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行语特点的分析

2018-10-30宋美丽

读与写·下旬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流行语方言词语

宋美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30-0256-01

流行语的存在和流行是客观事实,既是一个文化现象,又是一个语言现象,而且常常是一个临时的现象,对语言来说,它的存在并不说明它必然会成为语言的合法成员。因此,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流行语的性质、特点,以期对流行语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1.流行语具有流行性

因此流行性是流行语的本质属性。流行语都有一个从流行到不流行的过程。流行语的发展前途只能有两种:一是消失,即在使用中被淘汰;二是被接纳,进入一般词汇。如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时候,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经济刚刚起步,亚洲“四小龙”是尽人皆知的描述亚洲四个经济大发展地区的说法,连中小学生智力竞赛都会问到“四小龙”,但现在,不要说“四人帮”是哪四人不知道,“四小龙”还有谁在说呢?反观今天的“超女”和“PK”如火如荼,而且通过网络手机等一下子会达到全民皆知的地步。流行语是一种动态现象,产生、消失或被接纳都有一个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可以有长有短,甚至有些新词新语本身就是作为流行语而创造的。

2.流行语具有时代性

流行语是社会生活面貌的晴雨表,流行语最贴切地反映着时代的变迁。比如,07年的春节晚会小品《策划》中宋丹丹的那句“你太有才了”也成为07年的流行语,而08年说得频率相对降低。

再例如,把30年前后的流行语言一比较,就会发现,中国社会已经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6年,是政局动荡的一年。因此不仅新闻媒体,连老百姓口中的流行语,也往往与政治脱不开关系。在那样的岁月里,人们是怎样一天天生活的呢?从一些流行语中也可见一斑。家家户户在“工矿”、“市农”、“外农”中犯愁,因为青年的就业是不由自主的,父母因为想念子女,盼望孩子回来养病和照顾自己生活,纷纷在动脑筋冒风险搞子女的“病退”。

2006年与1976年完全不同,关键词不会再像30年前那么政治化了。

1976-2006,经济建设成为中心,是中国经济改革和变化最大的30年。伴随着种种新事物、新尝试的出现,市场经济中的流行词语也一波接一波。哪里的社会生活活跃,哪里就有流行语出现。比如20世纪70年代末,自由市场开放了,于是就流传出“缺血”、“跑秤”、“斩冲头”这样的新流行语,“联产承包”、“包产到户”、“黑市”,则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话语体系。90年代股市兴起之初,群众广为关注,于是就有一批与股市有关的流行语产生并流行开来,如:“牛市”、“套牢”、“接盘”、“跌停板”等。到90年代市场放开以后,“黑市”、“议价”则被“跳蚤市场”、“大卖场”、“广场”、“跳楼价”、“起板价”等取代,到了20世纪末,又出现了“网购”、“竞拍”等新词语。30年后的青年变得很文明,会“海选”,平等参与竞争。

我们从流行语中看到了时代前进的脚步。

3.流行语具有高频性

流行语的使用频率比一般词语要高,是一段时间内群众所喜闻乐用的。比如说,2007有许多公众都知道了基金,成为了“基民”;比如说,在一片物价上涨声中,就连卖菜的小商贩都知道了CPI,知道了“跑不过刘翔,也要跑过CPI”的期盼之语。再如“助学贷款”、“农民合作医疗”、“法定节假日调整”、“金猪”“奥运火炬手”等等。再例如教育界的,“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负担,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教育体制非改不可”等等。只在一定社会群体中具有高频性。高频性还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因為流行语的“流行”都有一个过程,而且不同文化程度、不同修养、不同语言习惯的人使用流行语的态度也不相同,流行语的使用有很大的选择性,高频只是相对于一般词语的平均使用频率而言的。

4.流行语具有全民性

一般来说,流行语常常发源于地域方言或社会方言,但不等于说流行语只属于地域方言或社会方言。像“国脚”“前卫”之类的流行语是由书面语转化而来的。当地域或社会方言的流行语使用的范围逐渐扩大,经过书面语的过滤,就可能成为普通话的流行语,比如“大哥大”“买单”等。比如像这些流行语“非典”“伊拉克战争”“三个代表”“短信”“油价上涨”可以说是全民皆知。

5.流行语具有方言性

流行语基本上发源于地域或社会方言。如大连话的“发贱”等;有些来自学生或普通知识群体,如北京话的“跟着感觉走”“平常心”等,如东北话的“I服了U(我服了你)”等;有些来自青少年,如北京话的“小菜儿”“飒”等,上海话的“牙大”“吃转”等;有些来自黑话,如北京话的“趟路子”“雷子”等,上海话的“打野鸡”“老头子”等。随着使用的扩散,这些社会方言词就成为地域方言的流行语。因此可以说地域方言的流行语都来自地域社会方言,但地域社会方言词语却不一定都是流行语,因为大部分社会方言词语只使用于特定的社会群体。比如北京话的“考研”“刷课”等,大连话的“爽”“腻歪”等。主要使用于学生群体,“放血”“折”等是使用于流氓群体的黑话。

所以说:“流行语具有方言性”。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流行语不但具有流行性,它还存在于不同的层级,附属于不同的层面,而且大多比较有创意。我的讲述可能还比较浅,不够全面,流行语的特点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探讨和研究。

猜你喜欢

流行语方言词语
方严的方言
容易混淆的词语
方言
流行语大盘点
找词语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大学流行语考察
巧借 流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