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科技创新驱动气象现代化发展的思考*

2018-10-30陈鹏飞朱玉洁申丹娜

科技与创新 2018年20期
关键词:中国气象局印发气象

陈鹏飞,朱玉洁,申丹娜



关于科技创新驱动气象现代化发展的思考*

陈鹏飞,朱玉洁,申丹娜

(中国气象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81;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北京 100081)

重点分析新形势下气象科技创新对气象现代化的重要意义,总结近期气象部门落实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具体举措,并针对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需求,进一步提出科技创新驱动气象现代化发展的建议。

气象;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化

科技创新是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升综合国力的内生驱动力,已经被摆在我国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建成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在“十三五”期间必须完成的战略目标[1]。新形势下,我国气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决策部署,正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开拓气象现代化发展新境界。

1 新形势下气象科技创新意义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2]。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党中央、国务院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多次专题研究科技创新工作。2010-10,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首次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创新驱动”一词在中央全会上被明确提出[3]。2012-07,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于同年11月明确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4],科技创新已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指明了方向。可以说,国家对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前所未有的重视[5],推动科技进步,坚持创新驱动是新时期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事业,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的重大进步与气象科技的重大突破密切相关。可以说,气象现代化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我国气象现代化的建设历程,就是不断强化科技引领、坚持创新驱动的历程。气象部门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现代化建设中不断积蓄着创新的能量[6]:①气象科技创新是推动气象现代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历史和现实表明,高科技和高技术产业已成为世界最新最先进最强大的创造力、生产力,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是国家强盛的决定因素[7]。同样,气象事业是科技型社会公益事业,气象事业发展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来自科学技术的推动,气象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服务的每一次重大成就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8]。发展现代气象业务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实现气象现代化也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驱动[9]。②气象科技创新是保障生态和气候安全的客观要求。科技创新在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10]。面对国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全球生态和气候安全的气象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强,气象事业更加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刻不容缓。③气象科技创新是提高气象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之间实力较量的主牌[11],气象国际竞争的实质也是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竞争。以国际视野来看,我国气象科技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较大差距,国内高品质的气象先进设备基本依靠进口,必须加强气象科技创新,才能从容应对国际社会的变化和挑战。从国际形势看,气象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纷纷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业务发展战略,加强科技与业务的相互渗透与融合,通过科技创新巩固领先地位的趋势越加明显。面对世界发达国家的超前部署,我国气象部门只有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在气象国际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2 科技创新驱动气象现代化发展

科技创新是气象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气象部门积极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要求,把气象科技创新放到了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更加重要的位置,通过创新驱动加快转变气象发展方式、破解气象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气象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重点强化科技创新驱动现代气象业务发展,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和驱动作用,并且加强气象发展理念、制度、方式和模式创新,有效驱动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具体实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2.1 政策支持方面

气象部门坚持实施“科技兴气象”战略,每年都要专题研究气象科技工作,每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都把气象科技工作作为重要任务加以统筹安排和部署。近年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作为气象科技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在战略层面已形成共识,并在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的总体部署中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内生动力,把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到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进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相关要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气象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措施,详见表1,进一步明确新时期国家气象科技工作的目标定位及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目标和重点任务,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创新活力,形成攻关合力,为实现气象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表1 我国气象部门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

序号发文日期发文字号名称 12018-03-11气办发〔2018〕6号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印发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平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22017-11-16气办发〔2017〕28号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省级气象科学研究所改革的意见的通知 32017-05-02中气党发〔2017〕25号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印发《关于增强气象人才科技创新活力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42017-04-24气办发〔2017〕9号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印发深化专业气象研究所改革方案的通知 52016-12-21气办发〔2016〕33号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国气象局野外科学试验基地管理办法》的通知 62016-09-19中气党发〔2016〕67号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推进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 72016-08-23气办发〔2016〕19号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强气象科技成果转化指导意见的通知 82015-11-26气办发〔2015〕46号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国气象局国家级气象科研机构和平台评估办法》的通知 92015-11-04气发〔2015〕80号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加强气象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102015-07-10气发〔2015〕47号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成果认定办法(试行)》的通知 112015-07-01气办发〔2015〕29号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印发“一院八所”优化学科布局方案的通知 122015-09-17气发〔2015〕64号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气象科技成果登记实施细则(修订版)》的通知 132015-09-14气发〔2015〕62号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气象部门创新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 142015-04-13气发〔2015〕23号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骨干海外培养项目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152014-12-25气办函〔2014〕360号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2014—2020年)实施方案〉任务细化和分工落实方案》的通知 162014-12-05气发〔2014〕113号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气象部门科研经费监督管理办法》的通知 172014-11-04气发〔2014〕99号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2014—2020年) 182014-10-30气发〔2014〕98号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2014—2020年)实施方案 192014-05-21中气党发〔2014〕28号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意见 202013-04-09中气函〔2013〕88号中国气象局关于发布“四项研究计划(2013—2020年)”的通知 212012-12-27气发〔2012〕111号中国气象局关于强化科技创新驱动现代气象业务发展的意见 222012-07-24气发〔2012〕57号关于印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管理办法》的通知

