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规划的三种误区

2018-10-30温言

领导文萃 2018年18期
关键词:误区尝试转型

温言

误区1:“我希望首先正确地认识自己。”

对长期处于象牙塔内、只对社会进行有限接触的学生来说,不知道毕业后要从事什么工作,对人生未来的取舍一片模糊,是再正常不过的。

但你说“我希望首先能正确认识自己”,这就有问题了。

试想从今天起,大家每天起床后给自己树立目标,花更多时间思考、认识自己,坚持一年后,就能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吗?

答案是否定的。认识自我不能靠空想来完成,它需要一个人离开舒适区,走出宿舍和校门,去不断尝试、不断试错,不断否定自己的上一个想法,调整和优化下一次尝试。

换言之,只有在“选择—实践—否定—再选择”的循环里,人才能真正认识自己。

比如,有同学觉得自己是个“安贫乐道”的人,结果回老家某单位实习,对着报纸坐了两天清闲的办公室就崩溃了。这说明他其实是一个“既需要实现自我价值,也希望能保有一定精神世界”的人,而不是簡单地“闲着”“待着”就够了。

实践试错之外,认识自己还有另一条途径,就是扩大信息面。学校相对“封闭”,同学们在校园里学到的东西,和行业中正在翻天覆地发生的变化,有极大的鸿沟。可能在行业内的一家小公司,底层员工都知道的重大事件,高等学府的博士生却未必知晓,因此在竞争中反而不具优势。

其实,在这个时代,信息是非常容易获取的。哪怕只订阅两个行业相关的公众号,认真阅读,也足以了解行业大事了。当你的见识足够广博后,就会不禁联想到自己:我也想像某某那样,走一条这样那样的路。

误区2:“我最希望知道我想要什么。”

人生中,那些你最希望得到的东西,并不是依靠愿望来得到的,而是依靠一次又一次艰难的取舍和放弃来证明的。也就是说:你是否愿意为了某个目标,放弃其他也很重要的东西。

当你说“我想从事咨询行业”或“金融领域”的时候,你是否爱这个职业到宁愿放弃闲暇陪家人的时间,甚至愿意去做这个行业中最基础的杂活?

如果不愿意,那么就要深入挖掘下去:既然我不愿意放弃其他那些,那么我究竟是看重这份工作中的什么?是亮丽的光环,还是收入?还是因为身边的人都说“金融不错”,于是跟风?

一步步深挖下去,多自问“愿意放弃什么来得到这个机会”,会帮你更好地明白自己的所求。

误区3:“第一份工作很重要,我害怕选错。”

日本偶像团体AKB48的队长高桥南要退役时,和团队创始人秋元康一起吃饭。后者那时已是著名创意大师、策划大神了。他问高桥南:“你退役后打算干什么?”高桥南说:“还没想好,可能拍电视,可能出单曲,可能转型,但无论做什么都怕选错。”

秋元康“安慰”她:“没关系啊!反正你一定会选错的!”高桥南大呼:“这叫什么话!”

秋元康说:“总怕选错的人迟迟不会选择,还不如一开始就假设自己会选错,然后努力把做错的选择,一点一点变好。”

身边绝大部分人关于第一份工作的选择,都有机缘巧合的意味。可是经过了长期的积累和努力,即便当初随便一选,十年后也能做出不小的成就。

至于当初自以为“深思熟虑”做出选择的,比如我自己,第一份工作做了三年后,还是跳槽转型了。那么,我的第一份工作究竟是选对了还是选错了呢?如果说选对了,按理说就不必转型;可如果说选错了,它却塑造了我的社会价值观,之后我的工作习惯和思维方式都受到惠泽。

而且,实际情况恰恰是:大部分人的职业经历往往和他们的第二份工作更相关。应聘第一份工作时,你还身处校园,眼界、人脉有限,只能处于“被工作选择”的状态;而第二份工作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是主动地寻找和选择了,有了第一份工作积累的想法和认知,第二份工作更多的是一种“朝着正确方向的进一步探索”。

(摘自《青年参考》)

猜你喜欢

误区尝试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冬季洗澡的误区
尝试
转型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一次让我受益的尝试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