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挑战及策略研究
2018-10-29李海东欧阳翠婷
李海东 欧阳翠婷
粤港澳大湾区(下文简称“大湾区”)是指由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位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上,是继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世界第四大湾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2017年3月十二屆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将大湾区建设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区域战略并列,提出需出台实施湾区发展规划。目前,大湾区已初步显露世界一流超大城市群和国际自由贸易港雏形,未来将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巨型门户枢纽和世界级经济平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系列世界级工程正逐步开展,基础设施将得到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将面临转型升级。大湾区的建成将泛珠三角区域的合作向更高层次、更深领域推进,也对区域内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湾区的建设倒逼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升级,形成适应现代经济体系和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
一、职业教育与大湾区建设的关系分析
(一)教育与经济发展间互动关系分析
教育是一种社会性生产实践活动,但准确地来说,教育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活动,其作用的对象是个体的意识形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教育作为一种塑造和改造意识形态的活动受到社会存在的影响,从而调整教育内容、方针、政策等。由此,教育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具有上层建筑的特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会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温饱问题得以解决的基础上,社会的盈余财富流向教育,促进教育的发展。亦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创新。虽然教育的发展受制于经济基础,但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看,教育对经济具有间接的促进作用。舒尔茨将资本分为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而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是人力资本的累积。人力资本包括质和量两方面,质是指劳动者的素质,是可以影响个体从事生产工作的东西,如知识、技能、熟练程度等;量是指劳动者的数量,是在社会中从事生产工作的人数及百分比、劳动时间等[1]。机器的出现、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的发明,使得简单重复的手工劳作和低端的脑力劳动逐渐被机械所替代。以往,人力资本中质和量的增长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现今变为人力资本的量逐渐退出经济发展的舞台,人力资本中质的增长起主要作用。为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需要发挥教育的作用。教育可以增加劳动者的专业知识,让其得心应手地对机器进行操作,从而提高个人工作效率。教育亦能提高劳动者的创新能力,让其对机器进行改造,从而提高社会整体的工作效率。由此,教育能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二)职业教育与大湾区建设间互动关系分析
对教育与经济间互动关系的分析是理解职业教育和大湾区建设间关系的基础。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的教育类型,教育与经济间的互动关系在职业教育中体现得更加密切。大湾区建设的重点是实现湾区内人才、资金、信息、物流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实现区域产业间的深度融合和经济的共同高速发展。根据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分析,职业教育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
职业教育在大湾区的建设过程中可作的贡献有:其一,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大湾区内实现互联互通的基础,《广东省推进基础设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到“十三五”期末,在城际铁路、航空、港口等多个方面,广东将形成以广州为核心、辐射整个大湾区的“新交通圈”。便捷且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投入。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珠三角区域内中职学生毕业人数达189263人,2016年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228679人。《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8)》的数据显示,珠三角内高职院校数量占全省比例的81%。可见,每年大湾区内有达数十万人次的职业教育毕业生,这能在某种程度上缓解大湾区在建设过程中劳动力供应紧张的问题。其二,输送高级技术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更重视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普通高等教育更偏重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但高等职业教育在技能传授的过程中,也兼备普通教育的文化传播功能,既重视传授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亦重视文化课程的教育,从而能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其三,保持社会劳动力的活跃性。职业教育的对象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不仅对在校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培训,还可以对农民、在职者、社会失业人士等进行继续教育,使其职业技能、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能跟上时代发展的需求。如此,社会劳动力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大湾区内的产业结构变动,能有效降低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经济损失。
从国际湾区的发展经验来看,湾区经济建设方向决定当地经济发展方式和就业模式,从而对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产生影响。大湾区的建设将促进职业教育的配置布局和专业设置的转变。对世界级湾区经济的研究发现,成熟的经济湾区需依托于强大的产业集群带[2]。要实现大湾区内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政府需要对各地的产业布局进行调整,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带。大湾区内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将对职业教育的教育配置布局和专业设置产生影响。其次,大湾区的建设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有赖于人才作用的有效发挥。大湾区内生产结构的优化需要高素质劳动力的参与。此外,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可为职业教育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促进大湾区内人才、资金、信息等各种经济资源更快速、更有效地流动,必须完善其交通网络和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启动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2020-2030年)》,大湾区内将实现“一小时城轨交通圈”,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将衍生大量就业岗位。