2.2 体制机制方面

按照国家科技改革总要求和全面深化气象改革总部署,强化气象科技体制改革顶层设计,出台《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意见》,明确要以提高气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业务科技水平为导向深化气象业务科技体制改革。重点完善科技决策咨询机制,成立中国气象局第九届科学技术委员会;统筹优化科技创新布局,全面部署国家级院所改革,强化国家级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组织国家级院所改革的阶段评估,总结推广改革试点经验,进一步修订改革方案,增强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改善科研环境,加强完善气象重点实验室和科学试验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深化科技开放合作,推进跨部门联合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加强区域协同创新。加强气象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积极参加全国科技周、科普日等国家科普行动,同时,组织举办气象科技活动周、科技成果展、科普互动体验、科学论坛等重点活动,让社会公众参与和感知气象科技创新发展。

2.3 核心技术方面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实现国家级气象业务现代化重大核心技术突破,明确以“高分辨率资料同化与数值天气模式”“气象资料质量控制及多源数据融合与再分析”“次季节至季节气候预测和气候系统模式”等为主的攻关任务,深入实施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构建气象科技创新体系。主要围绕智能观测、精准预报、智能服务等重点领域研发关键技术,大力发展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气象应用技术,积极做好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相关重点专项任务的衔接与组织实施。强化开放攻关组织机制,完善团队建设,组建天气气候一体化模式等攻关团队。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积极进展,建成全球大气再分析准实时系统;新一代全球/区域多尺度数值预报系统(GRAPES_GFS)实时业务运行;中等分辨率气候系统模式实现升级等。着力加强气象基础研究,深入开展气象科学试验,青藏高原气象、干旱气象、华南季风强降水等大气象科学试验顺利推进,同时组织开展华南雷电、城市降水与雾霾、华东登陆台风、西南涡等区域气象科学试验,提高对典型区域气象物理过程的机理认识,提高数值模式预报能力,为气象现代化提供有力的科技储备。

2.4 科技成果方面

科技成果再多,如果没有转化和应用到气象业务服务中,科技的作用也无从发挥。气象部门积极落实国家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结合气象业务实际,出台《加强气象科技成果转化指导意见》,理清关键环节,明确重点任务,强化气象科技成果全链条统筹管理。开发科技成果管理平台,发挥气象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作用,实现科技成果在线登记与管理。从登记成果看,近年来气象科技成果显著增加,见图1.实行科技奖项目标管理加分,鼓励重大成果产出、总结凝练和推广应用。试点开展科技成果评价,鼓励各单位探索成果收益分配措施。推进国家级主要业务领域和合作重点区域中试基地建设。

数据来源: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

2.5 科技人才方面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意识,不断创新气象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增强国家级气象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加强专业研究院建设,打造气象科技创新高地。加快实施人才强局战略,积极实施人才工程,采用多种方式,引进和选拔高层次人才,着力培养善于凝聚力量、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特聘专家、首席专家,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青年英才等,截至2017年底,“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政府特殊津贴”等国家级人才达132人;加强了以领军人才为核心的创新团队建设,拥有国家级创新团队达12支。同时,强化用人单位在引人进人、岗位设置管理、职称评聘、绩效激励等工作中的责任。2017年,中国气象局印发《关于增强气象人才科技创新活力的若干意见》(中气党发〔2017〕25号),为留住人、吸引人、用好人,形成尊重并真正重视人才的氛围进行了系统谋划,进一步向创新主体放权,为科研人员松绑,充分调动广大气象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全部门关心、支持、理解人才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为实现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 气象科技创新工作建议

我国气象现代化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已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气象大国,但离气象强国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纵观全球气象科技前沿,我国气象科技创新基础仍然相对薄弱,存在一些重大气象科技瓶颈,尤其气象科技原创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是确保气象部门如期实现气象现代化目标的必然选择。

