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平台,大用途

2018-10-27郭菊芬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微信

郭菊芬

【摘 要】在微信用户越来越庞大的今天,如何利用微信提供的微平台,加强学校与家长联手小学德育工作是小学德育工作的突破口。本文从家校联手德育的意义,利用微信平台搭建学校德育工作公众号,建立班级微信群、教师家长私聊空间等方面阐述如何巧用微信平台家校联手小学生的德育工作。

【关键词】微信;家校联手;小学生德育

一、学校联手家长进行德育的重要性

在小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和学校对他们的影响最大。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完善,只有在家庭作用加强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和谐全面的发展。因此,学校必须与联手家长才能有效地进行德育。

二、微信搭建家校联手德育的好平台

微信以强大的功能在我们生活、工作、学习中无处不在,为学校联合家长进行德育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学校可以利用微信的公众号功能申请公众号,在公众号中定期向家长推送关于德育的信息。教师可以利用微信,建立与家长沟通的空间,及时与家长沟通,还可以通过微信收发图片、文件、视频等功能给家长及时提供班级教育的动态。

三、学校如何利用微信平台联手家长进行德育

学校微信公众号的群体是以家长为主。充分利用公众号的群发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功能,每天为家长推送德育的相关信息,是学校联手家长实施德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学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尽量让更多的家长关注学校公众号

学校可通过在校门口张贴、或在学校发放的通知上印发学校公众号二维码,在学校网站上悬挂移动式的公众号二维码,让更多家长扫码关注、订阅学校公众号;学校还要充分利用家长会、学校开放日、班级微信群等途径向家长介绍学校公众号让家长关注学校公众号。

(二)严密组织学校微信宣传团队

学校把有信息技术特长的、文笔好的、摄影技术好的教师组织到学校的宣传团队,定期、及时、精选合适的图文、音视频等资源进行制作整合,推送学校德育工作动态,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的德育工作,有的放矢配合。

(三)巧设公众号的德育专栏,让家长和学生受益

学校公众号除了发布学校新闻外,还要设立德育专栏,推送学校的好人好事,为学校德育树立好榜样;推送教师的德育工作经验、随笔或心得体会,树立教师在家长中的形象,促进家长在理解教师,积极配合德育工作。现在小学的家长以80后为主体,是微信用户的主体。如果学校能及时推送育儿经,推送网络上家教或育儿优秀文章,拓宽家长教育眼界,可以让他们在管教孩子方面少走弯路;定期推送德育专题讨论互动专栏,让家长充分主动参与学校德育工作,让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好开展。

四、班主任或科任老师如何利用微信平台联手家长进行德育

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充分利用好微信可增进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相互理解,从而促进班级德育工作。

(一)微信群和私聊空间结合

1.成立全部家长参与的班级微信群

班主任在新接手一个班级时,首先了解班级是否有班级微信群,如果没有,就立刻成立班级微信群,并让家长加入该群。如果接手的班级原来有微信群,则要了解是否所有家长已入群,了解家长没有加入微信群的原因,想办法让家长加入,为利用微信聯合家长实施德育扫清障碍。

2.成立部分家长的特殊微信群

除了班级全部家长参与的微信群,教师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特殊微信群方便沟通。如:班主任可以和班级家委成立家委群,用来商量、协调班级管理的工作。当班级有突发事件,班主任有必要成立一个单独协商沟通的特殊微信群,方便部分家长之间的沟通,避免在班级造成恶劣的影响。

3.教师与家长互加好友方便私聊

班上学生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在学习和常规生活上会出现各种特殊情况,教师与家长互加微信好友个别沟通。

(二)与家长微信的原则

1.利用班级公共微信群弘扬正气,传播正能量

由于班级微信群成员包括由班主任、科任老师、家长,目的是及时家校沟通。班主任及科任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个微信群,除了发布班级通知、作业外,还要及时将班上的好人好事在班级微信群里公布;定期总结班上学生在校的各方面的表现,总结以表扬为主,适当提醒家长关注孩子的不良表现。在班级中形成德育正能量。

2.“大声”赞美,“小声”指正

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尊严,但有些老师忽略了这一点,把班级微信群当作是批斗孩子的阵地。更有老师在微信群里开口闭口问责家长怎么教导孩子的。这种沟通方式常常让家长很尴尬,遇上性格比较烈的家长还会遭到家长的怒言,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了。

“大声”赞美孩子和家长的优点,“小声”指正家长与孩子的错误,并不是提高嗓门或压低嗓门,而是当孩子或家长需要点赞时,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言语,尽量在公众微信群里点赞,让大家都知道。但当孩子有错误或家长行为不妥时,我们尽量通过私人微信以私聊方式与家长交流,同时给家长一些中肯的建议和参考方法,真心帮助他们,保护他们的隐私和尊严,从而取得德育的最佳效果。

3.不要把微信当作家长“召唤器”

教师与家长是孩子德育的合作者,而不是命令者与执行者的上下属关系。微信订阅号“新校长传媒”转载了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的78条“好老师”工作细则。其中一条是:非紧急事情,不在清晨和晚间休息时段(晚间9点以后)给家长发短信。笔者深有同感:我们想家长配合德育就得先尊重家长,需要考虑家长的时间安排。有个别老师不管大事小事,总喜欢“传唤”家长,总认为孩子不好就是家长有问题,要家长随传随到,这种做法既打乱了家长的工作作息安排,又很容易引起家长的反感,结果适得其反。

在信息技术膨胀的微时代,微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有利的平台。善用这个平台服务于学校,我们的德育工作定会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全一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2012年11月第28次印刷.

[2]《杭州推广78条“好老师”工作细则》,微信订阅号《新校长传媒》,2018年3月4日.

猜你喜欢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