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社科图书馆面向公众开展文化服务研究
2018-10-29张攀
张攀
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社科图书馆面临着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笔者认为社科图书馆应拓展思路,谋求变革,面向公众开展文化服务。社科图书馆面向公众开展文化服务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是拓展服务领域、深化服务内容、提升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方式。为了适应这一进程,社科图书馆要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运用互联网思维,建立与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战略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提升信息服务水平,提供有特色的公共文化产品,为公众谋福利。
关键词:社科图书馆;转型;互联网+;文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2;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8)6-89-4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8.06.023
Abstract: In the "Internet +" era, social science libraries are facing transformation & upgrading,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social science libraries should expand thinking, seek reform and provide cultural services to the public. Social science libraries cultural service to the public is a process of gradual progress, which is an important way to expand the service field, deepen the service content and enhance the social influence. In order to adapt to this process, the social science libraries,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national policy, should use the Internet thinking to establish strategic cooperative relations with public libraries and university libraries,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e, improve the level of information service, provide distinctive public cultural products and seek welfare for the public.
Key words: social science library; transformation; Internet +; cultural services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兴起,带动了图书馆行业数字资源建设与信息服务的迅速发展。在这一进程中,图书馆行业正朝着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方向进行变革,社科图书馆同样面临着转型和升级的挑战。从功能上划分,我国有三大类型图书馆: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研型图书馆,而社科图书馆属于科研型图书馆的范畴。社科图书馆全称是社会科学图书馆,服务对象是社会科学各专业的科研人员,其服务宗旨是为科研服务、为政府决策服务、为繁荣发展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互联网+”时代,社科图书馆存在着人才危机、资源危机、地位危机等,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方式以改变目前的状况。在当前国家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时代背景下,社科图书馆的公益属性再加上其独特的文献信息资源优势,对于满足社会大众和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非常有价值的。“互联网+”时代,社科图书馆应该面向公众开展文化服务,此举是顺应时代发展、改变思维模式、提升信息服务能力、加强资源保障功能的一种新的理论探索。
2 “互联网+”时代社科图书馆面向公众开展文化服务的重要性
原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提出,图书馆只有在变革中重塑自己,增加自己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度,才能凸显自身的职业价值[1]。“互联网+”时代,社科图书馆面向公众开展文化服务有利于获得更多政策红利;有利于更加深刻认识信息技术与图书馆融合发展的态势;有利于借鉴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相关成功经验,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有利于在与公众互动的基础上,了解公众文化需求,从而为自身的科研服务工作带来帮助。
2.1 国家图书馆政策支持社科图书馆面向公众开放服务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服务观念的影响,很多社科图书馆人认为服务对象仅仅局限于本单位的科研人员,既没必要也没有义务对社会公众开放。为了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形成一致的共识,社科图书馆人还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2018年,新颁布的《公共图书馆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国家支持公共图书馆加强与学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以及其他类型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开展联合服务。国家支持学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以及其他类型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开放[2]。因此,社科图书馆面向公众开展文化服务有了法律支撑。这有利于社科图书馆进一步突破为公众开展文化服务的体制障碍,最大限度地激发社科图书馆人提供创新服务的热情。
2.2 社科图书馆能更加深刻理解“互联网+”的内涵
