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汤瑶卿诗歌中的苏子遗风
2018-10-27周晴
周晴
摘 要:汤瑶卿是嘉道年间常州女诗人,其诗集羁旅、思夫、闲适于一体,突破了当时传统女性的视野限制,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女性诗歌的创作题材。汤氏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言之有物,闲适诗更是颇具苏子风流,于传统女性诗歌之外,开清疏旷达,闲然自适之诗风,其艺术追求,审美倾向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汤瑶卿;蓬室偶吟;苏子遗风;诗歌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0-01
汤瑶卿(1763-1831),汤修业之女,张琦妻,出身常州名门。夫妇二人共生有二子四女,四女缯英、绷英、纶英、纨英皆富才情,次子张曜孙集瑶卿留下的五七言绝句三十二首成《蓬室偶吟》一卷附在其夫张琦的《宛邻集》之后。
汤瑶卿幼时敏慧得父亲獧菴先生汤修业的教导。獧菴先生认为女子的德行不以文采为准,女子的言论不应该传出闺阁之外。瑶卿囿于父教,直至“年四十……乃始为诗”,且“旋作旋弃,又诗多口吟,不假纸笔,务取宣意尽即止……无意为诗亦不以诗自见者也”[1],致后来的《蓬室偶吟》仅集得诗作三十余首。
一、“一抹晓霞螺髻出”——羁旅诗
瑶卿作为女诗人,有着女性自身独特的敏感与愁思,《秋日自常州至嘉禾途中漫咏》其一:“新安才返又嘉禾,母老何堪离别多。”与《送大女?英之京师》:“膝下依依四十年……莫忘班姬女诫篇。”两首诗同为瑶卿所写,跨越时空,遥遥想和。一首是瑶卿别母,一首是瑶卿别女,在这两首诗中能够感受到瑶卿在身为女儿、母亲这两种身份下对于离别的忧思。以一人之视角,将为女,为母之别情写尽,可谓至真至性。“碧波渺渺橹轻分,何处钟声隔岸闻。一抹晓霞螺髻出,舟人指点锡山云。”此诗略有超诣之风:水波渺渺不尽,钟声袅袅不绝,晓霞、舟子、锡山,前首诗还沉浸于别情之中缠绵不尽,后一首便有如此豁然开朗之转折,单独看来与苏子的《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一词意趣相类。苏子以诗为词拓宽词境,这里瑶卿又复词还于诗意,超拔于儿女闺情,如入画境一般,大有天人合一之意味。
二、“别泪征鸿说与君”——思夫诗
《送夫子返常州》、《寄夫子京师》、《风雪日至岁行尽矣,夫子未来感兴四首》、《秋夜》、《秋思》、《书怀》……瑶卿之思夫之诗实多,从“挑灯与君别,执手意绸缪。”到“忍将别后千行泪,弹向征鸿说与君。”瑶卿对夫婿的思、念、惦、忧,一言一思,都裹挟在诗中。其思夫诗中多“芭蕉”、“寒雨”、“寒月”等凄清孤寒之景,多“哀雁”、“竹影”等茕茕独立,形影相吊之象。“十载饥驱未得归,艰难独自泣牛衣。伤心莫上层楼望,一片平芜衬落晖。”《寄夫子京师》一诗中“泣牛衣”一词典出《汉书·王章传》。后世用“牛衣对泣”等谓夫妻共守贫穷。瑶卿夫妇志趣相投,夫君同守贫贱之志,于诗上寄寓夫妻缠绵悱恻之情深。张琦《亡室汤孺人行略》云:“孺人冬无棉衣,朝夕不给,率四女刺绣以易米,恒不得饱,至屑米为粥,日一食焉”[2]张琦对汤氏的付出予以理解感怀,瑶卿于贫中持家,毫无怨言,夫妻文字言语之间互相理解体谅,瑶卿之作为对二子四女影响颇深,其后辈多有善讽诵者,有“一门联吟”[3]之佳话。
三、“有鸟投林倦自栖”——闲适诗
张曜孙言其母“生平所处艰苦困阨之境而独以诗和平自适之怀”,闲适诗中略提儿女情思,以闺情伊始,以自我排遣而终。此类诗作,前句多描绘闺中之景如“花钿”,“宝鸭”,而后句一改缠绵之情回归现实生活中如“钗典尽”,“碧葛青”的现实,有儿女之思,终于豁然处,苦中作乐也。瑶卿“尤好读苏长公集”,此类诗受东坡影响潜移默化,虽处困阨之境,亦能解怀。“春陰到晚欲全开,一线斜光照绿苔。娇女不知钗典尽,巧梳云鬓傍妆台。”其身虽为女儿身,徘徊于闺阁之中,却能够突破女性诗歌中顾影自怜,沉迷自我感情难以自拔的限制,以生活现实入诗,言之有物。而《即事》其二中写道:“几间茅屋对清溪,有鸟投林倦自栖。羡尔无求安饮啄,饥来不用向人啼。”以现实笔法,以倦鸟投林与自身穷困之忧的对比,表现自身对生活的关注。
四、结语
瑶卿诗作不多,题材方面亦不甚丰富,但却自有一番风流。其诗关注现实生活,虽囿于闺阁,境界非大,然其贫苦之思,可称得上是瑶卿生活之“实录”,于体察清代家庭生活方面,有以小见大之用。其诗自得一派安和自适。每每苦中作乐,聊以自怀。窃自推测,其诗略受苏子之荫,得其旷然之怀一两分,于其闲情之作中屡屡见得,对其四女产生了很大影响。“毗陵多闺秀,世家大族,彤管贻芬,若庄氏,若恽氏,若左氏,若张氏,若杨氏,固皆以工诗词著称于世者也”[4],瑶卿之四女在清代女性诗人中独树一帜,取得“毗陵四才女”之美称,汤氏母女之诗歌极大地丰富了清代女性诗歌的内涵,是清代女性文学发展的家族性特征的缩影。
参考文献:
[1][2]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02,210.
[3]赵树勤主编.女性文化学[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11.
[4]唐圭璋主编.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4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