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自由与幸福的距离

2018-10-27师文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3期

师文

摘 要:乔纳森·弗兰岑(Jonathan Franzen,1959-),美国当代文坛最出色的作家之一。在魔幻现实主义、极简主义、意识流等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盛行的时代,弗兰岑却高举19世纪传统现实主义的旗帜,用一种维多利亚式的笔法书写着当代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本文以他的三部长篇小说之一《自由》为研究对象,以家庭来反映社会,从一个个家庭的运行中浓缩出来,展现弗兰岑对美国当代日常生活的精致刻画与批判思考。

关键词:弗兰岑;美国社会;自由与幸福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0-02

关于当代美国小说自己印象很深的美国作家还是老一辈的马克吐温、海明威、爱伦坡等,而本书的作者乔纳森·弗兰岑是继海明威、塞林格等人之后又一位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作家,也是最近十年来唯一登上该杂志封面的作家。2010年8月底,弗兰岑的这部《Freedom》一经出版,好评不断,他本人也被冠以“伟大美国作家”的称号。

一、911事件后的美国社会

本书时间跨度从20世纪60年代一直到2010年,主要集中在911事件后的美国社会。作者以细腻的笔法讲述了以帕蒂和沃尔特为代表的美国普通白人中产阶级家庭三代人在急剧变化的大时代下所经历的悲欢离合。作者在叙述人物故事情节时,贯穿了克林顿丑闻事件、911事件、伊拉克战争、环境保护和女权运动等历史事件,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将故事的中心人物和当时整个社会的大背景联系在一起,更加深了读者对于美国社会下普通人物命运的理解。自由,本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标志性字眼,更是美国自建国以来就深深融入进美国人生命和生活中的精神信条,可是,就在人们对“自由”习以为常时,作者通过本部小说所传达出的对“自由”的反思和追问。

二、《Freedom》反映的消极自由

弗兰岑给予描述最多的帕蒂出生于优越家庭,父母皆为上层人士,妹妹们聪明伶俐,而作为长女的她却不受待见,她是高中篮球队的主力,可是她的妈妈从未看过一场她的比赛,倒是对妹妹们的表演事业甚是关心。最甚者,帕蒂在还是少女的高中时代被人强奸后却由于父母在仕途上有求于强奸者的父母而不予理会,这击垮了帕蒂对于这个家的最后一点期望,她的性格也开始变得极端孤僻,她有着几乎变态的好勝心。高中毕业后,她放弃了篮球事业,选择了一个老实巴交却有着上进心的沃尔特建立起了家庭,可是,也许没有她对沃尔特的大学室友理查德爱得那么深,帕蒂将自己在年少时所缺少的家庭温暖一股脑地洒向了自己的儿子—乔伊。可是随着儿子的长大和叛逆,甚至毅然决然离家出走而和帕蒂最讨厌的邻居的女儿康妮住到了一起,这简直无法让帕蒂忍受,完美的家庭就这样一步步的破碎,可是在丈夫和情人的选择中她又陷入极端的痛苦中。

帕蒂这个人物角色可以说是美国“绝望主妇”的代表。帕蒂在当初可以说是以婚姻和家庭的角度选择了沃尔特作为丈夫,她长期压抑的个人欲望被乔伊的出走给激发出来,她终于与一个摇滚乐乐手理查德发生了一夜情。理查德无疑是这部书里最自由的人了,他根本不在乎爱情一样的情感,他对这个以流行音乐消费大众的世界感到唾弃,时代在往前走,被舆论所承认的东西才是这个盲目世界的盲目人们所需要的。摇滚乐要用自己的态度表现他们认为的世界已经过时,愉悦大众成了唯一目的。

反观书中另一位男主人公沃尔特,他可以说是这部书里唯一以正面形象视人的角色了。他善良正直,富有责任,热爱环保事业,看看自由赋予他了什么。他负责任的对待他的婚姻、家庭、事业,可最终,他沦落成被妻子背叛的丈夫,与子女若即若离的关系,邻居眼中的怪人,令他保守焦虑之苦。在一条自由的路上,连责任都无法走得更远,这个社会究竟已经变态到了什么地步。自由在这里完全成为商业资本的附加属性。

三、自由其实不是自由

本书题为自由,当自由不再是一种虚拟的嘴上天天讲的东西,而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个人体验,我们会发现,每个人感受到的都是不自由。自由究竟是什么,是摆脱了一切社会角色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摆脱的是什么,是责任?是外力强加在自己身上的东西?想要的又是什么,是不顾一切的欲望?是赌气似的反抗?我们可以从故事的人物中看到,每个人最后想要的无非还是爱和原谅,这不是靠简单的追求自由就能得到的。

