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古法 传承书道—记书法家雷平
2018-10-29王智源
文_王智源
《乌海日报》记者
“一部中国文字史就是中国书法史,同时也是民俗、政治、文化的体现。一幅真正浸润了传统气息的书法艺术作品,会传达一种气息、一种精神。观者会有如坐春风、静若秋水的感官体验。若用心体会,久之则杂念邪气消失,躁气荡尽,神清气爽,气宇轩昂。”这是书法家雷平对中国书法的诠释,也是自己对书法艺术的孜孜追求。
雷平的书法初学“二王”,进而上溯篆、隶及章草,下至宋元以来诸名家,广收博采,择善而从,主张厚积薄发,反对追风逐流,俯仰随人。其诸体皆善,尤工行、草书。
雷平给人的印象是开朗、风趣。古人云“书品即人品”,与生活中的雷平接触,觉得这样一个快意恩仇的人写草书是性格使然。
学书以来,他一直奉行一种知行合一的精神,既要懂理论,又要懂实践。多年来,他潜心读书,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拜名师、交高友,并到全国各地参加书法交流活动,为的是增学问、开眼界、练心智。他说:“俗语说:‘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学书法也是如此,从来只有眼高手低,没有眼低手高。所谓眼高,我觉得就是欣赏水平要高,在理念上要给自己树立高的目标,没有高的目标,就容易止步不前。当然,眼高不是凭着热情高、心气高。欣赏的标准高是通过比较得来的,多读书肯定能帮助提高欣赏、鉴别水平。”
1.雷平 刘因诗一首 35cm×135cm 2018
2.雷平 梁少膺梅堂说梅节选 180cm×45cm 2017
交谈中,笔者觉得雷平是一个坚定的古典派书家,他还自题一斋号“泥古工坊”。雷平直言:“继承和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对于书法,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书法人,余以为继承的分量要远远大于创新。现今习书者大都感叹难及古人高古之气息,为何?非我辈天资愚笨,是因为时代变了,环境不同,工具不同,一切皆异,自然难及古人。因而,大可不必妄言比肩。遑论创新、变体,甚至狂言超越古人者大都会流于俗侩野狐禅一路。何谓高古?高且古也。窦蒙《述书赋语例字格》注曰:‘超越出众曰高,除却常情曰古。’当今科技发达,生活节奏快捷,交流方式与古迥异。我等凡俗之人,若在浮世之中,能与一二古人相晤,不仅是对心境的一种涵养,于传统文化亦是建功德之事。”他服膺唐人孙过庭“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观点,认为书法作为一门高级艺术,必须注入深厚的修养和鲜明的个性,但不可过早追求个人风格。所谓自出机杼乃是水到渠成之事,天资、功力、学养皆备,个人风格如同千人千面,自会与众不同。若急于求成,则难免陷入狂怪和浅陋,与自成一家的愿望相去甚远。
书法既使心灵净化,又使心灵深化。雷平将书法空间看作自己精神世界的一片自留地,它使内心从纷繁的日常事务中得以超脱,使心灵回归宁静。对他来说,书法像是一根绳,当顺着这根粗壮的绳索往上爬时,他可以一边深入历史,一边以崇敬仰慕的态度欣赏文学、文字学、美学、哲学等众多学科来滋养心灵。“书法给我带来的乐趣当然不排除功利的成分,但我现在常常能体会到‘喜不自禁,身心俱爽’的状态。”他说。
雷平还主张学书法要走体系化道路,“真、草、篆、隶任何一种字体的形成都不是机械独立的。学任何一种字体,如不弄清楚其源流,以及与之相关的字体、书家,很容易流入一叶知秋的片面,而且常常事倍功半,难解法帖精神”。
“书法是最能体现国人思维模式、哲学思想和审美取向的传统艺术形式。”他这样总结道。我想,也许凭这一点,他就足以兴奋的姿态在这片精神自留地里春种秋收、夏耕冬藏了!
3.雷平 岑参诗二首 65cm×136cm 2018
4.雷平 王原祁西窗漫笔节录 65cm×136cm 2018
5.雷平 苏轼诗一首 180cm×100cm 2018
6.雷平 李白诗一首 180cm×45cm 2018
7.雷平 吴镇题画诗一首 136cm×34cm 2018
8.雷平 杨时乔诗一首 136cm×68cm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