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部分,“互联网+”所包含的平等、开放、高效、互动、去中心等理念为其重新审视自身的服务方式、服务资源、服务环节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跨界融合、服务变革、内容創新等成为主导图书馆信息服务转型的重要思想[3]。由于公众文化需求的多样性,社科图书馆开展针对性服务的时候才能更加深刻理解“互联网+”的内涵,“互联网+”并非简单地在技术上的应用,而是将互联网的思维方式、科技成果深度融合于图书馆各个领域,大幅提高了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激活了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形成高效的服务新形态。通过“互联网+”与社科图书馆的融合,社科图书馆才能够实现如下目标:普及“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将互联网思维、联盟思维、平台思维等观念植入人心;打造资源共建共享体系,智能化服务、移动信息服务、在线信息服务新模式等。
2.3 有利于同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开展跨界合作
作为面向公众开展文化服务主体的公共图书馆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下,通过“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项目,迅速提升了数字信息资源保障能力。据2018年最新的统计数据,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网站为公众开放了海量优秀资源超过140TB,国家数字图书馆提供了179余个中外文数据库的远程服务,为公众提供了全民共享的数字化平台,打造了有序的、丰富的资源内容,提供了全媒体、全覆盖的信息服务。
高校图书馆对公众开展文化服务的实践较早,早在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习图书馆规程(修订)》[4],其第二十一条指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地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 近些年,具有人才储备丰富、专业学科设置全面等优势的高校图书馆在高校图书馆联盟的扶持下,面向公众开展服务的力度越来越大。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充分发挥了自身的资源优势,利用各种最新的技术手段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例如,在保护版权的前提下,开通VPN通道,为网络办证的社会公众访问数字资源提供用户账号和访问权限;向公众逐步开放MOOC平台的权限;迎合用户的信息需求变化,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提供信息服务等。
在“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切实地保障了公民在信息环境下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社科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开展跨界合作,对信息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展开深层次技术合作是非常有利的。
2.4 面向公众开展文化服务有利于科研服务工作
“互联网+”环境下,社科图书馆面向公众开展文化服务,有意识地搜集、整理由公众反馈而来的文化热点、文化需求等信息,并对潜在的有价值信息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开发和整理。迅速准确地对相关研究进行二次文献、灰色文献等的收集、挖掘、整理工作,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最新技术,打造出具有数据采集、存储、分析、统计、查询功能的信息平台,此举将有利于社科研究人员掌握第一手的研究资料,从而直接服务于政府部门管理和决策服务,为企业提供政策、文化、管理等方面的信息。
3 “互联网+”时代社科图书馆面向公众开展文化服务应面对的问题
“互联网+”时代,社科图书馆面向公众开展文化服务是满足公众日益多元的文化需求的理论探索。因此,社科图书馆长期所形成的思维模式、信息服务形式等都要围绕用户的需求改变而改变。显然,这种改变不会是一蹴而就的,社科图书馆必须要依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在认真学习和借鉴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经验的基础上找准自身存在的问题,渐进式地推进公共文化服务。
3.1 制度保障欠缺,服务理念更新迟缓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传统的各行各业深度融合,导致原有的业态都在创新的道路上升级提速。社科图书馆要在政策法规的框架下迅速应对正在发生的变革。目前,社科图书馆向公众开展文化服务尚属于理论探索阶段,还未形成上下一致的统一认识,缺乏法律细节支撑和完善的规章制度保障,这就给馆藏资源保护和信息安全保障等带来了新问题。此外,社科图书馆封闭的传统观念,导致社科图书馆缺乏外来竞争和内部积极变革的推动力。馆员往往思想保守,担心增加服务对象之后,不仅增加了工作量,而且影响了为本单位科研人员服务的质量。社科图书馆如果不解决法规制度保障欠缺和馆员服务理念更新迟缓的问题就会阻碍社科图书馆面向公众开展文化服务的步伐。
3.2 数字资源建设不完善
面向公众开展文化服务,数字资源建设是基础。相比自然学科,人文社科学科又被称为文献“依赖”型学科。掌握资料的完备程度往往决定了学者研究的价值几何[5]。由于数据库的价格每年都在大幅提升,而社科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经费没有明显地增加,导致了购置的数据库总量偏少,覆盖学科不全面,甚至一些有连续参考价值的重要数据库出现断档的现象。此外,特色数字馆藏建设也存在不少问题,通过历年系统地收集、整理和保存,社科图书馆保存有大量的体系完整的哲学社会科学文献、宝贵的古籍善本以及本单位科研人员历年来积淀下来的宝贵科研成果。为了解决这些宝贵资源藏在深处无人识的窘境,社科图书馆有意识地自主开展特色数据库的建设。然而,由于受到资金、技术、人员等因素的限制,特色数据库的整体开发和使用情况并不令人满意,主要存在数据库接口不兼容、特色资源定义不清、内容重复建设、利用率偏低等问题。
3.3 图书馆员整体专业水平亟待提高
在“互联网+”时代,为了更好地面向公众开展文化服务,因此对社科图书馆员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图书馆员既要充当引领信息和知识导航的复合型人才,又要在社交媒体、网络服务平台上充当具有嵌入功能的科学服务人员。近些年,社科图书馆在有意识地引进熟悉掌握信息技术、拥有丰富信息加工整理经验、擅长新闻传播技能的复合型馆员。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当前的社科图书馆馆员结构非常不合理,在构成上呈“三多三少”现象,即职工家属多、非专业人员多、低学历多、高学历少、图书馆专业人员少、研究型人员少[6]。总体表现为馆员个人服务意识不高、信息素养水平较低、专业能力不强。服务意识反映了馆员为用户服务的态度,影响着服务的质量和效果;馆员信息素养和专业能力会影响图书馆主动服务、社交平台推送服务、个性化服务等新理念贯彻和执行的效果。
3.4 社科圖书馆缺少行业合作
“互联网+”时代图书馆面向公众开展文化服务不能单打独斗,需要多方的资源、技术、人员的支持。人们已经意识到只有通过加入图书馆联盟,与各种类型图书馆开展深层合作,在坚持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下,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才是图书馆工作实现新突破的有效途径。由于社科图书馆行业馆际间合作基础不牢,缺少馆内外行业各方力量的支持,信息资源共享、数字馆藏共建、机构库合作、建设信息咨询服务平台等深层次合作模式就无法开展。
