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道门

2018-10-27易新琴

美文 2018年17期
关键词:手术

易新琴笔名一心。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新民晚报》《散文选刊》等报刊。

第一道门

三楼手术室。

父亲刚刚进了第一道门。临进去时,我看见他眼睛里无法躲藏的惊惧,就安慰道:“爸,别害怕,我在门外等你!”

他的回话我没听到,大概是声音太小,抑或是被迅疾关上的门夹断了。我猜想他会说:我没事儿。很多年,他不管遇到多大的事儿都习惯这样回答,而且把“我”字拖得长长的,有种满不在乎的狂妄的自信。前些年,他在医院也做过两次手术,每次出来,看见我们就会挥挥手说:我——没事。一脸的豪迈,仿佛是战场上凯旋归来的将军。

但这次,也许他什么也没说。近几日,每天跟着我跑上跑下地做各项检查,已经力不从心。胸闷,心慌,乏力,失眠,让他不得不放下一辈子都放不下的香烟和妻子。从心内科转到胸外科后,父亲感觉到不妙。医生找我约谈,他急切地跟出来,却被劝阻回病房休息。他沮丧地低着头,像个遭受拒绝的孩子,拖着步子,不情愿地往回走。

我回来笑着告诉他:“肺部有个增大的结节,只需手术切除而已。”他对我的话表示怀疑,以一个父亲多年的经验,努力地在我的脸上和话语中辩识真实与谎言。他问手术有什么风险?我说可能会造成呼吸功能减弱,嗓音低哑,一段时间不好发声等,但这些情况也不一定会出现。

父亲眼神黯淡下来,幽幽地说:“这次可能过不去了,我倒是不怕,都活到这个年纪了!只是一想到你妈躺床上,太可怜,我还想多陪她几年。”他侧过脸,蓬乱而花白的头发颤动着,像秋风中瑟瑟发抖的野草。

我的安慰是徒劳的,旁边有几个病友正在化疗,父亲总爱和他们对照病情。几天下来,那个结节已然成了他心中的一颗定时炸弹。他在医院里如坐囚牢,焦躁不安,痛恨一向不错的身体出了状况,像一个亲密战友公然对他的背叛。没有太多的交锋,这次难分你我的战斗,快速地攻克了他数十年建造起来的自以为坚固的堡垒。父亲成了疾病败将,挺拔的军人身姿,有些佝偻了,呈现出一副颓然的老态。

手术前日,我让抑郁的父亲到窗边,看对面的月湖。在坚硬的高楼大厦之间,湖水清波荡漾,美丽柔和。

自从母亲卧病在床,两年多,父亲只守候在她身边。他几乎每天推着轮椅上的母亲到处走,但他不看风景,只让母亲看风景。母亲手指哪儿,他就推到哪儿!

我建议去走走,父亲犹豫了一下,看看我,爽然答应了。午后,我们沿湖而行,天气阴沉,水面迷蒙。那天,父亲说了很多话,把他一生辗转各地的经历,做了一次完整地梳理。

其问,大哥给我打来电话,询问情况。父亲在旁边提醒说:“让你大哥给你妈说一声,手术完就回去,让她放心,我没事儿!”最后几个字,短促又低沉!

第二道门

这是一次漫长的等待。

门外的走廊里有不少人,或倚墙而立,或静候座椅,神情皆是焦灼而凝重。每隔一段时间,门会打开,不等医生喊名字,走廊里的人都呼地一下拥上去。若不是自己所盼的人出来,便郁郁地叹口气,伸着脖子,眼睛往门内探看。门里还有第二道门,关着,什么也看不到。人们只能怔怔地看着第一道门再次关上,无奈地散开来,蹙眉吊心,继续等待。

我的父亲,此时应在第二道门里,全身麻醉,意识全无。这可能是他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时刻,所有的幸福与苦痛,过去与未来,都在他的世界之外。然而,一旦醒来,就要面对命运对他仁慈抑或残忍的宣判。

不知何时,第一道门开了,有人叫父亲的名字。我冲进去!一个戴口罩的人指着桌上漠然地说:“这是手术时切下的,给你们家属看看!”

我看到玻璃瓶里的一团黑紫色的肺叶,有些眩晕。它们刚才还在父亲的胸腔内呼吸,顷刻间,就被手术刀无情地切除,如同父亲曾经的那些风华岁月,被时光一刀一刀轻易地割离。

它们曾陪同父亲走南闯北,参加过工厂的大炼钢铁,经受过部队的摸爬滚打,开采过煤矿、石棉矿,开垦过盐碱地,经历过沙尘暴,牧过羊,开过饭店……上面沾附着铁屑、泥灰、煤渣、石棉粉、盐碱土、沙尘、羊毛、油烟,以及常年抽烟熏染的焦油和尼古丁……它们不再鲜活如初,而是像久经沙场后伤痕累累的老兵,提前退役,以悲壮的姿态离开生命的团队。

我走出来,内心苍凉!

临近黄昏,走廊里没有开灯,每一张等待的脸都愈发暗沉了。时间仿佛抻开的橡皮筋,被无端地拉长,一秒一秒,慢得不可思议!

走廊的另一头也是个门,门外是个不大的露台。我走出去,坐在围墙下的矮阶上。两旁的高楼,像两半敞开的门扇,只露出前方一小片空间。窄窄的天空,烟墨色,一群燕子飞过来,转了个圈儿,就隐没在高楼之后。不久,又闪现,又隐没,反复盘旋,如我此时不宁的心绪。

天暗了,两旁高楼巨大的黑影渐渐移过来,如慢慢儿合上的门,挡在我前面。我依然坐在矮阶上,到夜色沉沉地压过来,很重!前方一片黑暗,我无法透视,也无法逾越。

生命之门的背后会不会也是无尽的黑夜!