二、大湾区建设下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职业教育继续培训“重学历轻能力”
职业教育在大湾区内承担着为大湾区制造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作用。以高职为例,广东立项建设的18所一流高职院校均位于大湾区内,一流高职院校在办学水平、硬件设备、师资队伍等综合方面优于其他高职院校,对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提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这18所一流高职院校在发挥职业培训功能方面还存在不足,在对这些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学院网站进行访问时发现,高职院校面向社会人士的继续培训更多关注学历培训,忽视技能培训。具体情况为:1所院校继续教育学院网页不能进入,其余17所高职院校均设有成人大专学历教育或是专升本学历教育,教育方式有业余、函授、远程教育和自学考试。但17所院校中,只有两所高职院校曾进行在职人士的技能培训教育,最新时间定格在2013年和2014年,此后便无相关的技能培训文件。
数据显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是89.4%、82.8%和82.3%[3],而大湾区的第三产业比重仅有62.2%,远低于世界三大湾区的水平。大湾区建设的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将任重而道远。职业培训是提高现有劳动力技术技能水平的重要途径,对于解决技能人才短缺、提高劳动力品质、更新劳动者知识、提高劳动者技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可助力产业结构升级。职业培训体系与学历培训体系的侧重点、培训方式完全不同,不能用学历培训替代职业技能培训。“重学历,轻能力”的培训现状与市场发展需求的不相匹配,不利于经济的转型升级发展。
(二)专业布局与大湾区发展不匹配
对大湾区2012-2016年三大产业在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整理发现,除肇庆市,其余8市的第一、第二产业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如表1所示)。由此可见,大湾区内产业结构日趋合理,逐渐形成“三二一”的结构布局,其中第二产业所占比例虽较大,但第二产业已由传统制造业逐渐转为以高新制造业为主。为此,职业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密切与大湾区产业结构的关系。
大湾区内分布着全省81%的高职院校,根据《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分析报告(2017年)》显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大湾区内产业发展存在不匹配的现象。一是高职院校热衷于建设与传统服务业相关的专业,如会计、商务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等。2016 年广东省高职院校招生人数排在前20位的专业总人数达 122263 人,占全省高职招生总人数的 4539%。其中招生人数超过万人的專业有2个,分别是会计专业(17032 人)和商务英语专业(10318 人)。另外,电子商务、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招生人数达 8000 人以上。二是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建设较弱,先进制造业与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设置较为短缺。互联网金融、休闲农业、网络营销、老年保健与管理等专业在校生规模在30人以下;装备制造大类 34个专业中还有 5个专业未进行招生,有7个专业毕业生人数少于20人,水路运输与海事管理专业2016年招生人数在10人以下。三是大湾区的经济建设与发展需要以交通运输为基础,但高职院校中交通运输相关专业建设不足。2016 年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布点为1的专业有171个,占全省专业布点总数的 5.4%。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大类和其他大类。2017 年有96个专业毕业生人数不超过 20人,其中有77个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为0,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大类和其他大类。
(三)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建设不完善
大湾区未来将成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重要战略载体,产业发展将紧密围绕科技研发、先进制造业、新兴服务业等产业。《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8)》指出,大湾区以建设物流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现代金融服务体系、贸易中心和国家创新中心为目标[4]。大湾区的产业发展不仅需要技术技能型人才参与,也需要创新型人才参与建设。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广东省教育厅分别评选出四批15 所高职院校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这15所高职院校均位于大湾区内,可为大湾区发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然而,对评选出的15所高职院校的2018年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及学校调研时发现,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建设不完善,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更倾向于开设创业类课程,缺乏培养创新性思维的课程。二是缺乏明确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有部分高职院校文件中列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图,但没有将不同年级与不同层次课程进行对接,也没有列明不同层次学生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此外,更多高职院校关于人才培养路径的内容处于空缺状态。三是缺乏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部分高职院校在文件中没有提及人才培养目标。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过于简单,只提及“培养未来的企业家”或“培养创新型人才”。
三、大湾区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一)加快建立与产业转型相适应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专业设置是一个严谨且慎重的过程,当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大湾区经济相吻合时,职业教育助力区域经济发展的效果就能彰显出来,反之,则会起到阻碍作用。大湾区建设的过程也是产业不断优化调整升级的过程,为此,应本着专业对接产业的思路,科学设置合理调整优化专业。
科学的专业设置和动态调整路径可分为八步,一是进行社会调查,确定社会需求。二是分析职业能力,确定人才培养路径。三是研究可能性,确定是否设置新专业,是否撤销或调整旧专业。当第三步可行,则进入第四步“专业规划”,即新设专业,撤销或调整旧专业。当第三步不可行,则不新设专业,不撤销或调整旧专业。五是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资源。六是专家论证。七是上报审批备案。八是专业实施[6]。其中最重要、最基础的是第一步“进行社会调查”。只有对经济状况、社会需求、市场动态进行深入而详尽的分析,充分把握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企业岗位类型、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毕业生的就业动向等信息,才能精准设置出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专业。但仅凭高职院校的财力、人力的配备难以实现这一庞大的工程,由此,应建立大湾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指导委员会,为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提供专业而不带强制性的建议。