4 “互联网+”时代社科图书馆面向公众开展文化服务对策研究
“互联网+”时代社会社科图书馆面向公众开展文化服务,应该努力补齐短板,加强制度创新,加大资源投入,在发挥自身理论学术科研基地优势的基础上,提供具有本馆优势的特色文化服务,创建具有知识传递效果的创新生态圈,挖掘、整理、发布具有权威性的科研成果,为公众提供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4.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馆员思想转变
社科图书馆的公益性质决定了它开展每一项新服务都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在互联网极度开放的环境下,政府应迅速出台相关的法律细则,大力扶持社科图书馆面向公众开展文化服务。只有正确地规范和指引服务的内容和服务的边界,社科图书馆才能明确自身职责,规避信息安全、版权等风险隐患。图书馆新服务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优秀的图书馆馆员。著名学者阮冈纳赞说过:“一个图书馆成败的关键在于图书馆工作者。”[7]社科图书馆馆员要深刻学习、认真领会新的图书馆政策,完成思想的转变。每一名馆员都要深入贯彻“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观念,用“互联网+”思维指导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实践,建设具有多元化综合素质的图书馆员人才队伍。
4.2 加强馆际合作,丰富数字资源的来源
“互联网+”时代,将图书馆所有载体形式的馆藏资源数字化,为读者提供丰富的数字资源,并提供高效网上服务,已成为现代化图书馆的目标[8]。社科图书馆面向公众开展文化服务的时候一定要把资源建设放在首位。面对用户多元化的信息需求、新技术不断应用于实践、网络新媒体瞬息万变等外在环境,社科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要抛弃闭门造车的落后观念,主动适应互联网多变的外在环境,引入图书馆联盟的思维方式,开展并加强馆际合作,特别是与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合作。有了良好的馆际合作作为支撑,社科图书馆才能更加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内部资源,丰富和扩充数字馆藏,打造数字文献资源保障体系。通过共同开发和共享信息资源,通过网络平台为馆员和用户实现互动交流打下坚实的数据基础。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馆际协同发展和共同发展的良性合作机制,从而更好地为公众提供优质的数字资源服务。
4.3 打造精品特色数据库,促进特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互联网+”环境下,社科图书馆要依托自身的优势,打造精品特色数据库。特色数据库是以独特的资源优势提供专业化的高水平服务为目标指向[9]。社科图书馆由于自身资源特点可以服务不同学科领域的读者群,因此,社科图书馆可以依托相关学科背景的馆员和科研人员,利用他们通过长期科研工作形成的较强的信息素养、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从专业的视角审核特色数据库的资源内容,挖掘和整理馆藏现有的资源,多渠道获取补充欠缺的资源。在建设特色数据库的时候一定要多学习、了解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情况,取长补短,借鉴经验。在构建特色数据库的过程中,要制定严格的认定标准、技术指标以及相应的运行管理评价体系。确保数据库接口的兼容性,减少数据的重复录入,能够在公共的开放存取(OA)平台上发布,可以为公众提供开放共享的入口。
4.4 提供差异化的文化产品,满足用户多元文化需求
随着网络、大数据、智能化技术的发展,阅读的载体和方式层出不穷。人们刷微博、逛朋友圈、浏览网络平台根据个人喜好而推送的各种新闻,这些行为慢慢地改变了用户阅读方式,逐渐形成了碎片化、浅层次、快餐式的阅读习惯。在国家战略层面——全民阅读的导向指引下,社科图书馆在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时瞄准高定位、高起点,所提供的服务应和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有所区别,要更好地满足读者深层次的信息需求,满足读者在学习和研究上多样化的知识需求和共享要求。“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突破了社会公众获取信息时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泛在化、终端化、即时化等优点。社科图书馆应加大新媒体的开发应用,依托微信、微博、网站、APP等信息服务媒介搭建与专家信息咨询交流、互动沟通的公共平台,进行在线的知识教育和传播,积极地扩大社会影响力。社科图书馆的馆员还应该积极挖掘、搜集、整理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制作科研人员视频或微视频学术讲座等,经过智慧加工,形成具有独特优势的文化产品,最后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向社会公众开放。
5 结语
“互联网+”时代社科图书馆面向公众开展文化服务,能够加强为公众提供服务的责任意识,激发社科图书馆内在的动力,提升自身的社会价值。社科图书馆要牢牢地把握好这次机遇,在國家政策法规的指导下,用互联网思维灵活指导实践工作,在数字资源、人才队伍、特色数据库、创新服务模式等方面上取得新突破,实现社科图书馆在新时代环境下的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建中.再议图书馆发展的十个热门话题[J].图书馆学情报学,2017(10):5-14.
[2] 李国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的历史贡献[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7(6):4-15.
[3] 杨文建.大数据和“互联网+”影响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转型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1):72-77.
[4] 朱丹.关于对公众开放高校图书馆的理性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33):166-167.
[5] 关志英.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的我国高校图书馆联盟转型与发展[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7 (5):57-65.
[6] 程光.近十年社科院图书馆科研状况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09(6):88-91.
[7] 吴丽莎.图书馆生涯管理模式初探[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5(Z2):48-49.
[8] 王翠萍,李佳潞.国外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服务现状与启示:以五所高校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10):31-36.
[9] 刘莹.我国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8(7):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