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磷用改革铺就未来路
——纪念开磷建矿60周年暨磷化工发展30周年

2018-10-29廖荣素

中国农资 2018年36期
关键词:开磷改革企业

□ 廖荣素

9月20日,一条好消息出现在开磷官方公众号头条,由贵州省企业联合会、贵州省企业家协会主办的“2018贵州企业100强”、“2018贵州民营企业100强”发布会在贵阳召开,开磷以4199749万元的年营业收入位居贵州企业第五名,贵州省磷化工行业第一位。

对于这样的好消息,开磷人似乎有些司空见惯,因为就在这之前,开磷刚刚荣获中国化工企业100强,而且是连续14年获此殊荣!

“第一”、“仅此一家”、“首位”,翻开开磷历史画卷,这样具有举足轻重的荣誉名词在这个企业并不罕见。据不完全统计,从1958年到2018年,仅在《开磷报》刊登的集团层面的荣誉,开磷荣获的国家级荣誉47次,省级荣誉87次,获得行业荣誉27次。

如同施了法术,在60年的时间里,开磷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进步……一个夹皮沟里的磷矿石加工企业成长为多元产业耦合共生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开磷奇迹般地崛起于云贵高原,绽放夺目光彩。

是什么造就了开磷?

是改革开放的春风,是开磷人深化改革的勇气,更是开磷人敢于拼搏不折不挠的韧劲。

开磷合成氨厂区。

A 开磷崛起于云贵高原

回顾开磷发展史,这个企业似乎与“8”有着特殊的缘分,历史上经历了两次发展时期,从1958年建矿到1988年,是开磷的第一次创业时期。经过30年的时间,开磷建成了150万吨/年大型磷矿石生产基地,并建成“无泄漏矿山”、“清洁文明矿山”,成为化学矿山的标杆单位,化工部曾提出“学吉化、赶开磷”倡议。

1988年至2008年,是开磷的第二次创业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1988年至2000年为发展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开磷提出“稳定矿山、发展加工,开发两类产品,建设两个基地”的发展战略,决定走矿肥矿化结合的道路。2001年至2008年为第二阶段,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态势,结合企业实际,为赢得市场竞争,新班子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规划。

而如今的开磷,形成了矿业与磷化工、磷化工与煤化工、磷化工与磷的精细化工、煤化工与煤的精细化工、主业与辅业配套,耦合共生、集约发展的态势。产业布局地跨贵州、江苏、内蒙古、湖南、江西。磷矿石年开采能力1000万吨,成为我国目前最大的磷矿石地下开采企业。化肥年生产能力573万吨,高浓度磷复肥生产能力位居国内第二,国际第四。季戊四醇年生产能力12万吨,位居行业第一。

B 内部过渡性改革造就开磷奇迹

只有回首过去,我们才知道自己走出多远。深化改革是推动企业跨越式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制约企业发展诸多矛盾和问题的必由之路。作为深处山沟的老矿山企业,开磷和其他国有老企业一样,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了机构臃肿、人员富余、效率低下的不利局面。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开磷在开始推动“三步走”发展战略的2001年初,开始了开磷历史上力度最大的“内部过渡性改革”。

2001年1月9日,《集团公司内部过渡性改革实施意见》下发,其主要内容:一是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二是进行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形成新的用工、人事、分配机制。改革的春潮开始在全集团内部激荡。

改革管理制度,推进“扁平化管理”。按照扁平化管理改革的总体要求,取消了矿一级的机构编制,实行大采区综合生产管理,生产和管理效率得到提高。

改革用工制度,形成职工能进能出机制。集团公司按照生产组织结构配置劳动力,用市场竞争机制选人用人,用市场法则来淘汰人,不断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他们冻结了内部调动,实行全员竞争上岗。建立监督机制,规范上岗程序。建立退出机制,逐步解决能出问题。凡未能竞争上岗的,按相关政策办理内部退养、离岗休养、女职工超产假、休工手续,保留工作籍,依合同条款享受一定待遇。

改革人事制度,形成干部能上能下机制。集团公司打破干部和工人的身份界限,职工与管理人员之间只有工作岗位、工作性质、合同期限的不同,取消原干部套用的党政机关行政级别,管理人员只有高、中级和一般管理人员之分,实行竞争上岗。

改革分配制度,形成收入能增能减机制。除对公安、教育系统继续执行岗位技能工资外,其它单位全部实行浮动工资制或适应本单位特点的其他工资分配制度。实行浮动工资制的单位,将个人收入与单位成本、经济效益挂钩考核,上下浮动。

