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潞城潦河头村关圣王庙露台及其剧场考

2018-10-27荣根梁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3期
关键词:民俗

摘 要:露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演剧场所之一,最早出现在汉书记载中,唐代大量用于演奏乐舞,从此露台开始进入神庙,到了宋代,随着市民阶层文化的发展,顺应其需求与扩张,露台逐渐发展成为舞楼,勾栏瓦舍等演出剧场。宋金以后露台的安置乐人,奏音其上的功能逐渐被献殿所取代,布牲陈皿,摆列珍馐成为露台的主要功能。现存关于露台的史料记载绝大多数为宋金时期之前,而山西潞城潦河头村关圣王庙露台据碑刻记载为明代所建之物,对其露台做详细的分析对于了解宋金之后为何还有露台的修建以及对于地方区域文化、神庙信仰,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露台;戏曲观念;民俗;神庙信仰

作者简介:荣根梁(1994.5-),男,山西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戏剧戏曲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02

一、露台的功能及形制

“露台”一词最早在《史记·孝文帝本纪》中出现,“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这里出现的露台其功能为际观天象,迎神祭祀所用,据车文明先生考证,在露台上进行歌舞表演最晚在汉代就有,而且是为娱神所表演。到唐五代露台上正式进入神庙,作为节气庆典的娱乐性演出场地。宋金时期进入露台发展的繁盛时期,祭祀歌舞屡见不鲜。此后神庙戏台的出现将露台的表演功能所取代,这也标志着戏曲从歌舞百戏中分离和成熟,而摆列祭祀贡品也被献殿或献台香台所代替,露台从此衰落,但并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露台分临时性和永久性两种,临时性露台多用于节庆盛典观灯、观酺,在城市的主要街道广场临时所建,用于演绎歌舞百戏的临时性场所,当庙会庆典结束后立即拆除,为了拆除方便,临时性的露台大多以木材搭架。永久性露台建在神庙正殿前面的空地上,用于演绎祭祀歌舞、布牲陈皿,摆列祭祀贡品,所以要正面神庙正殿,它与神庙是一个整体,是神庙的一部分,用于长时间的使用,不予拆除。建造材料以砖石为主,二者的建造均有土的掺杂。建造的形状一般为正方形。

二、山西潞城潦河头村关圣王庙露台

潦河头关帝庙位于潞城市黄牛蹄乡潦河头村东。坐北朝南,南北长27.15米、东西宽16.8米,占地面积456.12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正殿为元代遗构,其余皆为明清建筑。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现存山门、正殿,两侧遗有东西妆楼和东西耳殿。山门由两部分组成,下为入庙山门,上为倒座戏台,台上有屏风,屏风上题“云梯、月宫”字样。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梁架为四椽栿前乳栿通檐用三柱,单檐悬山顶,灰布筒板瓦屋面。檐下设四铺作单下昂计心造铺作,明间劈板门,次间设直棂窗装修。2007年被长治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庙是潞城市保存较早的一处元代建筑,为研究潞城市的元代寺庙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实资料。

金石遗存:存碑5通,碣2方。

碑名:刘旺修砌露台碑

地点:正殿殿内

时间:明成化十五年(1479)

碑文: 下黄里此庄香老刘旺等,会众香人七十人各舍财,觅匠措功,愿将义勇武安王殿□□于石砌路台一所,之以后交人春祈秋報,祭赛□神每岁天地佑护,永保续世资荣丰稔也。

会首:刘旺、成聚、□礼,助缘礼生: 王得、□宽、刘君、张哲、□仝。成化十五年二月吉日。耆儒刘□书,石匠王有刊。

从碑文中可看出,此露台为明代成化十五年所修砌而成,汇集众人施财而建,为了受到神灵的庇佑。其露台以石材为主要建造材料,是永久性露台,露台的形状大体为正方形,碑文中并未提及在露台之上进行歌舞百戏等表演,所以其主要功能为摆放贡品祭祀而用,以得到“天地佑护”。

三、明代戏曲观念的转变时期

宋金元时期对神庙剧场多以“舞”字命名,如“舞楼”、“舞亭”、“舞厅”等。明带对于神庙剧场有了新的成为,推陈出现,多以“乐”字称呼,出现了“乐楼”、“乐厅”、“乐舞楼”等。宋元之前,名人士大夫等上层主流社会的官僚对与戏曲仍嗤之以鼻,戏曲的俗性特征不被主流社会接受,社会地位底下。到了明代,一些士大夫对戏曲有了新的认识,承认其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接受和正视戏曲。从以上没问能看出是崇祯十三年所重修关帝庙,在这样一个思想转型时期,潞城潦河头村地处偏远,还未能完全的转变,露台仍担任祭祀社台之用。

