撒,不宜过密、过疏,密度保持与栽秧差不多即可。用油门和仰角控制抛秧的远近,顺风抛秧、逆风补秧。

3.3 应用情况

小型家庭用的抛秧机已在平原之地广泛应用,但在龙山县农车镇运用得少,很多时候只是农技站及少数农户作试点用,多数农户还是人工插秧。笔者于2014—2015年在龙山县农车镇选择5家农户进行试点,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抛栽水稻比插栽水稻增产1 125 kg/hm2;二是带土抛栽的发病率低于人工插秧;三是机器抛栽的秧苗立苗率高于人工抛栽,为75%以上;四是机器抛栽的秧苗较人工抛栽均匀,补苗率低;五是机器抛秧稻成穗率远高于插秧稻,有效穗数多328.5万~532.5万穗/hm2;六是抛秧稻抗病能力、抗倒伏能力较插秧稻强;七是抛秧稻透光性强,谷粒饱满。

总之,抛秧是一项节约资源、低消耗、高效益的技术。抛秧稻较插秧稻虽只增产1 125 kg/hm2,但节约成本近10 500元/hm2。机抛秧是人工插秧速度的13倍以上,而且根伤少、植伤少。

4 抛秧立苗技术的推广研究

4.1 抛秧立苗技术推广的机遇与挑战

4.1.1 农民的年龄、田产多少和主要经济收入、文化水平是农民是否采纳抛秧技术的因素。据调查,农户如果年龄大、田地面积大,则对抛秧技术比较热衷。农户年龄大,务工的可能性小,农业成为其收入的基本来源,但由于逐步丧失劳动能力,采用抛秧技术的可能性很大。农户田地面积大,希望通过技术改良獲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比较容易接受抛秧技术。另外,文化水平高的农民一般也会积极支持抛秧技术推广,有利的舆论氛围也有利于抛秧技术的推广。

4.1.2 政府管辖下的农技站是技术推广的推动机构。乡镇农技站是农民获得技术、购买种子的主要地点,只有他们有资格、有实力组织农民进行培训。据调查,虽然农民积极参与农技部门组织的培训,但由于有风险存在,多数人不愿采纳先进的技术。培训结果显示,仅有50%的农民基本赞同农技站的抛秧推广工作,也愿意积极推广此项新技术,表明农技站的抛秧推广工作大多在试验阶段,要普遍推广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4.1.3 抛秧技术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是技术推广工作的挑战。农民是否接受一项新的技术取决于技术本身的诱惑力。如果技术本身存在着高成本、低回报或者难以攻破的技术瓶颈,最后只能导致农民放弃它。

4.2 抛秧立苗技术推广策略

4.2.1 搞好立苗攻关,让农民能够清楚地看到机器抛秧的立苗率高。抛秧立苗率低一直是困扰农民的问题,平躺苗及倾斜苗是否能直立也让农民非常疑虑。除加强理论指导外,农技站的工作人员应拍摄好抛秧立苗全过程,让农民看到清晰的画面,打消农户对机器抛秧的疑虑,同时,这也是抛秧技术推广一个较好的突破口。

4.2.2 提高农民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水平。抛秧立苗是一项新的技术,需要基层的农业主管部门加大对工作人员以及农民的培训,增强干部群众采纳此项技术的积极性:一要加大视频等影像资料的学习力度;二要采取一对一的辅导;三要充分发动群众的力量,让那些接受能力强的农民帮助那些接受能力弱的农民。特别是要从抛秧立苗的理论基础去提高干部和农民的理论素质,例如抛秧直立理论中平躺苗、倾斜苗能够直立这个关键点是理论学习中的重点;基于抛物线理论的抛秧理论中架好抛射角以及调好动力是关键;重心向下的抛栽理论中如何选定一定标准的育秧盘及配备一定比例的球土是关键。

4.2.3 创办试点户、试点村,起到带动的作用。要全面实施抛秧技术,就必须树立好典型,让农民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各地政府要充分重视这一工作,要把榜样设在普通的农民田里,不能设在试验田里。

4.2.4 要给予农民经济上的保障。可以与农民签下责任状,如果不出其他问题,保证其收入不会比插秧稻低;要给予家里特别困难的农户贷款、资助等经济上的支持,例如给家庭困难又愿意采纳抛秧技术的农户提供抛秧机等。

4.2.5 找准抛秧技术推广的目标群体。没有劳动能力又无其他收入来源、水稻种植大户、看到过抛秧稻的成长至丰收的农民等群体可作为抛秧技术推广的目标群体。

4.2.6 要充分利用农村闲置田地作推广基地。龙山县农车镇由于外出劳动力的增加,闲置的水田较多,农技站利用留转和租用等形式做抛秧试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研究过程中要加强对研究过程的管理,注重研究过程中的细节,不能人浮于事,搞假研究,以免对抛秧技术推广带来负面效应。

5 参考文献

[1] 李瑞,卢钰升,徐培智.浅谈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3):1-6.

[2] 郭保卫,张春华,魏海燕,等.抛秧物理立苗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及其调控因素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9):3945-3953.

[3] 郭保卫,张春华,陈厚存,等.抛秧立苗的根系特点及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11,25(6):621-628.

[4] 夏敬源,谢建华.我国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中国农技推广,2005(9):9-12.

[5] 秦华东,张国宏,肖巧珍,等.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研究进展[J].广西农业科学,2006(3):233-237.

猜你喜欢

理论基础推广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思考
浅议中职计算机基础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会计准则变革的非预期效应理论框架构建
国产小成本电影全媒体推广的边际效应探究
农村地区进一步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有效途径
在医疗卫生单位推广运动处方的研究
关于汉韵文化主题餐厅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