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特色探索
2018-10-30李广琼余绍黔熊曙初何典陈荣元
李广琼 余绍黔 熊曙初 何典 陈荣元
【摘 要】随着以“互联网+”为产业驱动新概念的提出以及经济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模式的不断推进,作为与经济发展高度融合的商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发展导向及定位势在必行。本文主要针对湖南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背景、历史沿袭等主要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的具体特色及定位。
【关键词】商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特色
中图分类号: TP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15-0077-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15.036
0 引言
湖南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办于2003年,是校级重点建设专业和首批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在学校商科人才培养整体的背景和氛围下,结合本专业特点和行业、产业发展,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本专业逐渐形成了我校“计算机技术+管理”的专业特色,培养具有商科背景和较强计算机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应用型人才。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工作。
1 营造商科背景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环境
充分利用学校的商科背景和学习环境,明确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培养既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又熟悉商科领域知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一般而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要求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程序设计与算法、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则要求熟悉商业运营与管理。两者的交叉是通过计算机专业开设经济学通论、管理学通论、行业营销专题等商科课程加以实现。其结果是培养出能胜任银行、证券、保险、大中型企业和政府机关等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应用软件开发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毕业生。事实证明,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在各类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等竞赛活动中频频获奖,大多能胜任现代商科环境下相应的项目管理、技术支持及市场开拓等工作。
2 提升湖南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我们认为 “工程实践能力”其层次要高于一般的实践教学,课程设计乃至毕业设计。学生应当具有工程思维与产品意识,能以商场如战场的心态做出用户可以买单的产品,并有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其具体做法是以产品为导向,以软件工程课程为龙头,将产品研发各阶段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代码实现、软件测试与维护所涉及的专业核心课诸如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等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实践证明,我们采用了“二强三融四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运用了纵向贯通育人与横向联合育人相结合的“五维双向”协同机制,所培养出的计科专业学生能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方法与技术,权衡和选择各种设计方案,使用适当的开发工具设计和开发软件系统,解决研发中的各类问题。其产品研发能力、创新能力与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较好地满足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的实施过程
3.1 人才培养模式的創新
本专业采用“二强三融四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二强指强化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强化计算机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应用能力;三融指师资队伍校企双向融合、科研平台融入实践教学、创新创业融入培养体系;四化指课堂教学线上线下同步化、实践项目层次化、课程设计综合化、毕业设计实战化。
3.2 课程体系的改革
3.2.1 面向商科背景的课程体系改革
充分利用学校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等学科优势,开设了经济学通论、管理学通论、行业营销专题等商科课程和全校任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商科背景,能够从事相应的项目管理、技术支持及市场开拓等工作。
面向商科背景的课程体系由六大模块构成,一是,开设经济管理类的课程、二是,举办经济管理类的专题讲座、三是,举办经济管理类的学术报告、四是,与经济管理类企业开展合作,开设经济管理类的实践环节(计算机市场营销实践等)、五是,开设与经济管理类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如电子商务技术、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大型数据库系统等)、六是,设置与经济管理相关的毕业设计选题,来提高学生开发经济管理类软件系统的能力。面向商科背景的课程群设置如图1所示。
3.2.2 构建工程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改革
构建工程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主要由五大模块构成,分别是软件工程类课程、数据库类课程、程序设计类课程、综合实训类课程以及学科竞赛及创新创业类课程。
软件工程类课程主要由软件工程、软件项目管理、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等课程构成。数据库类课程主要由数据库原理、大型数据库系统、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大数据技术等课程构成。程序设计类课程主要由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Java应用开发技术、算法设计与分析、软件工程、大型数据库系统、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等课程构成。综合实训类课程主要由面向对象程序课程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设计、软件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类课程构成。学科竞赛及创新创业类课程主要由程序设计竞赛基础、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前沿技术讲座、职业素质讲座、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教育、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等课程构成。构建工程实践能力的课程群如图2所示。
3.3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探索面向工程实践能力和素质提升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特色做法有:一是,在理论教学中鼓励教师使用慕课教学,即在线课程开发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开放式网络化学习为主。二是,在实践教学中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邀请企业的工程师与教师联合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三是,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我院逐步开发了C语言在线评测系统、ACM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平台、计算机无纸化网络考试系统、网上答题系统、网上题库等,这些系统已成功应用于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4 实践能力的培养
3.4.1 多层次实践教学环节课程体系的设置
