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古琴的世界里

2018-10-31苏水梅

闽南风 2018年9期
关键词:古琴文化

苏水梅

谢建东这个名字,也许注定和古琴联系在一起。

身为著名的斫琴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传统制作技术代表性传承人的谢建东,更喜欢称自己为“村长”。2003年,谢建东在厦门成立“龙人古琴”。十多年来,“龙人古琴”始终致力于古琴文化的研究与推广,如今已成为古琴界最具代表性的品牌之一。2010年,“龙人古琴”落户漳州市长泰县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并正式命名为“中国龙人古琴文化村”。也正是从那一天起,创始人谢建东就成了古琴文化村的“村长”。谢建东说自己喜欢呆在乡野山间的文化村里,感受鸟语花香,琴声袅袅。当然,他更希望龙人古琴文化村,能成为古琴的家,能让更多爱好古琴的人士聚集到这里,让古琴文化传承下去、传播开去。

古琴,也称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长约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宽六寸,象六合之意;琴面镶之以金玉圆点,叫作徽,十三个徽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及一个闰月;琴面弧,象征天圆,琴底平,象征地方,天圆地方,合阴阳之说;古琴最初有五根弦,象征五行,据传经文王、武王各加一弦,遂成今日之七弦琴。2003年,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5月20日,古琴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古琴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发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那些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等转化为人民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既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古琴不仅是一件乐器,它的身上承载着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士文化精神,代表着历代文人士大夫的品格、思想智慧与人生态度。”谢建东说:“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一项民心工程,也是一项未来工程,对于提升中华儿女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福建崇文重教自古已然。有学者这样写道:“福建人是开放的,目光远大、襟怀宽广,善于取精用宏、博采众长。福建人笃定、庄敬守正,和而不流,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取向充满自信,执着坚守。这种自信与坚守,体现在古往今来众多贤达之士的卓越见识和治学实践中,更渗透在广大民众日常生活和社会风俗中。福建人对不同文明的尊重与包容,赢得世人的尊敬和赞誉。”祖籍泉州安溪的谢建东身上,显然集中了福建人身上的許多优点。起初从事木材改性处理技术研究的他,在20世纪90年代已是闽泉州地区知名企业家,而在事业辉煌时,一件事情让他开始转入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古琴的研究,“看了一些书以后,跟一些做琴师傅交流,发现他们不懂材料,我在研究过程中发觉把木材知识运用到做琴上很有意义,而且我觉得自己做琴有天分,能做出好琴。”正是秉持一种“想做好琴”的心态,加上自己对木头性能比较熟悉的优势,谢建东一头扎进了制作古琴的世界里,一晃就十几年。

谢建东秉承传统工艺,大胆创新,组织众多学者、演奏家和相关的技术人员共同研发出“龙人冰弦”。“龙人冰弦”以人造纤维为原料,质地比钢弦软,比传统丝弦硬,且经久耐用,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在古琴弦的运用上,“龙人冰弦”避开了钢弦令人生厌的金属声音。这一创新,被中国琴会名誉会长、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祥霆先生确认为是“划时代的贡献”,它解决了古琴在琴弦材质选择上五十年来一直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目前,“龙人冰弦”和“龙人古琴”已在海内外被广泛使用,掀起了一场古琴的“音色革命”。

乡村的夜晚,像老朋友一样,和蔼可亲,既热烈又清明。“斫琴坊”前的空地上,一棵棵古树枝叶分披,浓荫匝地。谢建东显然是以一种奋不顾身扎进去的状态在制作古琴。可以想见这样一个场景,在寂静的夜里,只剩下一个人,在时间的深渊旁,思绪明灭,犹如星光。在阔大的“斫琴坊”里,一个孤独的身影在不停地忙碌着……“龙人古琴”里的每一床龙人古琴均由手工斫制,历经选材、定型、琴面、槽腹、合琴、配件、灰胎、打磨、定徽、安足、面漆、上弦等上百道工序,七年斫制而成。“为了唤起对生活的热情,我们付出了极大努力。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可能使我们渐渐丧失热情产生懈怠。”寻访别样的生活方式,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态度。谢建东沉浸在他的古琴世界里,乐此不疲。

