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主题宣传如何“走心入脑”

2018-10-30张琴

记者摇篮 2018年7期

张琴

【摘 要】作为一档政经类新闻,《大连新闻》重点宣传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经常要围绕相关主题做策划报道。这些报道与地方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如果处理不好,就会陷入枯燥说教的尴尬境地,达不到预期宣传效果。因此,如何让重大主题宣传能出“爆款”,是新闻从业者的挑战与目标。如何做走心报道,让宣传入脑,《大连新闻》在这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做法。

【关键词】重大主题宣传 政经类新闻 电视手段

重大主题报道,主要是指围绕党和政府的重要决策部署、中心工作和时代主题所进行的报道。面对一项重大主题报道任务,媒体报什么,怎么报,既是新闻创新的重要抓手,也是检验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在组织开展重大主题宣传方面,《大连新闻》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

一、运用逆向思维做特稿

重大主题报道应突出主题,但并不等于“主题先行”。譬如在报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一上来就推出工业、农业、商贸领域如何调整结构、实现转型升级的长篇专题。这种以“成就报道”来代替“建设性”报道的做法,既不符合当地实际,也可能将新闻亮点湮没在“假大空”报道里了。从《大连新闻》的报道经验来看,做好重大主题报道,要学会运用逆向思维做策划和采访,积极主动地按新闻规律办事,把题材中蕴含的新闻点挖掘出来,形成调查研究之风。如2016年春季《大连新闻》策划推出六集系列报道《民营经济暖春行》,就是一个调查类深度报道。2016年经济进入新常态,东北经济处于“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成为实现大连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如何做好民营经济报道这篇文章?策划这个重大主题报道时,《大连新闻》在谋篇布局上没有“套路”,一味地展示政府为民营经济做出了怎样的努力,民营企业又是如何蒸蒸日上地发展,而是运用逆向思维破题,分别从政府和民营企业两个角度进行深度思考。当前我市民营经济都面临哪些新机遇和新挑战?该如何抓住新一轮东北振兴、供给侧改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重大机遇,推动我市民营经济新发展?围绕这些主题,多路记者带着问题和思考,拍现场、听故事、看成效。一是深入大连多家民营企业生产一线,让企业家讲诉波折的发展历程,二是去高校院所专访学者,听专家如何点评建议,三是到政府部门问计,看政策如何破解民企发展难题,四是记者以出像述评的形式,展现媒体理性思考。用事实说话,多视角、立体化地展开报道,“民营经济暖春行”系列报道有规模、有声势、有深度、有节奏,在播出后产生深远影响,荣获辽宁新闻奖。

二、让新闻报道更接地气

重大主题报道策划的着眼点、着重点,不能只眼睛向上,而是要打破“自上而下”的单一视角俗套,转过身来眼睛向下,深入基层、现场和群众,从群众的情绪和需要来审视各项工作,以群众的视角来报道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彰显重大主题,使政经类新闻更接地气。如2017年10月《大连新闻》推出的七集系列报道《喜迎十九大·走基层 看变化》,就是一个贴近群众、很接地气的报道。该系列报道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在经济社会民生等各方面取得的成就这一重大主题。拍摄过程中,记者采用进行时,捕捉现场细节,捕捉现场画面,捕捉现场对话,突出电视新闻的声画优势。整个系列报道没用任何部门领导的采访,不存在一点拔高现象和说教味。通过小人物的命运与变化,折射出时代的进步与革新。“润物细无声”地潜移默化以百姓的角度和眼光透视重大命题。比如,其中一集“向日葵农场里的新老农人”,宣传主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改革的成就。记者选取两位农民讲述了一个故事,80后小伙带着知识和热情投身农村,与种了三十多年地的老农相识相知,携手创业,共同创办向日葵农场,带动周边数百农户就业。在这个报道中,记者把重大方针政策转化为具体鲜活的案例,用事实细节展示思想导向,既不失思想性,又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

三、主题报道要“动”起来

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由于牵涉背景深厚,时间跨度较大,很多材料都是过去式,因此,电视媒体在操作过程中,往往容易陷入数字和政策的枯燥堆积中。

要改变这种教条加静态的情况,就必须让重大主题报道“动”起来。一是加强策划主动性,《大连新闻》在日常工作中形成策划常态,年均播出数十个系列主题报道。二是选择新闻现场做入点,让报道生动起来。如2018年8月《大连新闻》播出的三集系列报道《探访奔跑在“一带一路”上的中欧班列》,该报道的新闻切入点是大连港出发的一趟中欧班列,记者跟随这趟班列,途经内蒙古满洲里、俄罗斯后贝加尔、莫斯科等三个重点站点,亲身体验感受“一带一路”和中欧班列给中俄经贸带来的巨大变化。三是善于搞媒体“联动”,加强与其他媒体联合策划报道,进一步丰富重大主题报道的载体。如2016年7月,大连广播电视台和新商报联合策划推出大型系列报道《我和大连的故事》,把目光聚焦到商界领跑者这一特殊群体,讲诉10位来自国内外的“新大连人”故事,突出城市吸才惜才的氛围与态度。《大连新闻》充分发挥电视报道优势,采用微电影的拍摄手法,赋予新闻报道更强的感染力与活力。在纸媒、广电、新媒体等全媒体全方位报道播出,进一步加大了重大主题报道的新闻传播影响力。

四、电视手段要“炫酷”

重大主题报道要出新出彩,除了内容鲜活,角度新颖,表达形式也要有所突破。《大连新闻》积极探索电视创新表现,运用非编图表、双视窗链接、异地直播连线等多种样态,大胆采用航拍、AR现实增强等新技术,提升报道可看度。如2016年《大连新闻》元旦特别节目《数说“十二五” 点赞新成就》,就是运用AR现实增强技术虚拟外景,再与主持人演播室实景相叠加,通过新闻述评的形式,展现“十二五”期间大连取得的巨大成就。比如,第二集讲到“暖房子”民生工程,AR技术虚拟了冬季飘雪和“暖房子”施工的情境,代入感强,炫酷十足,凸显主题。2018年《大连新闻》元旦特别节目《追随经济全球化 走向世界六大洲;海外大连人送上新年愿景和祝福》,身处世界各地的大连人使用手机自拍视频。大连国合桥梁建设工程师在南美洲苏里南带领当地人修路建桥,船长吴玉成驾驶集装箱货轮即将抵达菲律宾马尼拉港......我们將“大连追随经济全球化走出去”这一重大主题报道,采用普通百姓这个“微”视角来呈现,把“独播”变成“群说”,用足媒体融合手段,使电视节目带有鲜明的时代感与时尚感。

(作者单位:大连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