在规划和整合实践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形成了实验类、实训类和实习类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块。构建了先进、立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分层次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实验类实验主要有: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验(Java)、操作系统实验、算法设计与分析实验、Web程序设计实验、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Java应用开发技术实验、计算机网络工程实验、软件工程实验、数据结构实验、Java应用开发技术实验、大型数据库系统实验。根据实验对能力培养的侧重点的不同,在相关课程的实验中都设置了一定比例的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设计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研究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训类课程设计主要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设计、网络工程课程设计、软件综合课程设计。这些综合类的课程设计主要在整合相关课程群的基础上开展,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升其工程素养。我们与企业合作,采用产学协同的方式来实施这些课程设计。
近年来本专业与多家企业合作实施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设计”、“网络工程课程设计”、“软件综合课程设计”。在实施过程中,校内老师与企业工程师密切配合完成选题布置、设计指导、评价等阶段任务。多年的实践表明,这种校企合作的实训方式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毕业实习实践:该实践旨在帮助学生熟悉科研院所、工商企业等单位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需求,积累工作经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并为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毕业设计:该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工程、科研、生产和生活中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据库管理等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软件设计与开发、网络规划与设计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利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制订了一套完善的毕业设计管理机制,给出了具体的毕业设计方案,以实战化、产品化的标准来开展毕业设计活动。
通过以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实现了实践项目层次化、课程设计综合化、毕业设计实战化的实践教学目标。
3.4.2 学科竞赛驱动下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为平台,着力培养学生的编程与算法设计能力,主要措施有:大一下学期开设“程序设计竞赛基础”课程,旨在提升全体学生的程序设计思维與能力,并发掘有潜力的学生参加湖南省ACM程序设计大赛。大二下学期开设“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旨在强化和培养学生的算法思维能力与程序设计能力。在每个暑假均开展“ACM 竞赛集训”和选拔,旨在强化编程与算法设计能力,组建竞赛队伍,之后,由带队老师指导学生参加各阶段竞赛。近几年,学生在湖南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屡创佳绩。
3.5 校企合作育人方面的工作特色
计科专业校企合作育人特色主要体现在构建与时俱进、弹性开放的课程体系,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新增学科领域,优化课程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形成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
‘引进来就是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导师,具有鲜活行业内容的教学课程。‘走出去则是走出校园,开拓视野,增强能力,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产品研发上。两者辩证统一、不可偏废,一体两面地解决普遍存在的课堂学习与实践相脱节的现实问题。
在给予学生大量‘引进来与‘走出去机会的同时,本专业也十分注重传统课程内容的建设、革新与拓展。针对技术的最新发展与前沿成果,修订了《大数据技术》、《机器学习》、《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与《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等课程的相关章节。而针对新出现的技术热点,又新增了企业急需且尚未开设的,诸如智能家居、智慧物联网与混合虚拟现实技术等高新技术内容,实现了企业需求、基本素质、职业素质与学校认知实习、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的无缝对接,受到学生与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显然,按需培养、引进来、走出去、新技术、高素质已成为我院校企合作育人工作的主要特色。
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施效果与育人成效
4.1 本专业学生就业体现出商科背景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特色
本专业 2013、2014、2015 和 2016 届毕业生就业去向统计如图3所示。由图可知,近四年本专业毕业生就职于经济管理领域机关单位的比例分别为 22%、24%、 20%和22%,就职于计算机类单位的比例分别为 52%、54%、77%和70%,在计算机类单位中,有部分是在经济管理相关行业领域就业的学生,例如电子商务公司、经济管理软件开发公司等。而就职于“其他类别单位”的毕业生中,也有一定比例是从事经济管理类岗位,其他则是从事计算机类岗位。这充分反映出我们的培养特色,即培养具有商科背景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人才。
4.2 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屡创佳绩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与学科相关的各类竞赛,不断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竞赛包括ACM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互联网+”大赛等,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多次取得好成绩。
4.3 学生的创新与创业素质不断得到提升
本专业学生主要有以下几种创业模式。
(1)通过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组织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开设校企合作创新课程、组织学术讲座、鼓励学生参与“互联网+”创业计划大赛和电子商务大赛等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对学生提供创业的指导。
(2)利用校内创客中心、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对学生的创业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
5 结束语
湖南商学院是一所商科类院校,因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必然要与商科的特色结合起来才能得到长足发展,经过十余年的探索,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形成稳定的专业特色,即培养具有商科背景和较强计算机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所培养出的计科专业学生不仅在各类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等竞赛活动中频频获奖,大多能胜任现代商科环境下相应的项目管理、技术支持及市场开拓等工作;而且能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方法与技术,使用适当的开发工具设计和开发软件系统,解决研发中的各类问题。其产品研发能力、创新能力与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较好地满足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梁伟,周宏博,陈晓艳,鄂大伟.关于构建复合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体系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8(4):31-34.
[2]刘春蓉,林轶红.慕课对地方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启发[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5(6):40-44.
[3]田彩云,郭心义.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5(5):106-109.
[4]朱虹.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3-8.
[5]胡军,张勤,夏英.大数据时代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8(4):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