大湾区专业设置指导委员会的主要职能为调研、分析预测和信息发布。
一是要开展专业设置调研。要收集整理国家和地区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发展规划;准确了解大湾区经济发展动向,包括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先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企业类型的增减;深入企业内部,明晰企业对人才类型、人才素质要求、人才数量等要求;对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各专业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等进行准确的统计;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了解,其中包括就业类型、岗位、与专业匹配度、薪酬、离职率、雇主满意度等。二是要进行分析,由专业设置指导委员会根据调研所收集的数据,对专业与经济的匹配度进行分析。三是要进行信息发布,将分析结果发布在网站上及反馈给各职业院校。
(二)加快建立与产业转型相适应的职业培训体系
职业培训体系建设要适应大湾区产业转型的要求,将产业化的经营思想、市场导向和市场交换的运作方式运用在职业技能培训中,通过市场实现职业技能培训资源的合理配置。职业培训体系必须直接与大湾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相联系,服务于社会劳动力,使社会劳动力重新获得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资格或提高劳动力在市场中的价值。职业培训体系的建立将提高培训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提升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纵观世界各大湾区的发展历程,世界级的湾区是以高新科技为支柱来推动经济发展,如纽约湾区从人才、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等方面扶持高科技产业;旧金山湾区被誉为美国硅谷的摇篮,專利授权数量占全美15.2%,涌现出谷歌、苹果、英特尔等一批知名企业;东京湾区聚集了大量具有技术研发能力和产业创新能力的企业和研究所[5]。借鉴世界湾区的发展经验,大湾区的发展必将与高新科技紧密联系。届时,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将带来根本性的转变,以低端劳动力为主的岗位将逐渐减少,高端服务型和技术型岗位逐渐增多,原有劳动力将面临失业的危机,与企业高端岗位招工难的问题并存。此时,职业培训将成为解决劳动力供给侧和现代产业需求侧之间结构性失衡问题的一剂良方,通过赋予社会劳动力新的职业技能,有效解决新业态、新技术、新工艺带来的新需求,这将为大湾区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为此,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支持职业院校开展非学历型的技能教育与培训,将劳动力再培训作为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加快建立适应大湾区产业布局的职业培训体系。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作用,对接大湾区现代经济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通过职业培训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大规模培养行业企业急需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三)加快建立适应大湾区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在政府的支持下,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然而,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在内涵建设方面仍不完善,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加强。香港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起于20世纪90年代。由于亚洲金融、次贷危机和政治因素的影响,大量公司搬离香港,这导致了香港就业市场面临危机,严重影响本地大学生的就业。由此,引发了香港政府、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探索。目前,香港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课程教育体系、孵化体系、官产学研合作体系[7],非常值得广东的职业院校学习借鉴。
在文化上,香港与广东一脉相承,相较于西方国家,香港高校创业教育的经验更易于广东理解与借鉴。在地域上,广东毗邻港澳,有利于对香港地区师资力量的引进。为此,要针对大湾区人才需求及产业发展情况,积极学习借鉴香港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内涵建设经验及理论,加快建立适应大湾区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大湾区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为深入学习借鉴香港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广东职业院校应加强互动交流,派出更多的教师到香港交流培训,积极推进学生赴港交流和参与实训项目。为引入香港地区师资力量,需要更便利的出入境政策、更可行的职业教育师资互认制度、更合理与自由的港澳居民在广东的落户政策,使粤港澳人员交流、项目合作、资源互补成为常态。
改革开放40年,广东凭借“杀出一条血路”的气魄,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经济总量连续29年全国第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广东将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为契机,加快实现“四个走在前列”的奋斗目标。与此相适应,广东职业教育将在新的起点再出发,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大湾区职业教育作为广东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凭借其先进的发展理念、强劲的发展动能和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为全国职业教育发展标杆,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提供发展经验和鲜活案例。
参考文献:
[1]江涛.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2(06):84-87.
[2]何诚颖,张立超.国际湾区经济建设的主要经验借鉴及横向比较[J].特区经济,2017(09):10-13.
[3]郑宇劼.粤港澳大湾区:起点、痛点与奇点[DB/OL].http://www.cdi.com.cn/detail.aspx?cid=5205,2017-07-04.
[4]宋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8)》指出:规划给深圳带来重大机遇[DB/OL].http://www.yga.cn/article/90497.html.
[5]王静田.国际湾区经验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启示[J].经济师,2017(11):16-18+20.
[6]杜怡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03):19-22.
[7]陈蕾.香港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情况及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6,29(15):62-66.
责任编辑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