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家长》走红:如何制造最扎心的爆款游戏
2018-10-30杨建伟
杨建伟
出生的第一天,你睁开了眼睛。紧接着,父母便对你充满了期望:健康成长、学会说话走路……这成了你必须完成的任务。如果在一定时限内完成,则会受到奖励。
成长时,你会遇到各种困难:小到喝了劣质奶粉,大到高考失意。面对这些困难,你不得不去提高智商、情商、记忆力等属性,从幼儿园到高中一路过关斩将,最后参加高考,成为一名“社会人”:首富、数学家、学者……
你的苦恼不仅在于学习。与亲戚的面子大战中,如何让爸妈占据上风,成为优秀的“别人家小孩”;抢红包时,如何能显得有礼貌,又能将红包收入囊中。同时,你还得注意自己的心理阴影,如果它变得够大,你的人生就会“Game Over”。
这是游戏《中国式家长》的剧情。在这款游戏中,你从出生后的第一天,就要开始为高考做准备,同时学会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包括如何与父母相处。结局里,有人成为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有人成为了“家里蹲”,背起行囊走进了“父子康”工厂,成为了一名流水线工人。而这些结局,都会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你的目标要经过几代人才能实现?”在《中国式家长》的简介里,游戏主创杨葛一郎和刘祯浩抛出了这个问题。他们在游戏中展现的问题,似乎正戳中这个时代人们的痛点,而这也成为了这款游戏迅速走红的原因之一。正式上线几天后,它迅速登上游戏平台steam全球销售榜单前列,最高时曾位列第二;近5000条评测中绝大多数为好评,不少人直呼“很有意思”“满满的全是回忆”。
真实、回忆杀,再加上掐住了人们的焦虑心理,让《中国式家长》亮出“这可能是你玩过的最扎心的模拟养成游戏”的话语。
“奇奇怪怪”的游戏
《中国式家长》的诞生,对杨葛一郎来说是“无心插柳”的事情。去年,从青游网络游戏公司辞职后,杨葛一郎与搭档刘祯浩创办了独立游戏工作室“墨鱼玩”。在这之前,杨葛一郎一直在做主流的商业游戏,题材多受限于打怪升级,竞技对抗。而转身投入到独立游戏领域后,他明白要转变风格,做差异化的题材,而《中国式家长》正是他们出品的第一款独立游戏。
这款游戏去年11月投入制作,灵感来源于杨葛一郎在网上发现人们吐槽父母和学校生活的大量内容,再加上自己也深有体会,“觉得这个题材,它会比较不一样一些,因为在市面上没有。”找准了缺口的杨葛一郎,一开始只是想要做一个特别搞笑的模拟养成游戏类,但随着创作的深入,他越来越想要“深挖”下去。于是,他加入了许多扎心的内容:对亲子关系的探讨、对校园生活的展现、对人际交往的讽刺……例如,在班干部选举中,你本想以为班级服务的目的参与竞选,结果却没想到有同学最后以打小报告、讨好老师的手段上位,而你最终落选。
今年6月17日,《中国式家长》开始上线试玩。在游戏里,主人公拥有体魄、智商、情商、想象力、记忆力这五项能力,玩家可通过挖脑洞、时间安排和随机事件来获得能力值的提升。游戏采取了回合制的形势。在共计45回的剧情里,玩家在每个回合都会有一定的行动力,而提升智商等能力值需要消耗体力。当它被消耗完后,玩家就要通过新的学习、娱乐活动来编排人物的活动日程,并进入下一个回合。
学习和娱乐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婴儿时期,主人公只能翻身、走路和跟着音乐拍手,而到了中学时期,玩家就可以选择更多样的活动,新的技能点例如弹钢琴等也会出现。
游戏的终点是高考。玩家的能力值与学习、娱乐活动的选择,将直接影响高考结果与往后的职业安排。例如,如果角色学习了数学家课程,并选择成为数学家,那在高考过后,则有可能如愿以偿。如果角色体魄数值高,则有可能成为一名运动员。
高考之外,还有面子大战,抢红包等小游戏,可玩性很强。在面子大战中,你将要用积累的特长在亲友面前为父母挣回面子,而过年时,你还要和亲戚进行红包拉锯战。
“我们就是怎么好玩怎么来。”杨葛一郎用了“本能式开发”一词来形容《中国式家长》的制作。不需要继续在大公司做游戏立项的他,抛开了市场布局,投资方意见等限制,做出了这么一款“奇奇怪怪”的游戏。
当被问到《中国式家长》最重要的点时,杨葛一郎毫不犹豫地回答:“四个字,搞笑、共鸣。然后要深刻,略带讽刺和批判性。”杨葛一郎说自己与刘祯浩在制作游戏时每天都会有分歧,但两人对于搞笑和共鸣的追求却一直不变。
