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部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机构研究与设计
2018-10-27樊琛杨振坤高申南
樊琛 杨振坤 高申南
摘 要:本文针对中风所致手部康复需求,研究了手部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整体结构、行走机构、驱动机构设计,制做了手部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模型,并运用Rhinoceros5.0对机构进一步优化建模。实验验证所设计的模型具有机构简单、穿戴方便、控制有效等特点,能较好地实现了食指0~90°弯曲运动,满足关节运动及韧带拉伸的康复训练需求。
关键词:手部外骨骼;康复机器人;Rhinoceros5.0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8.17.119
1 引言
手部健康灵活是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由于疾病或事故造成的手部功能障碍,使患者生活和工作受到极大影响,为其家庭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传统康复训练主要依靠康复医师,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费用高、效果差,使很多患者失去康复的最佳时机[1]。近年来,随着外骨骼机器人技术与康复工程学的不断发展,手部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成为研究热点[2]。
本文基于手部解剖学,在研究手部自由度、关节运动、角度、速度、位置等相关内容基础上,突出研究手指为代表的四指机构设计与制作;运用Pro e软件进行实体工程建模;选取合适材料及驱动电机,制作手部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模型,并进行实验仿真。同时,基于工业设计和人机工学,对机构进行优化。
2 整体设计
2.1 设计思路分析
根据临床经验,手部康复治疗主要为韧带拉伸和关节运动[3]。以食指为例,弯曲自由度为3个,通过外骨骼机器人带动,帮助韧带拉伸和关节运动康复。机构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2.2 整体机构设计
根据手部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设计需求,整体机构由驱动机构,连接机构,杆架机构,手部附着机构组成,如图2所示。驱动机构提供能源动力,同时控制机构的运行;连接机构连接手掌;杆件机构是中间过渡机构,传递力的同时稳定机构;手指附着机构包裹手指,保证杆架机构和手指稳定连接[4]。
3 行走机构
3.1 杆架机构
杆架机构由传动杆、传输杆、小传动杆组成,如图3(a)所示,其中传输杆安装图如图3(b)所示。
杆架初始位置为黑线位置。传动杆1顺时针转动,到达垂直状态,传输杆2向前移动,推动小传动杆3的顺时针转动,直至带动手指到达极限弯曲位置。在弯曲状态下传动杆1随着电机的逆时针转动,传输杆2上移,小传动杆3后移,此时手指从弯曲状态恢复初始状态,如图4所示[5]。关节连接部分采用3mm螺钉与螺母作为连接件,如图5所示。
3.2 连接机构
连接机构包裹手掌,采用中空结构,方便患者的穿戴,如图6所示。作为辅助机构,连接机构把驱动机构与杆架机构相连,保持机构连贯稳定[6]。同时,与舵机相连,保证杆架机构正常运行。
4 驱动机构
4.1 驱动电机选择
根据机构设计需求,将舵机的位置放置手腕外侧,选用尺寸为40×20×44mm、重量为38g舵机作为动力源,如图7所示。带动食指杆架机构做0~90°运动。
4.2 控制器选择
舵机控制器通过调节输入舵机的控制信号调节,外部信号的宽度和舵机内部周期20ms,宽度1.5ms的基准信号进行对比,获得电压差。电压差的正负决定电机的正反转。选用六路电位器舵机测试仪,将PWM线号的宽度进行调节,以控制舵机的角度,如图8所示。
5 模型制作与运动演示
根据设计需求,设计制作模型如图9(a)所示。
为验证机构的合理性,进行运动演示实验。为避免个体手型、尺寸误差,采用假手模型进行食指0~90°运动演示。分别选取原始位姿;弯曲关节掌关节40°,近端指关节35°;远端指关节5°和原始位姿向后拉伸15°,如图9(b,c,d)所示。
6 机构优化
验证运动表明,机构设计基本满足四指康复需求,但存在手指前端易脱落,拉伸機构无法大角度转动等不足,故进一步优化机构设计,运用Rhinoceros5.0建模 [7],如图10所示。
为使驱动机构运行顺畅,增加电源散热环。同时,将电源系统集中在中心手背区域,如图11(a)所示。每个指关节设计为独立的U型外壳结构,且有独立的环形内网支撑,如图11(b)所示。
7 小结
本文在分析中风患者手部康复需求的基础上,设计手部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机构,并制作食指为代表的手部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模型,运用Rhinoceros5.0进一步优化建模。通过设计制作机构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手部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奠定基础。通过模型运动演示,验证机构设计与控制方法基本满足中风患者手部康复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楠,易子凯.外骨骼机器人结构设计与动力学仿真[D].苏州: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13.
[2]李慧营,张鹏军,赵鑫等.外骨骼机器人发展趋势研究[D].中北大学,2011.
[3]宫可想,周淑秋,常宪平.基于解剖学的人手肌肉建模技术[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北京市丰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5.
[4]张勤超.手部功能康复机器人机械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11月.
[5]蔡兆云,肖湘江.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研究综述[D].湖南: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
[6]刘宏,姜力.仿人多指灵巧手及其操作控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3月.
[7]刘金国,高宏伟,骆海涛.智能机器人系统建模与仿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年8月.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5JK2057)。
作者简介:樊琛(1983-),女,山东济南人,博士在读,讲师,研究方向:生机电融合及智能机器人技术。