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新初中科学拓展性课程开发的策略研究

2018-10-31李榕荣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27期
关键词:课本科学探究

李榕荣

(浙江省湖州市菱湖镇第三中学,浙江湖州 313018)

拓展性课程的开发是学校和教师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重新加工和创造,通过筛选、改编、整合和拓展等方法充分挖掘现有资源,立足实际编写更符合本校学生、学校以及社会真正需要的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的拓展性课程教材,并通过学校同意正式开展相应的拓展性课程和探究活动。然而,拓展性课程从课程资源上来说具有极强的地方性,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文化传统千差万别,使得拓展性课程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不可能完全统一,难以形成统一的范式。这对于习惯了以课本为指导的中小学教师来说,缺少了可供使用的“教科书”,给课程实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课程开发迫在眉睫!

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围绕《科学》的实验与探究,开发具有《科学》学科特色的活动类拓展性课程显然是十分适合的。经过大量的学习、分析、研究与思考,认为进行科学活动类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主要需要遵循以下策略:

1 匹配性策略——围绕课程核心,筛选活动类型

拓展性课程开发的核心是科学活动,使学生经历科学知识与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相互作用,就是提倡学生亲自“做科学”,也就是亲自进行“科学探究”。学生通过积极、能动的科学探究活动,掌握科学知识,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并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中,理解科学、理解物理、化学、生物及其内在规律,从而形成和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而我们的拓展性课程设置的活动类型,就是要匹配科学实验与探究这一核心进行筛选。

1.1 观察体验类:如观察种子的发芽、观察根、茎、叶的结构等。着重培养学生从科学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做观察记录的能力、科学地采集、整理、统计数据的能力。

1.2 趣味实验类:以趣味性、生活性为主,趣味性如制作水火箭、走马灯,生活性如自酿米酒、自制绿豆芽、自蒸馒头等,可简单借鉴劳技课程。着重于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注意引导他们了解趣味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突出趣味性,操作、原理宜简单。

1.3 制作实践类: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和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依据学生已经知道和了解的科学原理,进行一些简单的动手制作(如制作温度计、滚轮测距仪),提供图纸、制作方案等,让学生依照方案制作,同时允许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失败和进行合理创新。此类活动可在课内完成也可在课后完成,但课前需要较多准备工作。(可搭配一些简单的材料包、工具包)除了提供制作方案的内容之外,也应鼓励学生的发明创造。

1.4 科学探究类:培养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并实施的能力。给出情境,可帮助学生提出问题,请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等科学方法,自主设计探究方案,并在较少的辅助下完成探究过程。

1.5 调查考察类: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鉴别资料的能力。

2 整合性策略——发散知识网络,链接课内课外

2.1 拓展性。要对课本内容进行拓展,包括对课本知识的延伸、补缺和丰富。例如,课本里很少用到数量估计的方法,很少用到统计的方法,我们要利用活动课加以补缺;课本讲冰的熔点为0摄氏度,可以利用活动课让学生认识到冰的熔点与压强有关,还与杂质有关等。七年级还可以做测量硬币的密度——累积法;八年级结合浮力知识,测量液体的密度——制作密度计;八、九年级可以在限定条件下测量密度(只用量筒和烧杯、只有天平和烧杯等等)等等,利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如果让学生动手、动脑和表达,鼓励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能提高学习的兴趣,提升科学素养。

2.2 应用性。要注意选择一些跟生活紧密联系的活动,以体现科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例如,大气压技术、节能减排技术、高新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等。我们可以设置“相关链接”栏目,也可将活动相关的应用性知识对学生进行普及和介绍。比如链接“氧中毒”、“不同水果储存的最佳氧气浓度”、“空气净化的方法”等等,既贴近生活,又关爱生命健康,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2.3 趣味性。玩是儿童的生活方式,也是儿童的学习方式。要将教育寓于儿童的游戏之中,使学生感觉活动很有玩味,从而使他们喜欢这门课,进而喜欢科学课。在选择项目时,不要太受课本内容的约束,不要始终在课本要求的范围内打转,要敢于突破课本的束缚。

2.4 实践性。活动类拓展性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观察、实验(包括实验探究)、调查、制作,等等。理论探究不属于本课程的范畴,但通过观察去画图则属于本课程的范畴。

2.5 新颖性。拓展性课程虽然是给学生使用的,但如果进入课堂,选择权却在于老师。要让老师们从中看到他们想不到的项目,让他们有新鲜感。所以,内容必须新颖独特,让人眼前一亮。

以上提出的几个选择要求,并不是说每一个项目都要同时满足,而是不同的项目应该各有侧重。

3 实用性策略——立足师生需求,服务课堂教学

我们开发的科学活动类拓展性课程并不只是给别人看的,而是作为课程在课堂的环境下使用的,这就要求课程中的每一个项目都立足于教师的提升和学生的发展需求,为课堂教学服务,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3.1 要具备确切的可操作性

开发者不能仅凭自己的经验或别人成功的案例来预期课堂效果,必须亲自动手去做,甚至还应让对应年级的学生去试做一下,看看实际会出现什么问题,包括硬件条件是否满足,活动的器材和材料学校里有没有(在家里做的活动与在学校做的活动,器材的选择是不同的),是不是容易获得,安全性如何,现象是否明显,效果好不好,活动时间是否合适(这一点非常重要)、资源是否浪费……另外,实验中容易遇到的问题也要事先考虑完全,并有所交待或提醒。

图1

再如在开发《空气污染与人体健康》这个项目的第二个活动:检测空气中的含菌量(见图1)时,根据实验原理(见图2-现象解释),这个实验应该是操作方便、现象明显,非常适合作为拓展性活动的。但是,当我们真的按照活动过程(见图2-活动过程)去实验之后,发现结果与我们的预期相差甚远,我们根本无法区分蓝色的深浅,实验效果很差。最终这个活动因为现象不明显而被替换。

图2

图3

3.2 要具体、准确地表达

拓展性课程一般一周安排1节课的课时,我们要在这一节课里将课程内容完整地呈现,这就需要精准的时间分配和对活动的准确把握,因此,编写者在文字语言的表达上,要尽量具体而不能大概:如“一段时间”最好要写明多少时间; “加热使之温度升高”最好要写出温度升到多高;有些反应需要特定的条件就要把条件列出来等等,这样可以帮助授课教师更好地分配课堂45分钟并使活动顺利进行。

3.3 要注意图片的质量

拓展性课程是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的,精美的插图也会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所以配套的图片应该兼具科学性和美观性。我们开发者提供的图稿要清晰,最好有反映学生操作方法的照片。拍照时,背景要干净,不能让乱七八糟的背景干扰了拍摄的对象,要关心学生希望从图片中能得到什么信息,而不是用照片来宣传自己。如果有学生拍进来,要注意学生的仪容仪表、绘制的图片线条要清晰、活动过程的图片最好不要是从别人的照片扫描而来的。

总之,初中科学活动类拓展性课程的开发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遵循以上策略来开发拓展性课程,就是要以《科学》教育目标为宗旨,选取一个从教育内容到过程到目标的师生之间互动的最佳结合点。开发生活化、多样化的科学拓展性课程,更要立足学校实际,挖掘学校的教育资源,发挥学校的教育优势,传承学校的文化内涵,综合规划,构建学校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适合的教育。

猜你喜欢

课本科学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