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闻报道中的刻板印象

2018-10-30吕娇楠

记者摇篮 2018年7期
关键词:刻板印象

吕娇楠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接触到的信息是有限的,所以个体或群体的形象塑造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新闻报道,而新闻报道中经常塑造的某类群体形象会演变成受众头脑中的刻板印象,这就使得该群体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强化或贬损,导致大众对群体的印象产生认知偏差。本文以多个案例为研究对象,对刻板印象形成的原因及负面影响进行了论述,旨在让新闻媒体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关键词】刻板印象 认知惰性 拟态环境

在传受界限模糊的网络时代,新闻报道往往很容易让受众对某类群体形成刻板印象。当媒体报道中与某些职业、性别、年龄等关键词相关时,新闻内容往往难以跳脱出相似的情节与叙事框架,导致受众对被报道群体脸谱化、标签化。刻板印象会深刻影响人们现有的认知结构,例如:受众在多次接收到媒体对某一职业的报道之后,当他再看到这一职业群体时,会忽略群体中的个体差异,形成应激反应,以偏概全,先入为主地对这一职业群体“定性”,这种带着偏见的判断,将会形成强大而有偏差的舆论。

一、刻板印象成因分析

现如今,受众了解信息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所营造的信息环境将会影响受众的认知。基于此,我们应该对刻板印象形成的原因及带来的影响进行反思。为什么在媒体中会频繁出现刻板印象呢?媒体、受众以及传播方式对刻板印象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

1.媒介营造的“拟态环境”。刻板印象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媒体对该类事件的反复多次报道。以女大学生失踪案为例,她们很容易就会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从2014年后,类似“女大学生被害”的新闻带来恶劣的社会影响。一时之间,关于“女大学生”的话题常常见诸于报端。类似事件的高频传播,便形成了公众对于此类事件的认知规律。这正是媒体所营造的“拟态环境”。

2.受众存在的认知惰性。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科技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我们的思想和认知变得懒惰。笔者一直认为思想也有守恒定律,别人替你思考的越多,你自己思考的就越少。受众接收到大众媒介信息的暗示,又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历,就会在第一时间对所接触的对象作出一些简单的、常识性的判断。因为这种认知惰性造成的刻板印象比比皆是,职业身份、年龄、性别等等,都能成为刻板印象的源头,而且刻板印象还常常成为网络键盘侠诋毁别人的借口和理由。受众习惯了这种所谓的联想,所以在看到某个关键词就自动联系到在脑海中与之相关的行为,最大限度地节省自己思考的时间和精力。

3.个性化信息推送强化刻板印象。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以今日头条为首的新闻客户端攻占了人们的移动终端。这些客户端凭借着强大的技术后台对用户的浏览记录、兴趣爱好、新闻评论等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而后对用户进行精准的新闻推送。以今日头条为例,它就是一个按照用户的需求进行推送的新闻资讯平台。用户的浏览记录会成为今日头条的“第一参照物”,根据浏览记录,今日头条后台进行算法推荐,猜测你的喜好,向你推荐你需要的或你感兴趣的内容。这就意味着当你在此类客户端上点开看到了关于某种群体的负面新闻时,客户端已经将你的浏览行为进行了记录,当以后再出现此类新闻时,新闻平台会自动推送给你,你可能会再次浏览,就算你没有点开看此类新闻,它的标题也会时不时地映入你的眼帘,在无意识中你对某些群体就形成了刻板印象。

二、刻板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

学者李普曼在《公共舆论》中提到刻板印象能够帮助公众判断属性时节约时间和精力,这是刻板印象带来的正面效应,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刻板印象在绝大多数的时候总会影响人们判断的准确性,带来负面影响。

1.引起受众的极端化情绪。借助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有了更加便捷和快速表达自身意见的平台。然而,网络传播的大环境下“沉默的螺旋”仍然存在,部分人较为偏激的观点,在交流互动中不断被强化,从而形成与“沉默的螺旋”相对应的极端化情绪的出现。我们说受众心理往往指导着受众的行为,一个新闻事件离受众的心理距离越近,越容易激发受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例如,面对敏感话题时,社会公众急于站在相对弱势的一方,而对另一方进行道德谴责。新闻事件中出现的这种舆论一边倒的现象与受眾的刻板印象密不可分,人们往往根据自己对事物的固有看法评价眼前所发生的新闻事件,当看到新闻事件的舆论导向与自己的看法一致时,就更倾向于表达、强化自己的想法,迫不及待地加入舆论浪潮中宣泄自己的情绪,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刻板印象给受众带来的认知所导致的结果。所以在一个新闻事件出现后,我们不要被自己的情绪所绑架,而要理性地表达自身的看法和观点,切勿做随意谴责谩骂他人的“键盘侠”。

2.刻板印象引起的自我怀疑。基于新闻报道中公众对某类群体产生刻板印象,很有可能造成社会中与之相对应群体的“自我怀疑”或“自我设限”。因为新闻报道中的刻板印象,很容易让人以偏概全,造成“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现象。刻板印象其实是一种简单的泛化,这种泛化的归类其实并没有具体的依据,只是凭借媒体报道和片面的生活经历逐渐形成对某一群体的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甚至认为是这个群体的人具有的特定的性格特点。例如:媒体对某些职业长期的负面报道,就会引起受众对从事该职业的人反感和偏见,从而导致从事该职业的人自我评价低,甚至是“自我怀疑”,进而一定程度上使刻板印象的“神话”合理化。

三、结语

总之,新闻报道中的刻板印象很容易给受众带来认知上的偏差,使公众对某一群体产生相对负面的印象,如果想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媒体和公众双方共同协作。作为受众,一定要理性对事情进行思考;作为媒体,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公正客观地报道事实。只有这样才能消弭刻板印象带来的弊端,促使新闻媒体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作者学校: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柯泽.论李普曼舆论宣传研究及其心理学特点[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05):111-117+149;

[2]吴焰.如何消除“偏激共振”[N].人民日报,2012-02-28(004);

[3]德吉央宗.新闻报道中的“刻板印象”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13):106-107;

[4]吴柳林,王成飞.浅析新闻传播中标签式舆论的刻板印象[J].编辑之友,2013(11):59-61.

猜你喜欢

刻板印象
豪车交通事故报道中媒体刻板心理及对策分析
污名视域下“屠呦呦获奖事件”解读
老年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刻板印象对“反转新闻”的影响
香港“幼童便溺”舆情事件的建构分析
网评詈词的刻板印象消除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