游戏名称就体现了主创的这一心思。取名“中国式家长”,为的是唤起玩家对亲身经历的回忆。“‘中国式不是想代表中国家长,而是想表达80、90、00一代的共同回忆。”杨葛一郎说。在“中国式家长”五个字里,玩家可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自己的父母,而他们与游戏里的家长或多或少会有相似之处:看重孩子学习、不让他们沉迷游戏与网络、在亲戚前面要面子……
游戏中,送礼的小朋友得到了小红花,父母是正直的老实人,说送礼是不对的,所以你始终没有小红花……这样真实生动的剧情出现在游戏的每一处。而在每次事件发生后,屏幕上都会出现“你也有相似经历吗”这个问题,而玩家可以选择“有”或“没”来参与其中。这个点子博得了玩家的喝彩。
“这就是人生啊”
“现在我已经是亲子专家了。”30岁,未婚的杨葛一郎打趣地说道。为了搜集素材,他与刘祯浩在抖音、微博、b站等网络社交平台上关注了一大堆教育类、亲子类等账号,进行了大量的取材,还会搜集“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家里有矿”等网络上流行的搞笑梗。《中国式家长》开始制作后,杨葛一郎与刘祯浩准备了一个Excel表格,专门拿来记录素材和有趣的梗。近千个梗中,如今还有200多个没派上用处,留在了表格上。
杨葛一郎还特意翻出了爷爷的回忆录,从一些自己的经历中寻找灵感。“不想去上幼儿园,装病;不想让爸爸出差,然后抱着爸爸闹。”杨葛一郎的父母是普通的工薪族,“妈妈是以抓我的学习为主,然后我爸就会更像大男孩,跟我是兄弟那样的感觉。”这些寻常的经历,让杨葛一郎在制作游戏时更能抓住玩家的心,制造更多的回忆杀。刘祯浩也是如此。“我们俩的成长环境是不一样的,有些事情他经历过,比我讲得更具体一些。我们俩的故事加起來就能覆盖更大的群体。”杨葛一郎说。
游戏上线后,不少玩家发出“这就是人生啊”的感叹,玩家零时也是其中一员。身为《中国式玩家》QQ交流群的管理员,零时从游戏试玩阶段时就上手了。他还记得自己有一次玩时,把体育相关的属性都刷满了,相关课程也都学完了,但结局只是全运会冠军,而不是奥运会冠军。正当他纳闷之际,在下一代父母的期望中,他收到了父母希望自己能成为奥运会冠军的信息。“那一刻游戏给我的感觉特别真实,有点搞不清游戏和现实。”零时想起,自己的父母在现实里对自己期望也很高,而自己则始终达不到他们的期望。说到这儿,他的声音听起来有些失落,又带些自嘲的意味。
掐住时代的焦虑
整个十一假期,杨葛一郎与刘祯浩都在工作室里加班。游戏上线后,随之而来的是每天的大量反馈和Bug修复,这让团队只好马不停蹄地工作。杨葛一郎没想到《中国式家长》会成为爆款,兴许也低估了中国人在这个时代的焦虑。
游戏中,上一代结束后,玩家可以选择培养下一代,继承上一代的属性、财富与天分。这在一开始就决定了下一代的起点,例如运动员的孩子在体魄方面肯定有過人之处,而首富的孩子在财富方面优于常人。当被问到为何做此安排时,杨葛一郎直言这是为了增加游戏的可玩性,然后才是对现实的反映和批判。“尽量去追求真实,也没有刻意去表达。“杨葛一郎说。但一款现实性题材的游戏,在引起了强烈的话题性后,它将不再只是一款只供人消遣的娱乐产品。
近年来,“原生家庭”成了一个热词。当人们去观察、评判一个人的性格、行为时,会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这人的家庭上,“父母有罪论”“输在起跑线上”等说法层出不穷,抓住了痛点的《中国式家长》迅速走红并不稀奇。
在游戏中,考试没考好会被家长训斥、技能没学好会收到家长失望的眼光,甚至是“你继续这样下去,肯定会变成小流氓”之类的话语。逐渐成长的主人公,开始为考试成绩和作业烦恼,也为校园生活中竞选班干部,和女生相处等问题往所困扰。《中国式家长》还设置了“心理阴影”这一指数。当心理阴影到达一定数值后,游戏就会结束,主人公的人生也将画上句点。
“成功的游戏肯定抓住了大众的心理。”杨葛一郎没有掩饰这一点。在与刘祯浩确定好《中国式家长》现实题材的属性与方向后,他发现游戏会自然而然地囊括了原生家庭、教育、阶级间隔等现实问题。他举了个例子:“小孩的自尊心跟攀比心比较强。比如在学校,我有钱就穿得好,你没钱就穿得差,然后就会有攀比行为。这都是自然而然就囊括进来了。”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不少玩家一开始也会想着让游戏里的孩子全方位发展,而不只是追求好成绩。但玩了几代后,他们还是选择让小孩以考上清华大学为目标,还会在社交平台上晒自己好不容易打出来的结局:一张清华大学的成绩单。杨葛一郎也没预料到会有这种现象发生,说:“这些都算是玩家的二次加工,不是我们刻意给他们的。”
噱头大于游戏本身?
