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开发研究
2018-10-30范平平张益
范平平 张益
【摘 要】针对目前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文章提出通过对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原则,从衔接模式、培养目标、体系结构、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实习课程安排、衔接课程选择等方面整体规划,尤其针对三种类型职业课程采用不同的衔接方式,确保中高职课程体系有效衔接。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课程体系; 现状分析;问题处理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15-0072-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15.034
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of Skills Cultivation System for the Link betwee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FAN Ping-ping ZHANG Yi
(Tianjin Light Industry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Tianjin 300350,China)
【Abstract】Aiming at the main problems among present link-up system betwee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curriculums,the author indicates a link-up system which is totally planned by link-up pattern,training objective,system structure,curriculum provision,scale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courses,arrangement of internship courses,choice of link-up courses,and so on.Three link-up methods for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vocational courses especially ensure the link-up system betwee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curriculum more effective.
【Key words】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Curriculum system;Status analysis;Problem solving
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中高职有效衔接可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适应国家转变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迫切要求,系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然而从整体来看,由于中职学校和对接的高职院校缺乏系统和有效的沟通,教育部门对中高职衔接院校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管理,使人才培养衔接不畅通,导致在实践过程中出现许多困难和问题。
1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都处于彼此独立的状态,中高职衔接教育基本采用分校培养和分段管理的方式进行。由于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发展不同步,各自定位也不一致,导致人才培养工作相对独立,教育教学相互脱节,缺乏统一性和互补性。
1.1 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培养层次交叉混乱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于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者,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它们的培养目标分属两个不同层次。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各自制定培养目标时,都在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方式进行,彼此缺乏一致性和连续性。一方面,随着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困难,部分中职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把人才培养目标上移,有的中职学校在教学中甚至直接选用高职高专教材,只是难度上有所降低;另一方面,目前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普通高中起点的毕业生制订的,并不适合文化基础薄弱且又有一定实践技能水平的中职毕业生,因此造成中高职两个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交叉混乱。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在质性和量性方面如何正确对接,目前还处在探索的阶段,这就不能保证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1.2 课程设置缺乏递进性、技能培养缺乏延续性
目前,我国中高职之间的课程设置并不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相互递进过程,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为满足各自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都体现出了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特點。这样做的优势在于理论上保证了各自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实现,便于学生掌握各自教育层次的系统性专业技能,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就业需求。这样做的劣势在于给课程体系有效衔接带来了诸多困难,在衔接过程中出现课程内容重复、教学资源浪费和技能培养不连贯等现象就显而易见了,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升学发展要求。
中职学校课程开发缺乏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考虑,轻视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存在短期行为和功利倾向。由于市场压力,办学条件限制,课程变化随意性较大,导致学生在升入高职阶段以后,不具备学习高职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高职院校往往忽视了中职学校学生的理论和技能水平,完全按照普通高中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开发课程,给中职学校学生进入到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形成了障碍,专业理论学习难度大,专业技能课程内容重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制订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原则
2.1 能力递进性原则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应该遵循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该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规律,体现出能力逐步提高的培养过程。中职阶段课程应该侧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技术应用能力。高职阶段课程应该侧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核心技能的训练,培养技术拓展能力。
2.2 设计统筹性原则
应统筹规划课程体系,必须在对接双方学校共同参与的前提下,共同研究所对应的职业领域,进行岗位能力需求分析,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根据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确定好两个学段的分目标和最终的人才培养目标。找准“3+2”培养模式下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衔接点,完成职业能力培养,实现五年融会贯通。
2.3 发展适宜性原则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设计应考虑参加“3+2”计划学生的本质特点,绝不能等同于普通高职生对待,有的教育工作者甚至提出3+2≥6的教学目标,这是完全不切合科学规律的想法。中高职衔接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往往学业表现一般不太理想,学习习惯、认知能力、基本文化素质较差,而且学制又比普通高职生少一年,考虑到这些不利因素,整体教学目标应该定位为3+2≈6。绝大多数的中高职衔接学生在基本文化素质水平方面是低于普通高职生的,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无法改变;但是在技能素质水平方面是可以重点培养的,这部分学生都对自己的未来学习和职业发展有一定的追求和期望,动手能力也不逊色于普通高职生。因此,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设计应该遵循理论知识适宜,专业技能突出的原则。
3 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时要处理好的问题
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
1.要处理好衔接模式的选择问题