四、同一历史时期出现的露台

露台是歌舞百戏等表演艺术最初最简单的表演场所,将表演舞台太高,观众的位置降低,以区分表演者和观众的。后经过戏曲的发展成熟,露台逐渐被舞楼、舞厅等神庙舞台所取代,新事物的产生总是会对旧事物有这样那样的借鉴。旧事物的消亡也有一定的时间过程,在神庙舞台的大量出现的同时,露台并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元明清三代,它广泛的出现在城乡的神庙中。曹飞先生在《略论露台勾栏与舞楼之关系》中说道“元明清三代,很多没有改建或者新建的神庙仍然将露台用作演出场所。”如山西阳城县中庄村汤王庙现存清顺至十年(1653)刊恩贡进士吏部候选知县邑人李一桂所撰《创建拜庭碑记》及邑庠生李友白所作《拜庭赋》,两文同勒于一碑。[1]《碑记》记载该庙:“春祈秋享之时,露台之上以布为幄,不避风雨,实为缺典焉。”于是在露台上加了顶盖,立石碑以记其事。其《赋》云,该拜庭建好之后,“依台址而成榭,待风雨于可久。人庇大厦,神享明堂。祝豚趾于设礿,载歌舞于陈尝。虽曰拜亭无乎不宜。”可见,直到清代,仍有将露台用作演出场所的例子。山西潞城潦河头村关圣王庙露台也极有可能是没有改建新的舞楼仍然留存至明代用作祭祀摆放之用的献台。

五、民俗现象

在献殿出现继承了露台的演剧场所的功能之后,“它用于敬献歌舞的功能由戏台充任;陈献祭品的功能则由献殿(或献台)、香台代替”。随着露台两个功能的分化,“神庙的独立剧场”相继产生。此时的露台之名也在相当多的神庙中改名,为了突出戏曲的教化功能,提高戏曲地位,保障戏曲在上层社会得到士大夫们的认可,保障表演的合法性,将“露台”以“礼乐”的文化外衣将其包装,称为“乐台”。但在有些地方仍然存在这对于露台直称的现象,因为当地的名人绅士对戏曲极为喜爱,他们认为“露台”和“乐台”本为同一件物品,之所以还能够有献艺之台直称为“露台”的案例,就是因为他们并不在意,正是对于戏曲的喜爱,在迎神祭祀时,没有了对戏曲“雅”与“俗”的思想较量,而是率意直称。南宋乾道年(1165)《溧水县正显庙碑》有“献殿处中,露台高峙”[2]的记载。元大德元年(1297)山西芮城县芮王庙《芮王庙记》碑末有“救张弟之厄而露台建”的记载。山西潞城潦河头村关圣王庙露台“愿将义勇武安王殿□□于石砌路台一所”也极有可能是乡人对戏曲的喜爱并不在意是“乐台”还是“露台”的率意直称。

六、总结

综上所述,山西潞城潦河头村关圣王庙之所以在明代出现“路台”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明代戏曲观念正处于转型期,潞城潦河头村地处偏远,极有可能还未能完全的转变,此时的露台只是失去了祭神演技的功能,它仍担任祭祀社台之用。其次,据曹飞先生考证直到清代,仍有将露台用作演出场所的例子。山西潞城潦河头村关圣王庙露台也极有可能是明代没有来得及改建新的舞楼仍然留存下来用作祭祀摆放之用的献台。其三,因为乡人对于戏曲的高度喜爱,导致他们并不在意是“乐台”还是“露台”的这一民俗现象的出现,而“露台”仅仅是乡民对于“乐台”的率意直称。

注释:

[1]碑壁,高175厘米,宽160厘米,现嵌庙内西照壁。山西师范大学戏曲博物馆藏该碑拓片,拓于1996年9月19日。

[2]参见清代王昶《金石萃编》卷一百四十九,清嘉庆十年刻本。

参考文献:

[1]车文明.露台的兴衰[J].民俗曲艺,1996,99.

[2]冯俊杰.《山西戏曲碑刻辑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王潞伟.《上党神庙剧场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

[4]王昶.《金石萃编》卷一百四十九,清嘉庆十年刻本。

[5]《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1.

猜你喜欢

民俗
冬季民俗节
清远非遗民俗日历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传统民俗有奇趣
吴其萃作品选
寻梦江南春 热闹的民俗节日
漫画民俗
一把面粉揉出的“民俗图腾”
第十一届河北省民俗文化节盛大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