走红后,喝彩声有之,质疑声亦有之。在一片好评声中,也会有玩家认为《中国式家长》的噱头大于质量,话题性强过可玩性。
微博上,“中国式家长”成了一个话题,讨论从游戏本身延展到游戏之外的中国式教育等话题。
旮旯游戏工作室的孟霖对《中国式家长》持肯定态度。专业测评游戏已有7年经验的他,多是玩RPG游戏(Roly- playing game,角色扮演游戏,简称为RPG。玩家选择并负责扮演一个角色,在虚拟世界中活动,而《中国式家长》是现实模拟养成游戏),但仍被这款游戏吸引。“它把80、90、00一代的成长回忆做了这么一个包装,会让你觉得这个回忆很漂亮,这是很厉害的一点。”孟霖被游戏中的回忆杀所俘获,再加上游戏对现实中家庭、教育问题的映射,成了一个加分项。
资深游戏自媒体人席琳娜却称《中国式家长》为“屌丝模拟器”。在她看来,这款游戏虽然对家庭、教育和阶级问题有所体现,但方式单一、刻意,内容匮乏且逻辑不自洽。例如,在游戏中,一个首富家庭出生的孩子,其经历与平民家庭的孩子相差无几,也会出现哭穷的情节。更重要的是,“加深体现了‘中国式父母的劣根性,并弱化了父母与子女间的亲情。这种加深冲突的行为其实很不正能量,但却很吸引眼球。”
“《中国式家长》与其它养成类游戏相比,硬实力上其实是被吊打的。它真正可贵的是能抓住大部分玩家有所共鸣的点以及喜闻乐见的要素,填补了这类题材的市场空白,并将市场引爆。”席琳娜直言,这款游戏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噱头太多,干活不足”。
游戏的另一个显而易见的缺点在于性别设置上。所有玩家都只能选择默认的男性性别,以致不少玩家叫喊“万人血书求加入女主”。对此,杨葛一郎解释,这是由于工作量受限导致。“再做女生(这条线)相当于再做一个游戏这么大的工作量。”不过,在未来上线的《中国式家长》PC手游版,将会有女主人公出现。
关于《中国式家长》的前后,杨葛一郎说自己像是拍了一部电影。他把这款游戏的剧情比作电影剧本,也不忌讳说游戏的成功一半来自于题材的影响。青春回忆的题材,在中国电影界里已经泛滥成灾,但在游戏圈里还是很新鲜,而《中国式家长》便是在这条路上另辟蹊径。“独立游戏还是在夹缝中生存,我们都是打差异化的路线,制作带有人个人风格的游戏。”
借着未来手游版的问世,杨葛一郎希望《中国式家长》能再扩大影响力,但始终不会在游戏中对家庭、教育等问题做太多的批判。他更想“用一种温和的方式去把这个问题抛出来,然后让人们去思考”。这也是受游戏这一形式所限:若是对某一话题探讨过深,则会限制其传播度和可玩性。
零时也把《中国式家长》比喻成一部电影,还是部文艺片。“像一部文艺片,会给你带来一些小的思考,给你一些回忆,给你一些触动,然后也仅此而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