3.1 推进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必须以气象现代化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到2030年建成世界气象科技强国为目标,以提高气象预测预报精准度和服务水平、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进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具体做法为:①从战略高度加强气象原始创新能力。进一步统筹优化气象科技创新布局,发挥国家级气象科研院所的气象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作用,着力形成气象科技创新整体合力。加强对我国气象现代化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技术的攻关研究,推动重大理论和核心技术的突破。②以新知识、新理论,提升气象科技创新水平。通过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气象高新技术和手段,以气象现代化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加快推进气象前沿技术研究,在气象预报预测、综合观测、气象信息技术、气象服务及时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③继续加强科技人才的团队建设。围绕重要学科方向和核心攻关任务组建创新团队,注重引进气象现代化业务紧缺的领军人才,加强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强化培养科技人才的创新意识,有效提升人才质量。

3.2 抓好气象科技创新工程项目落实

工程项目的实施是创新驱动现代化发展的主要抓手。强化相关工程项目落实,提高执行力,才能把气象科技创新的各项规划、科技人才培养计划等真正落到实处。具体落实方法为:①有效组织实施气象业务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气象业务核心技术攻关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具体行动,是实现我国气象重大核心技术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中国气象局组织实施了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2014—2020年)等一系列科技工程项目,在气象业务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取得了初步成效。要继续将一批气象业务核心技术攻关重大项目作为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国家级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关键,进一步落实任务牵头单位的主体责任,持续深入地推进、实现重大核心技术跨越式发展。②积极探索实施科研项目精细化管理。从项目立项、执行、结题验收到成果应用,再到后效评估关键管理环节进行全程跟踪。同时,完善科研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制度。③加强试点或示范工程项目的建设及宣传。加强关注国家有关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方面的试点工作,积极申请有关试点工程项目。强化对气象科技工程项目的总结和评奖工作,加大试点或示范工程项目的优秀成果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典型引路、样板示范的带动作用。

3.3 完善气象科技创新相关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决定着一个行业部门发展进步的活力,决定着一个部门的创造力和竞争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发展机制、优化发展环境是气象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具体做法如下:①建立持续稳定的支持机制。加大对气象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要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投入气象科技创新。同时,要大力培育气象市场,树立凭借技术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意识,并内化为快速发展的动力。②完善开放合作、协同创新制度。新时期的创新模式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线性和链式模式,逐渐形成以非线性、网络化、开放性为特征,以多元主体相互联合与协同互动为基础的协同创新模式。应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气象技术研发机构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外部门科研机构建立技术创新联盟等措施,引导科技力量和科技资源集中解决气象现代化的核心科技问题。③完善科技评价机制。改变传统科研中只重科研成果的数量而轻视质量的错误做法,应出台或修订有效科技奖励制度、科研业绩评价制度、科技项目认定制度等,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与监督机制,科学衡量创新能力,鼓励创新发展。

[1]陈建斌,张向前.我国“十三五”期间科技人才创新驱动保障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10):138-144.

[2]习近平.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EB/OL].2014-06-10[2018-03-25].http://opinion. people.com.cn/n/2014/0610/c1003-25128050.html.

[3]苏国红,欧晓静.国内创新驱动理论研究综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3):9-17.

[4]习近平.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EB/OL].2014-08-18[2018-03-25].http://news. 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8/18/c_1112126938.html.

[5]少飞雪.创新发展战略的意义[EB/OL].2015-02-03[2018-03-25].http://bbs.tianya.cn/post-free-4943893-1.shtml.

[6]赵晓妮.扎根气象沃土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写在全国气象科技创新大会开幕之际[N].中国气象报,2016-09-22.

[7]王立行.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和增强综合国力的强大动力[J].东岳论丛,2002,23(2):125-128.

[8]彭莹辉,俞文政.新时期我国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对策分析[J].阅江学刊,2011(3):80-83.

[9]郑国光.开创气象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J].人民论坛,2012(28):10-12.

[10]国务院.国发〔2016〕43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S].2016-08-08.

[11]张强,杨兴国.国家级专业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的思考与实践[J].干旱气象,2003,21(4):82-87.

2095-6835(2018)20-0048-04

P49

A

10.15913/j.cnki.kjycx.2018.20.048

陈鹏飞(1981—),男,山西天镇人,博士,中国气象局发展研究中心战略研究室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气象发展战略与规划、生态环境工程。

中国气象局2017年度气象软科学重点项目“气象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重点项目2017[25]),中国气象局2018年度气象软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气象保障‘美丽中国’建设的策略研究”(自主项目2018[25])

〔编辑:严丽琴〕

猜你喜欢

中国气象局印发气象
北京市:印发实施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2年行动计划
气象树
国务院印发《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
专栏:红色气象 别有洞天
十部门印发《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
大国气象
事件
走进中国气象局
胸中藏气象 笔底挹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