改革产权制度,探索公有制有效实现形式。将单位使用的公务车辆实现私有化,由驾驶员自己出资购车,单位用车按规定付费,减少了管理成本,节约了运行费用。针对矿山井下生产运输专业化管理的要求,对新购置的价值昂贵的大型无轨采掘运输设备,采取承包租赁的方式。

改革的难点在“人往哪里去”。开磷在改革中运用“渡船理论”,使改革获得了成功。所谓“渡船理论”是说:开磷如同一条大船,船上有10000人,现在这条船已经漏水了,只能承载一半的人渡河。所以只好让船上的5000人先下来呆在岸边,等把其他5000人渡过河,修好船后,再回来渡他们。

开磷进行内部改革,按照“专业化管理、集约化经营”的原则精简组织机构,共精减下来2300多人。深化改革后的开磷,建立起了与企业效益、效率挂钩的劳动、人事、分配制度,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C 从改革答卷中看“开磷速度”

如果说,一个国家,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的历史,才能在现实奔腾的浪潮中把握方向;那么一个企业,只有正确理解自己的道路,才能在不断的变革中走向进步。随着改革大幕的开启,一组组发展的数据给改革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2005年,开磷成功实现第一步发展目标,实现了开磷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跨越。销售收入从2000年5.39亿元增长到23.28亿元,增长了4.3倍,年均增长34%;实现利润从2000年1075万元增长到7300万元,增长了6.8倍,年均增长47%;同时还偿还各种历史债务和处理潜亏近2亿元。

2008年,是开磷建矿50周年、发展磷化工20周年的大庆之年。开磷已于9月提前2年零3个月实现了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并为提前5年实现100亿元销售收入的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奠定了基础。

2011年10月底,开磷提前4年实现“三步走”战略,成为百亿元企业,挺立在新的历史起点。

8年再造10个开磷,人们称这为“开磷速度”。

D 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再奋进

走自己的路,谈何容易。每一步创新,都面临着保守僵化的教条和超越阶段的激进的双重挑战;每一次突破,都曾遭遇继承和发展、现实与长远、渐进与闯关的两难选择;每一项决策,都可能要触动既得利益的奶酪,迷失于“做蛋糕”和“分蛋糕”的众口难调。

不屈不挠的开磷人,并没有停歇改革的步伐。

2017年12月28日,对于开磷人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开磷年产10万吨工业级磷酸二氢铵生产装置的建成投产仪式在息烽磷煤化工基地举行,这个项目的建成投产将进一步改善提升开磷产品结构,使开磷成为全国新型肥料的重要生产基地。

就在这一年,开磷还建成了年产1万吨磷酸铁装置,年产1万吨三羟甲基丙烷装置,延伸了产业链,拓宽了产业幅,并且成功开发生产出海藻酸磷酸二铵,多种配方的复合肥。

也在这一年,开磷在稳步推进“加法”的同时,也在大刀阔斧的实施“减法”,关停了贵遵路旁年产2×6万吨磷酸二铵和10万吨中高浓度复合肥两套落后装置,优化了产品结构。

改革再推进,创新无止境。就在这一增一减中,开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

按照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国际化方向发展要求,开磷完成了磷酸盐公司、氟硅化工公司、碘业公司三个精细化工公司的独立运行,加速了开磷精细化工发展步伐。整合内部三家服务单位和两家机电装备制造单位,为专业化发展走向市场打下基础。

改制上市步伐稳步推进的同时,开磷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方式,员工持股取得新进展。2017年3月9日,江苏开磷瑞阳公司实现新三板挂牌,同时定向增发股票9290万股,引入投资20252万元,19名核心员工认购395万股,顺利完成员工持股试点工作,进一步激发了企业活力。

这一切的实践充分证明,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生机;哪里有创新,哪里就有活力。

2018年,对于开磷人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开磷建矿60周年,磷化工发展30周年!

60年,开磷人深化改革的活力之旺盛,成果之丰富,超过了所有人当初的想象。而它在未来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种矛盾,问题和风险,同样非60年前所能具体预见。当前,开磷面临的形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复杂:发展总量上去了,发展的质量却有待提高;规模上去了,效益却不突出;化肥产能过剩,安全环保压力不断增大……越往前走,面临的矛盾越多,遇到的难题越大。

没有哪一段路程是一帆风顺,没有哪一个梦想会轻松实现。

面对新时代的新挑战、新征程上的新难题,唯有万众一心、开拓进取,才能开辟通往美好生活之路。

猜你喜欢

开磷改革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咏燕
女工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