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与研究
2018-10-30汤蓉
摘 要: 传统数学的灌输形式已然成为过去,现在的数学更倾向于生动、形象,更倾向于成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一种基本工具。小学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因此,小学数学的生活化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生活化;陶行知思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数学学习的源泉。”的确,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日益提高,在课程改革的過程中,我们必然抛却那些传统中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引进新思想,如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生活化”思想,更好地推进生活化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与研究,促进学生全面素养的提高。如何通过有效地设计,引导学生参与到生活化数学学习中,从而构建生活化小学数学课堂呢?笔者尝试着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一、 积极引导,让学生关注生活现象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而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首先要求教师树立教育生活化的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如,一年级数学课中有这样一节课《比一比》,课中主要有三个重点:比长短、比高矮和比轻重。其中,比高矮这一环节很容易联系生活,并在教室里面展开的。教师可以让两个高矮不同的学生站到教室的前面,让学生观察谁比谁高,谁比谁矮;接着,找另外两个高矮不同的学生,矮的同学站在凳子上,高的同学站在地上,问学生谁高谁矮;最后可以让三个高矮不同的学生同时站在教室前面,让学生比较谁最高谁最矮。
又如,在二年级的教材中有《认识钟表》这一课。教师在教学这节课的内容之前,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罗列出自己一天的作息表。小学生一天的起床、吃饭、上课、运动、休息、放学、睡觉等都基本上有固定的时间,《认识钟表》这节课就可以结合学生一天的时刻表进行教学,用“使用钟表才能合理安排时间”这句话作为过渡语,从而导入新课《认识钟表》。
传统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固然知识的掌握非常牢固,但却缺少了去寻找学习的乐趣。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能关注到学生的生活,并通过将生活融入数学,引导学生多关注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自主意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运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 善于挖掘,用生活丰富教学内容
研究表明,要让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教师就要让教学内容更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生活化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去挖掘数学的教材!
如《认识人民币》这一节课是非常典型的。学生在认识了人民币的基础上,掌握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之间的转换之后,在练习中,我们就可以融入生活元素,构建一个买卖东西的场景,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简单的取币、换币、找币等能力。这样将生活作为教学的素材,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生活化,非常生动形象,能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再如《认识比例》这一课,教师由问题开始导入:同学们,我们中国这片土地大不大呀?(出示中国地图)那么大的中国,我们究竟怎么把它画在这么小一张纸上的呢?如果有一个长是200米,宽是100米的长方形,我们怎样将它画在这张纸上呢?问题一出,学生就勾起了好奇心:怎么做到的呢?由此教师导入新课:如果我们今天学好了比例这一课,之后就能把很大的图形按比例缩小画到纸上了!到时候你想试试吗?
从生活中挖掘教学的素材,从生活中寻找学生喜闻乐见的、易于理解与接受的教学内容,就是教育生活化理念引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以摆脱数学“枯燥”的代名词,转而更加生动、形象,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在轻松中学习、汲取知识。
三、 注重情境,使知识更富生活化
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构建知识,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学生喜欢简单的,熟悉的,所以想要让学生积极地参加学习,教师就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只有和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情景,才能增加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如在教授《连加、连减》这一节课时,我以一个小游戏导入本节课。一听到上课可以玩游戏,小朋友们立刻热情大涨。我先告诉小朋友们我准备了30颗糖果,如果谁表现好,就把糖果送给他!然后,我从30颗糖果中,先取出12颗糖果,接着又放回去5颗糖果,问还剩多少颗糖果的时候,学生肯定争先恐后地想要回答,我把学生回答的过程经过整合,板书在黑板上,并明确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和方法。这样,学生既尝到了糖果的美味,又学会了连加、连减的知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这样调动起来了。
这些具有生活气息的小情境,不仅抓住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了解到数学的重要性,并喜爱上数学!
四、 勤于实践,把体验融于课堂教学
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境界。因此教师要合理设计课后的练习,尽量做到全面、不重复,不枯燥乏味,不能一味做练习、讲解练习,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如:在《认识人民币》新授结束后的练习,我不采用书面形式的练习,而是采用生活中的场景活动——开展小超市购物活动。小超市里成列着一些小物品,让学生进行自由买卖。在买和卖的过程中,经历付币、找币的过程。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一方面巩固了该天学习的人民币相关知识,而且还能够练习人民币的辨认,巩固人民币单位间的转换。
像这样,以生活中的日常活动为练习的载体,既让学生及时巩固了新知,又增加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学生在练习中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学习数学的价值。
数学的魅力,在于数学知识的应用。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致力于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情境中自主探索数学知识,让知识和能力全面发展,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尽情地吸收知识,并有机地将知识运用于生活之中,构建符合学生成长需要的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唐荷意.中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及其实施[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2]李朝军.生活化:小学数学课堂新途径[J].新课程(中),2011(2).
[3]龚玉章.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方式初探[J].新课程(下),2012.
作者简介:
汤蓉,江苏省昆山市,昆山市张浦镇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