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医专思政教育改革创新分析
2018-10-29孙瑞隋萌萌于昕董家秀赵晓旻
孙瑞 隋萌萌 于昕 董家秀 赵晓旻
摘 要:本文从我国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出发,深入的讨论了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即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与实践脱节、考核方式不科学和缺乏科学的贯穿教育制度等问题。之所以产生这些问题,既是高校教师群体“标准化”教学模式带来的影响,也是市场经济下价值取向差异导致的结果。“现代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培训而被提出,其运作思路可以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思政教育 实践育人 双师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9-0-01
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给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改革的路径不一而足。在我看来,有这样一种路径,会帮助当下思政教育走出困境,获得健康发展,即对“现代学徒制”的创新应用。
“现代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培训而提出,是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起源于联邦德国职业培训,二战后逐步形成配套的国家制度。“现代学徒制”将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师傅与徒弟建立起密切联系,使得教育更具成效。
一、高效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四个。一是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在大学生受教育过程中,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占据上风,教师更多充当“播音员”角色,只重“言传”,不重“身教”,使得教学内容缺乏生命力。二是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在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长期存在这样的思维定势,即教师的任务是把理论和重点知识讲给学生,对学生的要求往往只是背过,整个过程与社会实践没有任何关系。三是考核方式不科学。高校中,思政教育课程考核往往采用笔试答题的量化方式,要求学生做一套试卷或是对给出題目进行论述写作,学生受教育成绩的得出过程完全是“纸上得来”。四是缺乏一套科学的贯穿教育制度,使思政教育不能有效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乃至未来实习、工作中或继续学习深造的学校中。
二、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状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唯有各项改革措施得当并顺利实施,才更能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早日实现。进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改革自然而然担负着重要使命。如果思政教育改革进展顺利,会有助于提升整个高等教育质量,为我国培养出越来越多思政水平高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如果思政教育改革进展不顺利,会严重影响高等教育质量,也会严重阻碍其他领域改革的顺利推进。因此,我们应当对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弊端时刻保持清醒认识。
高校思政教师多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进行课程的讲授,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这些课程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厌烦心理,教师也疲于讲述重复不变的理论知识。由此,思政教育便会陷入恶性循环当中,思政教育课程也会失去它原有作用与意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人把兴趣点转向来钱较快、较易的“有用”领域,于是,金融、会计、工商管理等专业成为大家推崇的“香饽饽”。因此,当代大学生群体似乎更愿意学习理工科类的专业技能,对于文科一类的知识则不屑一顾,思政教育方面的知识也必然遭到学生冷待。
三、借鉴“现代学徒制”
学校教育诞生以前,“学徒制”一直是人类社会技术知识传承的重要手段,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逐渐取代“学徒制”。然而“学徒制”并没有就此消亡,而是以不同形式被保留在现行教育体系中,进而升级为“现代学徒制”。在“现代学徒制”中,作为师傅的教师率先垂范,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对作为徒弟的学生进行全程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好所学本领,这是对早期“学徒制”的继承与发展。与此同时,“现代学徒制”也会让徒弟对师傅产生敬佩之情,易于发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传统美德。正是基于这种理念,为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改革路径找到突破口。
习近平在2016年全国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这给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指明实践方向,而“现代学徒制”中师傅在实践中对徒弟实现教授的思路,可以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改革路径的借鉴。在此基础上建立“师傅负责制”,即作为师傅的教师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负有责任,学生的受教育效果是评价教师能力、水平和态度的直接依据。这样一来,对学生的考核也是对教师的间接评价。这正如当下我国研究生教育实行的“导师制”,导师对自己学生在校期间的日常学习、科研研究、社会实践等进行全程指导,学生学习、科研、实践的效果,直接反映出教师的能力、水平和态度。学生也应自觉养成主动学习、主动实践意识,主动接受教师培养,在整个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过程中,全程接受师傅指导,虚心接受师傅批评,真正领会思政教育精神实质。高校可以将一年作为一个阶段,对学生进行教育考核,建立《思政教育考核档案》,毕业时,该档案随着每个学生到他们各自所在就业单位或继续学习深造的高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里,学生受教育质量高与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基本素质,特别是一些文科类重理论、轻实践、重课上、轻课下的专业或领域。理论素养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能够把高深理论通过生动实践深入浅出的让学生理解并接受,往往更容易得到学生喜爱和拥护。只掌握高深理论、不具备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教师,则容易陷入单纯说教,导致学生不仅无法感受到理论带有的真理光芒,而且久而久之对教师产生厌恶情绪。这便对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教师提出更高素质要求,不仅要理论过硬,更要具备带领学生实践理论的能力,即成为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并重的“双师型”教师。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天经地义,学生从心底信任教师,才能够更好学习教师本领,正如《学记》所云:“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中国古代尊师受教的事例有很多,如程门立雪、魏昭拜郭林宗为师、明帝敬教师桓荣等,正是有这么多典范,中国人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进入新时代,这一传统美德应当继续大力传承下去,使新时代青年更有为、更有德。
结语
对现在的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文章指出了通过将“现代学徒制”作为思政教育提升教学效果的一种方式。因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这种借鉴,可以使当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着重在形成注重社会实践的“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建设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并重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教育学生养成尊师重教的美德、将新媒体融入教学与实践四个方面下功夫。鉴于“现代学徒制”的借鉴效果,可以深入的研究并将其应用于思政教学过程中,切实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效果,为祖国培养心理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