这一天,走进龙人古琴文化村的大门,一池碧绿的荷花映入眼帘,淡淡的香味扑面而来。那碧绿的荷叶那么新鲜,一张张摆在水面上,有的像一把撑开的小伞,有的像碧绿的大圆盘。那一朵朵荷花有的早已盛开,有的含苞待放,仿佛为了表达与这片土地的亲和,都闪烁着丝绸般的质感。

事有恰巧。著名诗人舒婷女士也在这个晴空碧日的早晨,来到了龙人古琴文化村。谢建东村长先带领客人们到了龙人书院的讲堂里,观看了古琴的相关介绍,并欣赏了古琴演奏。在座的人无不专注地倾听,“是力量的中心体积,是水的伸展的能量,充满生命不能动摇的孤独。”聂鲁达的诗句萦绕于耳际,来自古琴的声音:宽广,幽深,而又生动,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在接着的座谈中,舒婷女士谈到,“之前在不少场合也听过一些古琴演奏,总感觉到古琴的声音不大,显得单薄。今天在龙人古琴文化村听到的演奏,古琴的声音是厚实的,听起来挺不错。”谢建东村长一边泡茶一边介绍古琴制作的过程,简要阐述了古琴发声的关键部位以及如何判别一床好琴。

座谈会后,谢建东带着客人们参观了“百琴室”。到访的客人无不啧啧称赞。我注意到,谢建东不断地强调,这里收藏的古琴,都是采众家之长,集多家之智慧,精心斫制而成。每一床古琴都包含对自然之力的充分理解,又体现出中国人审美中一以贯之的飘逸之感。“百琴室”可以称之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殿堂”。在这里,一床床古琴就是一个个经典的注解,见证谢建东一如既往地以赤忱匠心演绎中国故事。“龙人古琴”正是凭借优质的产品和诚信服务,以人为本、文化先行的理念,始终坚持纯手工工艺程序,将作品的原汁原味呈现出来,而深得许多艺术大师的喜爱。

许多熟悉和了解“龙人古琴”的人,也许都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龙人古琴文化村”为什么能聚集那么多的人气?

原因其实很简单。龙人古琴文化村,吸收传统文化的丰沛营养,根深蒂固;嫁接异域文化的精华,花繁叶茂。因而它是博大的,是多元的,具有独特魅力,焕发着沉雄葳蕤的生命气象。

路,在思考中,也在实践中。谢建东先生不仅在古琴制作技艺上不断在实践中探索,成就辉煌。近年来,谢建东在古琴文化教育上做了许多的尝试,努力在古琴文化的传播实践中探讨古琴文化教育的开展,在古琴文化教育的开展及探索中拓展古琴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在“龙人古琴文化村”,我还看到每一间茶舍里茶桌上的茶盘,均是精心雕塑过的古琴的外形,一边喝着茶,一边不禁要羡慕谢建东过的是一种稳定而雅致的生活。他略微显瘦,内敛的外表下,内心鼓荡着的究竟是怎样一种浪漫情怀。龙人书院里陈列着许多木匠师傅的工具,就是这样一些物件,透露出生动的文化气息。茶香氤氲,宾主尽欢。我静心谛听,似乎从历史深邃处看到文化强劲的光亮。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中国学人正在以更有力的方式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也正以积极的态度回应现实,正在建立起与公众、社会、时代的紧密联系。随着国家的繁荣昌盛,文化和艺术以涵养人心的力量,在“成教化,助人伦”方面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如今,国家对传统文化高度重视。可以说,“龙人古琴”正在成为漳州人心中的文化符号,成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

猜你喜欢

古琴文化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寻访千年古琴
谁远谁近?
传承和保护古琴艺术
传承 民族 文化
古琴艺术的发展
什么是文化
广陵古琴沪上琴箫合奏
九重环佩艳琳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