我们这个时代早已将自由视为每个人不可侵犯的权利,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随自己的内心,你不管信奉什么样的价值观,都是能被默许的,结果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变得越来越困难。我们在幸福的路上追求自由,却由于目标不同发生矛盾,最终陷入互相无法理解和痛苦的地步,自由的代价就是互相伤害,这是整个时代都在焦虑的根源。现代意义上的自由之所以被广泛承认,是因为历史在前进的过程中破除了神权王权对人的束缚,好像在昭告人们说,你们终于可以自己做自己的主了,可过于追求的独立和自主使得帕蒂在获得全然的自由中感受到的是更多的痛苦,她甚至要因为过的过度自由而可怜自己。在阅读到她过于自怜这一块时我有很深的体会,虽然结果不如你所愿,可是自作自受自怨自艾自己可怜自己好像成了一个循环,这样的生活太可怕了。自由带来的悲剧不只这一点,书中有一章节的题目写的是自由市场促进竞争。每个人物都在竞争,帕蒂在与她的父母比谁建立更好的家庭,与她的妹妹比谁过得更幸福,沃尔特在理查德的音乐获得大众认可后所展现出来的震惊使他奋力地追求自己事业的第二春,无奈却以失败告终。没错,竞争是会带来效率,带来更优化的生产,可我觉得弗兰岑在这里想表现的是,我们在嫉妒和竞争的心态下去追求的东西往往不是我们真心想要的,我们在一步步被裹挟地往前走,忘记了初衷在何处,自由的个体在竞争的道上理直气壮的一路向前,如同沃尔特在文中说的,“你可以是个穷人,但有一样东西任何人都无法从你手上夺走,那就是你拥有想怎么糟践你的生活就怎么糟践的自由。”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由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的宿命。当我们的得失都被认定是自由选择的结果,我们便无权要求他人对我们的选择负责。可我们每个人可以问一下我们自己,有多少东西是我们明确知道我们想要的?自由提供给我们的,只是不断尝试的机会,而是否能通过尝试选择出自己的渴望并达到幸福,这就是自由之外的事了。我们可以把弗兰岑讲的这个故事当作故事,当做一个虚拟的戏剧,但弗兰岑在文中时时刻刻透露着对现实的关怀却是真实的,从海湾战争到虚假的泡沫经济,从两党执政的无能到911的恐怖袭击,弗兰岑眼中的世界满目疮痍:世界性的人口爆炸导致全球范围内资源的过度消耗;虚假的自由市场使拜金主义成为唯一的信仰;恐怖袭击的到来打破了表面的平静,令人心惶惶不可终日。这个时代在变化,这个世界也在变化,就像他在章节题目中写的:错误已经铸成,自由又从何谈起呢?

四、自由之外,才是幸福

在书中结尾,沃尔特和帕蒂在经历了伤害与冷漠后重归于好,理查德也开始重新创作音乐,乔伊则放弃了不切实际的迷梦,选择与康妮牵手。弗蘭岑想在这里表达的和谐的家庭是建立在爱与责任、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的。他让我们反思对爱、欲望和家庭的责任,并警醒我们在追求个人自由的同时不要给他人造成伤害,以免给自己带来危机。其实本书应该是弗兰岑类似自传的作品,小说中帕蒂和沃尔特的婚姻就是弗兰岑自己婚姻的写照,而帕蒂与乔伊则是以他的母亲和他自己的故事为蓝本,我们可以从无数的电影和文学作品中感受到弗兰岑的故事正在千千万万个美国家庭中上演,而家庭内部的危机是否可以折射出整个美国社会正在遭遇的危机呢?这个因自由而凝结起来的国家正在因自由而失去凝结力,我们不得不去反思弗兰岑说过的话,“如果我们打算把自由提升为我们作为一种文化和民族的基本准则,我们应该仔细看看自由在实践中到底是什么。”也许幸福好像在自由之外。

参考文献:

[1]郑联. 乔纳森·弗兰岑小说的伦理思想研究[D].江南大学,2017.

[2]董臻. 论乔纳森·弗兰岑小说对当代美国日常生活的透视[D].暨南大学,2017.

[3]陈诗钰,约翰·密尔“自由”思想浅析——以《论自由》为例[J].中国文艺家,2017(03):3-4.

[4]论以自由意志为基点的奥古斯丁法哲学思想[J]. 胡昕雯.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1).

[5]《新世纪》-财新网 2010年12月02日 亨利·哈代.

[6]《博客中国》 2009-06-25 黄应全.

[7]以赛亚·伯林:《自由论》,胡传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