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人物通讯写作

2018-10-30杜妍佳

记者摇篮 2018年7期
关键词:报道人物通讯

杜妍佳

【摘 要】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

【关键词】人物 通讯 报道

为什么通讯中的先进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对人们有着如此强烈的鼓舞教育作用呢?因为先进人物和广大读者生活在同一社会环境里,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人,他们做出的真实的事,有着极强的可信性、可比性。有些先进人物的思想、精神,不仅陶冶和净化着本国的人民的灵魂,还超越国界、超越时空,净化着他国人们的心灵。他们的思想和精神成了人类共同的财富。通讯的任务是表彰先进、树立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怎样写好人物通讯?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要求和方法,应该是通讯写作的重要依据,但是,通讯写作,尤其人物通讯写作还有它本身的要求和规律,人物通讯写作中应把握的要领是:

一、选择典型,识别典型

人物通讯以写人为主。一篇人物通訊的写作准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深入、细致的采访,为写作准备素材;一是选择典型和识别典型。采访是选择和识别典型的印证过程,而选择和识别典型则是写作的首要一环。并不是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通讯报道对象,因此选择和识别典型就尤为重要了。对于典型宣传来说,与时俱进就是紧跟时代,党倡导什么就写什么,社会需要什么就报道什么。与时代同行,这是党的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

例如:吴吉昌这个典型人物的选择,《人民日报》1978年3月14日的人物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开始认为吴吉昌是运用辩证法种棉花、尊重科学、全心全意工作的典型。后来,经过进一步的认识和分析,认为吴吉昌在艰难的日子里,牢记周总理的嘱托,刻苦钻研棉花落桃问题,奋斗十几年,终于闯出一条棉花增产的心路,表现出一种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啥也别想挡住俺”的顽强革命精神。这样,对典型的认识提高了一步,这个人物典型的思想意义得到了升华。作者笔下的吴吉昌不再仅仅是一个尊重科学、全心全意工作的农民形象了,而是与那个时代联系起来,是一个有着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的崭新的农民科学家的形象。对这个形象的报道和宣传,在作品发表的当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识别典型时要注意挖掘身边的题材。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重大的题材固然可取,“凡人小事”也可以挖掘出深刻的主题。通讯《他、她、她——一个买书、让书的故事》(1981年4月9日《孝感报》),篇幅十分短小,全文不过500字,却通过买书、让书,买书人向让书人寄回书中夹有的存款折这样一个小故事,反映出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友爱精神。题材不在大小,只要有意义,有报道价值,就可以抓取和报道。对于业余通讯员,尤其应注意从“小”处着手,从“身边”着眼,善于发现和挖掘具有深刻思想意义的“凡人小事”,及时报道。

一个新闻工作者,必须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以为人民群众服务、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指导思想,这是选取题材和提炼主题乃至整个写作的总的原则。

二、写出精神,写出个性、特点

只见事、不见人,以事代人,是人物通讯写作的大忌。报纸上不少人物通讯的通病是:停留在采写事件的过程上,只见过程,不见思想;只见技术,不见精神。如写科学家,往往停留在这个科学家创造科研成果的过程上,写了许多专业技术,结果是外行看不懂,内行看了不解渴。”记者采写人物通讯,只有写出人物的精神面貌,才能写活人物、写好人物。人物通讯要写人物精神,反映先进人物的特点、个性,这是人物写作成败的关键。因为先进人物各行各业、各式各样,各人的性格、相貌、追求、爱好、经历不一样,写人物通讯,必须写出特点,不能写成千人一面、众人一腔。施耐庵笔下《水浒》中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尽管都是英雄,可是各有各的个性,各有各的气质,各有各的脾气。鲁智深的狭义、武松的刚烈、李逵的鲁莽、林冲的勇武,哪一个不是写得栩栩如生?写人,不能把笔墨花在人物的一般形态上,动不动就用“浓浓的眉、大大的眼”“黑黑的发、红红的脸”这样一些通用的形容词,要紧紧抓住人物的个性特点,慎重取材、精心设计、着力表达。人物通讯写作,要善于抓住矛盾,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由此达到感染人、教育人、激励人的目的。

有一篇报道孔繁森的通讯,孔繁森到阿里后,40多封请求调离工作的报告信摆在了他面前。这对人才奇缺的阿里来说,是一个很突出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孔繁森说:“要求调走的那些同志在阿里工作了多年,这本身就是一种奉献。现在,他们申请调离,主要是对阿里的前途缺乏信心。我看,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到阿里发展的突破口。只要调动干部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干的舞台,就一定能把阿里的经济和各项事业搞上去。”由此可见,孔繁森对这一矛盾的认识是正确的,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也是积极可行的。

这篇人物通讯写孔繁森自身的矛盾着重写了三个地方:第一个矛盾是,孔繁森第二次进藏时,“自己的身体不如从前了;年近九旬的老母,生活已不能自理三个孩子尚未成年,需要有人照看;妻子动过几次大手术,体弱多病”。在自身的矛盾面前,他坚决而干脆地回答:“我是党的干部,服从组织安排”。但他想到也许这是同年迈多病的老母亲的最后一面,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扑通”跪在母亲面前:“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娘,您要多保重!”说完,流着眼泪给母亲深深磕了一个头。

第二个矛盾是,当第二次进藏期满,又要延长在藏时间到阿里工作时,有的同志劝他:你是山东的干部,凭你的政绩和能力,回去一定可以干得更好、进步得更快。听了这话,孔繁森的神情顿时严肃起来:“怎么能说我是山东的干部呢?我们共产党员无论在哪里工作都是党的干部。越是边远贫穷的地方,越需要我们为之去拼搏、奋斗、付出,否则,就有愧于党,有愧于群众。”由此可见,作者善于在揭示矛盾中刻画典型人物的风貌,达到感染人、教育人的目的。

人物通讯是每个新闻记者都必须面对的任务。雨果曾经说过:“富人凭借客厅里的寒暑表去判断冷暖,穷人却只能依靠自己的皮肤去感受。”这话也可以用在新闻采写上,新闻记者就好比是永远的“穷人”,唯有用自己的“皮肤”、感官和心灵去感应,才能将报道写得深入人心。 “路为纸,地成册;行做笔,心当墨”。

(作者单位:开原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宋品新.新闻写作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

[2]张骏德、周红丰、魏少华.新闻写作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3]刘海贵. 当代新闻采访.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报道人物通讯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简介
通讯报道
广播媒体在非自然灾害报道中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
通讯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