衔接模式的选择决定课程体系的整体结构框架,它主要由招生形式、对接学校的办学条件等因素决定。我国目前的中高职衔接招生考试主要有五年一贯制和定向对口招生两种形式。前者面向的是参加中考的毕业生,学生一经录取即可顺利完成五年制的学习,中间不会再有选拔淘汰的升学考试环节,一般采用“3+2”模式。后者面向的是中职毕业生,要参加对口高职院校的转段升学考试,有一定比例的淘汰率,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采用“3+2”模式才能保证中高职院校各自的知识体系完整性,给未升入高职院校的中职毕业生提供一个完善的未来发展空间。因此,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基于“3+2”模式,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科学性。
2.要处理好培养目标的确定问题
按照企业人才需求和人的成长规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中高职一体化的两阶段完整知识体系培养目标。
中职属于职业素养基础阶段,主要进行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教育,同时通过实验和单项技能训练课程使学生掌握常用工具、常用普通机床的使用,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使用和维护等岗位,具备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高职属于职业能力成长阶段,进入深层次的专业理论学习,并通过综合实践项目训练,使学生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单项技能融会贯通,掌握简单机电产品的机械结构和电气线路设计、数控机床的使用,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控制、调试、故障诊断与排除和产品售后服务等岗位,具备专业核心能力和拓展能力。
3.要处理好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
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应该包括不同层级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和不同等级的教育资格要求。一方面,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设置要依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是地方政府,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专业课程设置要针对满足地方就业岗位需求的职业能力培养。中、高职专业课程必须依据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协调统一的专业培养方向,围绕各自的阶段培养目标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来设置。中职阶段的课程设置是以就业为导向,并不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专业的体系性,要围绕特定的专业技能方向开足所需课程,切忌多方向出击、面面俱到、宽而不精。高职阶段的课程设置是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基础上,更重视知识结构和专业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要圍绕培养目标仔细分析确定核心岗位的数量和所需知识体系,系统性地设置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岗位综合技能,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和继续教育的学习能力。
4.要处理好课程体系的结构问题
构建“一个体系设计+两段培养目标+三种衔接方式”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其结构如图1所示。
一个体系设计: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要按照一个完整体系设计,根据中职和高职所面向的不同岗位,阶梯式、序列化设计课程,实现课程内容的贯通性。同时,实现课程设计方案、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资源等方面的贯通性,避免课程的重复、交叉和断层。
两段培养目标: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有其自身的培养目标,在各自课程体系内部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这样既能满足各自就业的需要,也要能满足各自升学的需要,体现职业教育内部的层次性。
三种衔接方式:针对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中的三类课程,采用三种最适宜的衔接方式。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分为三个类别,即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和技能训练课,每个类别中的模块A为中职阶段不需要衔接课程模块,模块C为高职阶段不需要衔接课程模块,模块B为中高职需要衔接课程模块,也是需要重点规划设计的课程模块。
职业基础课决定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在中职阶段应作为重点学习内容,到高职阶段考虑到受学时的限制应突出实用性衔接,在对接模块B2中安排专业数学和专业英语必修课程以及艺术鉴赏、中华民族精神与社交礼仪等选修课程,对接模块B1中的数学、英语和语文等课程。这些课程课时安排不宜多,学习内容充分体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的理论需求和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够用即可。有的教育者提出过将该部分课程前移到中职阶段进行教学,这是不符合中职生接受能力的,也违背了客观教学规律。
职业技术课决定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在中职阶段专业课程的学习侧重的是基本概念的认知、基本结构的认识和基本方法的应用,因此在对接模块B1中应安排机械制图及CAD、机械基础、电机及机床电气控制、PLC应用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等课程。在高职阶段专业课程的学习要更加体现深入性衔接,侧重对原理的分析和理解,掌握高级应用方法和简单设计能力,因此,在对接模块B2中要对这些专业课程进行有效衔接,且安排在第一学年完成。
技能训练课决定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在中职阶段技能训练课程的学习侧重的是基本操作能力训练,在对接模块B1中安排车工实训、铣工实训、维修电工中级实训和CAD中级实训等课程。在高职阶段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学习要贯彻层次性衔接,提高技能水平,掌握高级操作能力,在对接模块B2中安排数控车床实训、数控铣床实训、维修电工高级技能实训和CAD高级实训等课程进行有效衔接。
5.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关系问题
中职阶段要培养中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一方面,要为升入高职学习打好必要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又要为升入高职学习奠定必须的专业技能准备。因此,中职阶段学习要采用理论与技能并重的原则进行,工科类专业3年学制中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应按照1:1的比例安排较为适宜。高职阶段要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一方面,要在原有理论基础上继续加强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提高;另一方面,又要重点提升专业技能层次,达到本专业高级技能水平。因此,高职阶段学习要采用轻理论、重技能的原则进行,工科类专业2年学制中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应按照1:2的比例安排较为适宜。综上所述,工科类“3+2”中高职衔接5年制中的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应达到55%~60%之间较为合理。
4 结语
课程体系设计完成后,相关中高职院校应按照课程教学进程安排实施教学,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内容。首先,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是保证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其次,编写适合的专业教材是保证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的主要依据。再有,加强师(下转第84页)(上接第74页)资队伍建设是保证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的决定因素。最后,建立完备的课程监督与质量评价体系是保证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参与各方既要分工合作,又要明确自身权利与义务,及时解决衔接过程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有助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培养更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周佩秋.中高职衔接“2+3”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6(5):95-98.
[2]龙洋.“3+2”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5):67-70.
[3]荆瑞红等.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开发[J].职业技术,2015(12):59-63.
[4]李高芬.基于“3+2”学制的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衔接[J].教育與职业,2014(20):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