夜风习习,我不禁打了个寒噤。四周阒静,左边有个中年男子踱来踱去,抽着烟,看着手机,闪烁的红光和绿色的屏幕,映衬着他的脸忽明忽暗。

三个多小时,父亲终于从第二道门出来了,头上挂着吊瓶,身上插着三根管子,面色苍白,嘴里呻吟着……

第三道门

注定这是个不眠之夜。

“晚上要注意,老年人全身麻醉后恢复很慢,会产生幻觉,一不小心拔掉管子就麻烦。”医生的叮嘱,让我紧张不已!

时间稀释成了液体,从吊瓶一滴一滴坠下,然后注入父亲的血管,似乎又从体內渗出来。我一次一次用毛巾擦拭,父亲依然虚汗淋漓。

他神思恍惚,口中在说着什么,却声如蚊鸣,含糊不清。半夜两点左右,他忽地坐起来,手拼命往外推,喊叫着:“我不去,我不去!”声音急促而沙哑。我赶紧按住他的肩,耳语道:“爸,我在这儿呢,咱们哪儿都不去!先躺下吧!”他用力睁开眼,看看我,似乎清醒了一下。绷直的身子软下来,乖乖地躺下,又疲倦地合上眼。我把手指放在他的眉心,慢慢儿地推至头顶的百会穴,轻轻点压。自记事以来,这是我第一次触摸父亲的额头。手指沿着沟沟坎坎,一路颠簸,像犁一块高低不平的田地。反复数次,他渐渐平静下来,睡着了。

从小到大,父亲常用这个方法来缓解我的紧张和疲劳。他粗砺的手指,砂纸般磨过我的额头,有种微痛且温暖的质感。那是我和父亲保持下来的唯一的身体语言。我不再有儿时依偎在他怀里的记忆,成长,让我们的身体距离越来越远。

夜深了,我却毫无睡意。昏黄的灯光下,父亲瘦如干柴。才几天时间,他瘦削的脸颊,就凹陷下去。花白的胡茬儿,曾经是浓黑的,硬生生地扎在我们儿时红润的脸蛋上。这双青筋毕露的手,无力地搭在床边。它们当年那样强劲有力,抓过枪,握过锹,提过麻袋,搬过石头,也曾笨拙地为我扎过小辫儿,牢牢地牵过我的小手……那么干练帅气的父亲,怎么就老成这样了呢?

多少年了,没有这么仔细地靠近过父亲。整个晚上,我守护在他身边。他睡得很不踏实,常常梦呓。嘴唇因一天一夜不能进食进水而干裂,我切了薄薄的青瓜片,贴上去。

翌日清晨,父亲勉强醒来,吃了点东西,又迷迷糊糊地躺下。他一直半梦半醒,嘴里喃喃自语,手不受控制地在空中比画。动作幅度太大时,我就抓住他的手摇晃。他猛地一惊,睁开眼来,着急地说:“我刚才在给你妈喂饭呢!”我笑着告诉他那是幻觉,他看着空空的手,哑着嗓子说:“哦,怪不得手里没碗,我想你妈饿了,急得慌!”

他暂时醒过神来,只是暂时,一旦闭上眼,又开始出现幻觉。医生让他多咳痰,护士来送药打针,亲朋好友来探望,我不得不一次次叫醒他。恍然问,他一会儿说在老家干活,一会儿说在高原背石棉,一会儿又说和母亲去买菜……

父亲似乎在一个奇特的门口,疲惫地进进出出。门内是他过去生活的场景,有他熟悉的蜀地、稻谷、辣椒、东北、黑土、暴雪、高原、矿区、雪山、江南、小桥、梅雨、慈祥的祖母、亲密的战友、背着双管猎枪奔跑在戈壁滩上追逐石羊的朋友、坐在轮椅上的戴着红围巾的年老的妻子……门外是素白的墙壁、冷峻的医生、忙碌的护士、尖锐的针头、冰凉的盐水、女儿憔悴的脸、低低的呼唤声、用力的咳痰声、门外走廊里的脚步声、此起彼伏的拉铃声……它们像一个个不断切换的镜头,伸远,拉近,缩小,放大,模糊,清晰,最后相互混杂,交错叠合。

连续两天,父亲始终在幻觉和现实之间游离。他的周围仿佛飘飞着无数个肥皂泡,触手可及。他奋力地去抓取,只抓到满手的破碎和虚无。面对父亲怪异而夸张的表情、动作、聲音,我不敢多闭眼休息,只能惊慌地守护着,像守护一道随时会被入侵的城门。

第三天早上,父亲身上的管子拔掉了,人也突然清醒了许多。吃了一大碗面条后,有了些气力,执意要起来。我扶着他,挪向窗边。几米长的路,他的两腿发软,身子打飘,喘息短促,走得很慢,很慢

我告诉父亲,病没有他想象的那么严重,现在有很好的药物可以控制,无须担心。父亲挺了挺上身,拍拍胸脯虚弱地说:“我——没事儿,本来以为在手术台上下不来了,这算是又闯过了一关:担心啥?这辈子多少艰难的日子都过去了,日子总要向前看。”

窗外阳光明灿,月湖缀满无数的银片,波光闪闪。水面轻舟翩行,湖畔杨柳飘拂。石径,桥上,树下,亭内,人们或走或停或坐,一派闲适!

又是美好的一天!

猜你喜欢

手术
早期肠内营养在胃手术后的应用探讨
护理干预对冠脉介入手术患者焦虑情绪及手术并发症的影响观察
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经验
舒适护理在甲状腺手术后早期应用
手术衣为什么是绿色的
临床护理路径在38例胆结石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脑外粘贴手术巾的妙用
动物QQ糖
小儿哪些病可动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