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科手术患者复苏室内躁动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
2018-10-30
胸科手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此类手术创伤比较大,手术时间比较长,加之术后插管及体位选择,致使患者舒适度降低,多数胸科手术患者术后都会产生不同程度躁动[1]。一般而言,全麻手术患者术后易出现躁动、兴奋、定向能力障碍等症状,且多表现为兴奋、哭喊、呻吟,同时也会影响患者血压、心率,甚至提高伤口裂开、坠床、导管脱出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为此,一定要加强护理干预的实施,从而有效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加快患者康复。文章现对2016年2月—2017年10月在我院胸科行手术治疗的120例患者进行研究,探讨患者复苏室内躁动原因,总结护理干预措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将我院胸科2016年2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两组,即常规组(n=60)、干预组(n=60)。常规组患者中,女性30例,男性30例;年龄范围22~68岁,平均为(40.8±4.3)岁;肺部肿瘤22例,肺癌根治术19例,纵膈肿瘤10例,食管癌手术9例。干预组患者中,女性28例,男性32例;年龄范围24~68岁,平均为(40.5±4.7)岁;肺部肿瘤21例,肺癌根治术20例,纵膈肿瘤10例,食管癌手术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知晓研究目的,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得到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即严格遵照科室规章制度及医嘱执行。
干预组患者应用护理干预,即(1)术前干预:手术之前,对患者身体状况及情绪状态予以评估,之后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向患者说明手术方式、术中注意事项、术后护理等知识,并提高患者对手术环境的了解,从而保证手术顺利进行。(2)术中干预:手术室护理人员热情接待患者,向患者说明手术室环境,安慰与鼓励患者,并引导患者乐观、积极面对手术治疗,尽快适应手术室环境,从而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对手术室温度、湿度、光线等条件予以合理调整,尽量保证患者手术舒适。此外,术中尽量减少患者皮肤暴露,缩短手术时间,注意患者隐私保护[2]。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若出现异常情况,马上告知医生,并协助处理。(3)术后干预:术后给予患者恰当镇痛,保证患者体温处于正常范围,叮嘱患者禁食过冷、生硬的食物,并且不可过度用力排便,以免发生意外情况[3]。同时,因为患者体内残留一些麻醉剂,致使患者易出现坠床、躁动等不良事件,此时,护理人员一定要加以预防,给予恰当的心理指导,从而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减少躁动现象的发生。此外,主动和患者沟通,根据患者兴趣爱好,播放一些轻柔的音乐,或者播放一些视频,转移患者注意力,以此减轻患者疼痛,加快患者术后恢复。
1.3 观察指标
总结患者复苏室内躁动原因,统计比较两组患者躁动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1)采用Ricker镇静-躁动评分(SAS)评估患者躁动情况,1分:不能唤醒,对恶性刺激无反应或者有轻微反应,无法交流及服从指令;2分:非常镇静,对躯体刺激有反应,存在自主运动,无法交流及服从指令;3分:镇静,语言刺激或者轻轻摇动可唤醒,能够服从简单指令,但很快入睡,嗜睡;4分:安静配合,易唤醒,服用指令,比较安静;5分:躁动,身体躁动或者焦虑,经言语劝阻可安静;6分:非常躁动,需使用保护性约束带,并反复进行言语劝阻;7分:危险躁动,翻窗栏,攻击医护人员,拉拽气管插管,在床上辗转挣扎,≥5分即可判定为躁动[4]。(2)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评估,总分为100分,划分为3级,即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对应分值为>85分、60~85分、<60分,一般满意率与非常满意率之和为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胸科手术患者复苏室内躁动原因分析
120例患者中,21例发生躁动,占有比率为17.5%,其中气管插管刺激14例,占有比率66.7%;术后疼痛11例,占有比率52.4%;制动不当9例,占有比率42.9%;留置尿管10例,占有比率47.62%。
2.2 比较两组患者躁动发生率及评分
干预组患者的躁动发生率为8.3%(5/60),常规组为26.7%(16/60),干预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84 1,P=0.008 2<0.05);干预组患者的躁动评分为(1.2±0.3)分,常规组为(2.3±0.4)分,干预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041 1,P=0.000 0<0.05)。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干预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8.3%,常规组患者为83.3%,干预组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n(%)]
3 讨论
对于全麻手术患者来说,躁动是其苏醒期的一种常见并发症,躁动患者麻醉苏醒质量比较差,致使患者血压、心率等指标受到影响,增大了麻醉风险,影响了手术效果及预后[5-6]。本文研究显示,术后疼痛、气管插管刺激、制动不当、留置尿管是诱发躁动的危险因素。为此,在临床手术治疗中,一定要加强护理干预的实施,以此减少术后躁动的发生,确保患者早日康复。
本研究显示,干预组躁动发生率、躁动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以说明,实施护理干预之后,能够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的护理服务,预防躁动,同时减轻躁动程度。此外,本文研究显示:干预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以看出,实施护理干预之后,可以充分满足患者的需求,稳定患者血压与心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非常高,与相关文献报道[7-8]基本相符。在护理干预中,通过术前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不良情绪,让患者积极、乐观的面对治疗,从而提高了患者配合积极性,确保了手术的顺利进行,同时还可以向患者普及有关疾病与手术治疗的知识,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更好的接受治疗;通过术后干预,能够为患者提供良好生活、饮食等方面的护理服务,最大限度的满足患者需求,进而提高了患者护理满意度,加快了患者康复[8-12]。
综上所述,实施护理干预之后,能够显著减轻胸科手术患者躁动程度,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且基本不会影响患者血压、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